王尚明
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我們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的同時我們還要注重育人。這兩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尤其在語文課堂中更是“比翼鳥、連理枝”不可分割。所以,語文課堂具有滲透德育的不可多得的優勢,語文教育者應該守著這塊德育的主陣地,攻下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艱巨任務。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教育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現代社會風氣復雜,人們的思想品德出現了很多問題,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任務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必要。“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心理不好是危險品,思想不好是危害品。”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在學生的德育上下很大的功夫,為學生、為社會、為國家負責。而“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重要的基礎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作用,語文課堂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不僅使語文教育更有高度,而且德育也更有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因為教師的方式水平不同,德育的深度、廣度都是不同的,因此,一位好的語文老師就是一位好的德育老師,日積月累,不同班級的學生就會慢慢表現出不同的思想品德,甚至為人處世。我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摸索出了以下幾點語文課堂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課前導入,自然滲透
語文課堂中的導入,往往是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生活中自然的拉進課本中,生動自然地導入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往往因為和現實聯系緊密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這一環節中,要靈活自然的滲透進相關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引導。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時,課前導入教師可以抓住題眼“美麗”,先讓學生討論“何為美麗?”學生自然會說美景、美人、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說出還有美好的品質、美好的社會現象等等,讓學生感受到真正的美麗不僅僅停留在外表上,一個人的美麗或者一個事物的美還有內在的。然后讓學生圍繞“美麗”質疑,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美麗呢?”“這種美麗為什么能跨域百年?”有了這些疑問,學生帶著它們去朗讀課文,就會初步感受到居里夫人那種與眾不同的閃閃發光的內在美,并且體會到真正偉大的美麗是內在的品質,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在以后為人處世的行動中就會有所導向,默默的追求更為實在的內在美。
二、寫作背景,作者介紹中滲透
在學習新課文時,我們常常需要介紹文章寫作背景和作者。深入學習一篇思想豐富、內容生動的文章,必須了解作者人生經歷和寫文章時的各種環境、處境等等,這些知識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語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豐富了學生的閱歷知識,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高度。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教師補充寫作背景,當時舊社會的中國勞動人民被三座大山壓迫著,過著非人的生活,魯迅作文一名愛國文人,他只能拿起筆桿當武器,來諷刺舊社會的黑暗,激醒麻木的中國勞動人民。學習了這些,學生就會對課文中的重難點語句能夠更深一層的理解并感受,當學生學習到魯迅談“碰壁”這一內容時,學生就會體會到當時社會是多么黑暗,舊社會的中國人民活的多么痛苦,而我們現在多幸福呀,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而作者在那樣的環境中寫出這樣的文章愛國之情多么強烈,與敵人斗爭的品質多么可貴!做人就應該這樣要有骨氣。再如教學《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老師也需要對作者張繼做一詳細介紹,因為正因為張繼那坎坷人生,屢試不第的經歷,所以在這個異地他鄉的夜晚,再一次的落榜以后,他在姑蘇城外的小船上,面對著江邊的楓樹,星星點點的漁火,輾轉反側,徹夜難眠,這一夜的“千古之愁”成就了他一生中最為輝煌的作品《楓橋夜泊》。沒有這人生經歷就沒有這難以排遣的惆悵,也就沒有這流傳千古的佳作。因此,“禍福相依”,我們看待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著手,也許在你失敗的背后潛藏著成功的另一條途徑,學生就懂得了做人應該大度,有遠見。
三、主題升華,課外拓展時滲透
一堂優質的語文課必須有主題的升華這一環節,這樣才能讓學生從課本中再次走出來,并且以更高的姿態看待課堂知識,在這個環節中最完美的升華就是知識與德育相結合,全面升華。如教學《太陽是大家的》這一課時,在學完了這首兒童詩以后,教師需要做一個總結,并且引導學生理解“太陽屬于世界上所有的人類、植物、動物”,學生理解了這一層內容,應該再上一個臺階,聯系世界現狀,人類還有許多的野蠻行為,有的剝奪了人類的生存權、幸福權,有的破壞了植物的生長環境,有的隨意捕殺動物,使得許多動物瀕臨滅絕……人類是多么不應該呀,太陽是大家的,地球是大家的,整個宇宙的所有都是大家的,人類這種行為是可恥的,我們應該停止!保護花草樹木,保護動物,保護地球!滲透了這些知識,這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學到的是一生受用的行為規范。
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一個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語文課堂是完成這項任務的主陣地。我們應該好好的利用語文課堂的靈活性、廣泛性、實用性來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德育滲透。培養出有知識、有技能、有思想、有情操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