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霞
[摘 要]失業是現代經濟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失業問題也日益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問題,并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社會民眾的普遍關注。失業產生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失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我國每年統計的官方失業率并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應出真正的失業現狀。失業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失業保險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完善,在保障失業人員生活和促進再就業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國情的轉變,失業的穩定性逐漸降低,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業高峰。失業人員的保障存在很多新的的問題,本文根據官方數據,重新對城鎮失業人員定義并對失業人數估計,以了解真實的失業現狀。然后對失業人員的結構特征、失業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最后根據現階段失業保障和促進再就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失業;失業保障;失業保險制度;再就業
一、引言
失業問題是當今世界性難題。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失業人員不斷攀升,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國城鎮的就業形勢也日趨嚴峻。1992年以來,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呈上升趨勢,從1992年的2.3%上升到2003年的4.3%,幾乎翻一番,再到目前2011年為止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高居不下,再沒下過4%。中國城鎮就業形勢嚴峻不僅表現在城鎮登記失業率和登記失業人數的上升,還表現為下崗職工人數的迅速增加。1993年下崗職工為300萬人,2000年就猛增到911萬人,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城鎮登記失業人口的增長速度。2001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開始向失業保險并軌,下崗人員數量開始減少。2006年下崗人員仍有400多萬,后面三年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還需安置360萬人,輔業改制導致約有300萬職工需要分流安置,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
面對突發性、大規模的失業現狀,失業保障制度能否有效實施就至關重要。經典理論認為,失業保險給付水平越高,失業保險給付期限越長,失業者求職的壓力和成本就越小,失業持續時間將越長,從而失去了失業保險促進再就業作用的功能。遵循這一理論,失業人員的覆蓋情況、失業保險資金的籌資渠道、給付標準等方面是否科學、完善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變化,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深入探究當前說我失業現狀和保障情況,以促進再就業為根本目標,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我國的失業保障制度。
二、國內外文獻綜述
1.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學者對失業保障制度的研究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起初學者多從社會公平、政治穩定和經濟效率等角度進行研究,研究重點多集中在失業保險方面,研究成果也奠定了失業保險制度的理論基礎。失業保險制度的起初立意是保障失業者的基本生活,規避風險。后來,隨著失業保障由生活保障向促進再就業方向轉變,該制度又對失業者搜尋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效用選擇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失業者的再就業水平。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運用計量經濟學對失業保障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其研究的切入點有勞動力供給行為、失業持續期、勞動力流動與轉換、消費刺激等,其中,絕大多數是失業持續期對失業保險的影響。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學者還研究了失業保險對于不同收入和性別的失業者、享受失業保險期以外的失業者以及夫妻間一方失業時另一方的再就業行為的影響效應。
國外實證研究失業保險對勞動的供給效應最經典的文獻要算是Mortensen 的動態搜尋理論(1977)。該理論提供了關于失業保障影響失業者勞動供給行為的最基本闡述,認為失業保險的存在會改變失業價值和失業者的預期,對失業者的工作搜尋行為產生影響,進而決定失業持續時間。高額度和長時間的失業保險水平,會延長失業者的失業持續期,使失業者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尋找新的工作。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主張政府干預,并采取包括稅收政策在內的各種優惠政策來促進再就業。胡鞍鋼認為,要從增長優先轉為就業優先,變生活保障為就業保障。各級政府要對保障就業實行目標責任制。加大政策扶持,同時要解決政策落實不好和政策力度不大的問題。
第二種觀點認為再就業稅收政策違背了經濟規律,不宜采用。西南財經大學廖常勇認為,再就業不能依賴稅收減稅。他指出,不規范的稅收減免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相悖,不利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過濫的稅收減免與稅制改革的目標相悖,不利于公平競爭大環境的形成;過度的稅收減免與增強政府財政的目標相悖,不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
三、完善失業保障和促進再就業的建議
1.逐步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
失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一種形式,從我國改革企業改革的目標來看,凡是有可能失業的勞動者,都應納入失業保障制度的范圍之內,符合條件的應享受失業救濟金。我國失業保險制度起步較晚,覆蓋面過窄,應當考慮將各種社會團體工作人員、目前尚未納入失業保險范圍的各種企業職工,包括國有企業的農民合同制工人、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及其雇工等都納入到國家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中,使失業保險制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目前我國還存在著新增的大學生失業群體。《失業保險條例》規定的失業人員僅僅為就業后又失業的人員,而在現實中尚有一類人群是從未參加工作的勞動力的大學生失業群體。這部分人群沒盡繳費義務,原則上是不能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但如果對其不納入失業保險范圍內,又會引起一定的社會不穩定。對此,我認為國家可以采取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其基本生活進行保障,在其就業后應當及時補交相應失業保險費。這雖然又加大了國家失業保險資金的支出,但只要建立起良好的誠信機制和資金運營機制,就可以將大學生失業群體納入失業保險范圍之內,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全民參與、全民受益的功能。
2.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自主創業是指勞動者依靠自己的資本、資源、信息、技術、經驗等因素自己創辦實業,以實現就業的方法。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勞動力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下,新的創業革命已經悄然展開,我國正逐步進入自主創業的機遇期—全民創業時代。其中,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面對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壓力,國家和社會各界應該給予高度的關注,充分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針對有前景的大學生創業,國家可以為其提供一些保障機制,例如,降低銀行貸款門檻,為大學生創業工商注冊提供綠色通道等等。大學生創業的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的智慧,幫助其實現致富夢想而且還能切實地解決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青年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相信隨著創業環境的不斷優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投身于創業的事業當中,大學生創業之火一定可以燎原。
參考文獻:
[1] 薩伊,陳福生,陳振驊.政治經濟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1997:134-140.
[2] 高鴻業,劉文忻,馮金華等.西方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5-67.
[3] 余淑均.西方失業理論與我國失業問題的分析及治理[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