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國
在單純傳授知識的舊教學指導下,小學教學課堂教學一直遵循著固定的模式。即:“經導入形式對舊知識的復習提問——教師講授為主的新知識學習——以鞏固新知識為目的的大量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直接經驗,限制了學生探索未知的能動性,不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創新意識的培養。新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合作”,實現“五變”。
一、變“課前鋪墊”為“創設情境”
以往的課堂教學大都先安排復習鋪墊這一環節。復習內容為與本節新知識密切相關的舊知識,其作用是為學習新知識駕橋鋪路。使學生順利理解新授內容。然而,這種復習鋪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準備材料都已到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常常不是現成的,面對事實上的突發而至的心問題,人們必須獨立思考,即自覺地進行檢索,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新問題。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學時,教師應把教學設計的著眼點鎖定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上,應把課前復習檢查改為創設新奇、和諧、有趣而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去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二、變“靜態呈現”為“動態生成”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一般是敘述性的、靜態的、大都由教師直接采用課本上條件完備、結論明確的封閉的例題、習題作為學習材料。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要把靜態的知識內容結構轉化為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有一個積極主動、有效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學習材料的選擇與提供也不例外。所以教師在知識的呈現上,應由靜態封閉變為師生共同探究,在動態中生成。如有一位教師在教數學實驗教材“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時,課前讓學生每人準備不同形狀的物體,然后每5人一組,把這些物體按形狀分一分,在合作交流中,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對各實物形狀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讓學生把所有物體放進一個盒子里,自己閉上眼睛摸一個物體,并說出它的形狀。接著,教師讓學生展開想象,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這樣,抽象的形狀與生活中的實物建立了聯系,拉近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距離,在學習“元、角、分”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模擬購物,在學習“量長度”時,讓學生相互合作測量身高、教師中物品的長度等。在動態中學習,不但有效地吸納知識,而且容易形成理性概念,發展創新精神。
三、變“聽數學”為“做數學”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學習并非是一個被動吸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按照這種觀念,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做中學,變“聽數學”為“做數學”。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某方面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幫助這方面學習較弱的學生。知識技能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協作學習、相互合作、標新立異的創新精神。所以說,數學教學應該由簡單的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同伴合作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探究交流、解決了問題,這樣學生思維活躍而凸現個體,避免了只有好學生動口、動手,困難學生沒有獨立思考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的現象,克服了教師不能面向每一個學生的不足。
四、變“遠離現實”為“走進生活”
隨著數學學科自身的發展,數學已經遍及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數學是一種工具,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是提高人們思維能力的推進器。數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不可分。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遵循《數學課程標準》理念,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生產實際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社會生活的鮮活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并用數學知識較好的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地情感。比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加法的認識”時,她是這樣設計的:“先找3名學生往前站,再請出2名,讓學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義,接著又找2名學生搖繩,一人跳繩,讓學生想一想有幾個學生在玩跳繩,怎么列式:2+1=3,再讓學生說說2、1、3分別表示什么?這一設計使學生加深了對“加法”含義的理解,這樣分兩步將加法的含義通過日常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游戲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改變“知識為本位”評價 為多元評價
封閉的課堂教學評價以知識為本位,往往著眼于課堂上學生學懂了什么知識. 至于學生能力發展了沒有,是怎么學的,愿不愿意學等問題很少顧及. 久而久之,學生只會“復制”知識,學習也變得被動,一切都得按著教師的安排去做. 在開放的教學過程中,評價的內容是多元的,不僅包括知識與技能,還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 例如,在學習“煎餅問題”時,直接讓學生通過觀察老師操作去發現規律比較困難,于是我讓他們分組親自模擬煎餅的過程. 在這個時候,我不管哪個組合作好,找出規律快,還是操作失敗,都及時地給予肯定與評價. 這樣,學生們信心十足,享受到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在這個例子中,我從多種角度去全面評價學生,努力去實現評價的單一性與多樣性統一. 當學生回答問題只有部分正確時,我首先要肯定其正確部分,然后讓其他學生補充. 因為學生在解答問題時往往是下過一番功夫的,而且有的思路基本正確,只是一步之差,這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讓他們介紹自己的思路,在障礙處讓大家幫助解決. 這樣的評價對啟發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是有好處的。
眾所周知,一個學習過程始于“知”,需于“情”,見于“行”。在“行”中教師要將學生納入“吸引-參與-互動”自主發展的軌道。教師自己要從講壇的“獨奏者”角色變為“伴奏者”,從傳授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思考的“激勵者”,幫助學生發現真理。為學生創造“趣、美、智、親、助、樂”的教學情境,使數學教學的活動達到以境生情,以情生情,以情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