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弛, 龔劭齊, 趙涔淅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南京 210095)
休閑農業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征與影響因素
——以南京市郊為例
張亦弛, 龔劭齊, 趙涔淅
(南京農業大學,江蘇南京 210095)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休閑娛樂的需求逐步提高,休閑農業產業相應地開始進入規模化過程。為促進其健康發展,對休閑農場土地與空間適宜性的研究至關重要。筆者以南京市為例,結合環城游憩帶理論,總結了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征,從空間效應、社會效應、交通要素、農業資源和政府政策方面分析了休閑農業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空間布局;產業集聚;影響因素;休閑農業;南京市
由城市化帶來的地域空間的擴散使得城市與城郊、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休閑、游憩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城市游憩市場由內而外輻射發展的趨勢下形成的環繞城市外圍、與城市交通聯系便捷、主要適應城市居民短期休閑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被眾多學者稱為環大城市游憩活動頻發地帶,簡稱環城游憩帶[1]。
城郊地處城市邊緣,是城市地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鄉功能互相滲透與干預的地區。一般而言,城市地域分為3個圈層:城市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2]。在城市郊區,尤其是城市近郊的各類旅游形式中,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極為活躍并已然成為環城游憩帶的新興產業。南京市郊風景優美,距離適中,符合環城游憩帶的劃分標準。為響應中央“一號文件”新農村建設的號召,地方投資并建設了大量休閑農莊以形成休閑農業產業帶。筆者將以環城休憩帶理論為依據,總結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的分布規律,針對性地探討休閑農業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并為休閑農業的規劃提出建議。
1環城游憩帶理論
前蘇聯地理學家普列奧布拉曾斯基于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了存在于城市周邊的娛樂帶。20世紀末,我國地理學家吳必虎據此提出了“環城游憩帶”理論。“環城游憩帶”是指分布于大城市郊區,主要為城市居民光顧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特定情況下還包括位于城郊的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由此形成的環大都市游憩活動的頻發地帶[3]。
學者普遍認為,根據游客在單程旅行中所花時間來劃分環城游憩帶地域范圍的方法較為適用。從環城游憩帶的主要功能出發(觀光、休閑等),一般情況下行游比數值(克服距離花費時間與目的地滯留時間之比)越小越好。因此,有學者提出劃定單程時間需要1 h的地域范圍,即主城區以外50 km范圍以內的環形區域為城市環城游憩帶的整體范圍[4]。由于休閑農業的休閑、觀光度假等活動可以滿足日常出行休憩的要求,屬于城市游憩帶的一種具體形式,所以以上述城市游憩帶的范圍為標準,在此范圍內的以南京市為行政界限的區域即為筆者所研究的市郊休閑農業布局的空間范圍,包含六合、浦口、江寧、溧水、高淳以及雨花臺、棲霞的部分地區。
2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空間分布的基本特征
2.1位于行政交界線附近,與中心城區及工業開發區距離較遠南京郊區的“農家樂”和休閑農業專業村大多處于區域的邊緣地帶(以行政交界線附近分布較為常見)。由于到城市中心區域有一定距離,此處工商業活動相對較少,人口密度較低,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對休閑農業發展的負效應輕微;土壤相對肥沃,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空氣質量優越。兼從各方面考慮,自然、生態是休閑農業空間分布的最基本特征。
2.2以交通線路為依托,沿干道輻射分布德國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曾以“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的論述來評價交通在城市形成與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城市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交通對生產要素的流動、城鎮體系的發展有著決定性作用,也一直是產業分布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休閑農業而言亦是如此。休閑農業是一種高效的生態農業,為保障其生產效率,原材料、產品運輸的機動性以及目的地的可達性至關重要,這就需要便利交通條件的支持。
一般而言,距離主干道或地鐵線路越近,休閑農莊的分布就越密集。六合區、溧水區、江寧區以及浦口區的休閑農業總體布局均是此特征的典型體現:六合區內,休閑農業集中在滁揚路和冶六線-金江路(地鐵S8號線途經線路)交界線附近,密集分布著如九九艷陽度假村、官塘赫客棧等大小十余家休閑場所;江寧區內,休閑農業主要沿寧高、寧杭、寧馬和滬寧高速以及南京繞城高速分布;溧水區主要沿寧高—寧宜高速和S123、S246省道沿線分布;浦口區主要分布于滬陜高速和寧揚高速沿線。
總體而言,南京市郊的休閑農業布局基本呈現與交通線路成線狀或塊狀集聚分布的態勢,距離交通線路越遠,休閑農莊數量越少,分布越稀疏。
2.3分布較為集中,具有區域性將“農家樂”等休閑農業集聚分布,可以使生產的物質信息交流更加密集,對于共同快速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溧水區的休閑農業,以洪藍鎮為中心集聚分布;浦口區的休閑農業集聚分布在以滬陜、寧揚高速的交匯處為中心的區域和浦口區北部地區;高淳區則集中分布于高藍村及其附近地區。此外,土地集約利用和產業集聚分布不僅順應了當今全球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還有利于旅游線路的空間組織;通過組團開發,形成資源的集聚效益和規模效應,有利于形成對區外的綜合競爭力。但聚集狀態也容易引起鄰近企業對農業旅游資源的爭奪,即資源集聚屏蔽效應[5]。
2.4多位于湖泊和干流等水體附近水體具有美化環境,緩解污染,滋養土地的作用。休閑農業布置在水體附近,一方面便于發展水產養殖和引水灌溉,促進農業漁業發展;另一方面能構造濕地水體景觀,與自然山林農田風光相互掩映,并提供垂釣等休閑娛樂措施,是大中型綜合性休閑農業開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結合實地調查結果,在南京市郊不同區域的休閑農業建設中,山與水、樹與水等的結合總體比較成熟。例如六合區的大泉人家和溧水區的東廬山景區,兩處分別靠近大泉水庫和中山水庫,此處的休閑農莊利用得天獨厚的水體資源和景觀,通過水產養殖和休閑垂釣等娛樂項目吸引大量游客,效益可觀;江寧區內,六順生態農藝園積極發展漁業養殖,躋身“休閑漁業示范基地”之列;鎖石村生態農業園悉心打造九鄉河、愛蓮池等水體景觀;泉水農莊依水臨空而建,水面面積1.3 hm2,亭臺、假山、水榭錯落有致,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情。從南京市郊總體的休閑農業景觀布置來看,“有水靠水,無水造水”的思想已為開發者和農戶認同,實際運用也比較到位。
3休閑農業空間分布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國內外產業集聚的理論研究可知,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影響因素涉及稟賦條件、外部性、規模經濟、市場需求聯系、運輸成本和其他非經濟因素[6]。在研究休閑農業產業集聚形成機制和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認為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主要受空間效應、社會經濟、交通要素、農業資源和政府政策這5個因素的影響。
3.1空間效應在一般情況下,離城市越遠,開發區與城市距離與項目開發者需付地租成反比,同游客旅游成本成正比。二力均衡下,旅游項目最終會集中在距城市中心的某個距離區域內,形成環城游憩帶(圖1)。現實經驗顯示其并不受行政區域的限制,有時會覆蓋周邊省市。

圖1 “環城休憩帶”形成機制Fig.1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BAM
從空間分布上來看,我國休閑農業園區可分為3種類型:城市依托型(六合區、溧水區)、景區依托型(雨花臺區城鄉結合部)以及景區型。
北京大學吳必虎、殷柏慧等學者在對中國大中城市周邊72處觀光休閑農業地空間布局進行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得到如下結論:觀光休閑農業地在大、中城市周圍分布總體上呈現衰減趨勢(除了在開始的30 km范圍內),即與主城距離越遠,觀光休閑農業地分布越少;85%的城市郊區型觀光休閑農業地集中分布在距離客源城市100 km范圍內;觀光休閑農業地在城市周邊分布主要有兩個密集帶,最密集帶出現在距一級客源地城市30 km左右的地區,次密集帶出現在距離客源城市80 km左右的地區[7]。
但筆者注意到另一規律:與城市距離越遠,休閑農業園區規模越大,游客滯留時間也相應增加。因此距離城市較遠的區域仍然有不少休閑農莊分布。
根據實際情況,位于研究范圍內的有效數據區域主要為六合區、浦口區、棲霞區、江寧區、高淳區和溧水區。根據各區域與南京主城區之間的距離,可分為兩類:①距主城區30~40 km:浦口區、棲霞區、江寧區和六合區。各區域的休閑農業或“農家樂”數量分別為31、4、25、31。②距主城區40~80 km:溧水和高淳。兩區域的休閑農業或“農家樂”數量分別為26和23。從實際數據來看,距城區相對較遠的區域內的休閑農業分布數量相對少一些,但由于調查和研究范圍比較小,數量差距較小。另外,根據實地走訪所見,溧水和高淳的休閑農業區占地面積較其他區明顯更大,同一類型的休閑活動區域更空曠寬敞,不受限制,而距主城區較近的區域內的休閑農業地在總面積、選址和景觀布置方面更趨緊湊,受城市地價和交通布局的影響更明顯。
因此,綜合各方面因素,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選址應著重區位的選擇。與城市、景區靠近,即距離一級客源地城市100 km范圍內,或距一級客源地城市30 km左右和80 km左右的地區是最理想的休閑農業產業帶分布區。
3.2社會經濟以克魯格曼為代表提出的新貿易理論主張“源市場效應”,指出企業一般選擇定位在有大量需求的地方[8]。休閑農業空間分布同樣遵循此規律。只有當地具備足夠的市場需求和經濟實力,能夠使企業經營至少達到盈虧相抵,保障企業正常運營,休閑農業企業才會選擇在當地布局。
研究表明,地區GDP和職工平均報酬與休閑農業從業人數呈負相關,與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呈正相關;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個數、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和城鎮居民數呈正向關系,和公路里程數呈負向關系[9]。
隨社會經濟增長而擴大的市場更容易吸引休閑農業企業進入該區域并產生集聚現象。因此,社會經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及其集聚程度。
當前,南京市休閑農業的游客主要是當地的城市居民和鄰近省市的居民。其中,城市居民對休閑農業的消費需求與其個人收入水平密切相關。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差異,城市化進程不一,這就造成休閑農業的空間分布并非均衡,而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城市人口眾多的地區。
橫向比較來看,以南京市六合區和江寧區為例,二者與南京市中心均有一定距離,且都位于典型的環城游憩帶,自然條件和交通可達性相近,但是二者休閑農莊空間分布情況有所差異:不論是數量還是密度方面,江寧區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都具相對優勢。而由南京市統計年鑒可知,2015年江寧區人均收入為44 735元,六合區為42 591元,此數據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經濟對休閑農業空間分布的影響。
縱向比較來看,江寧區具相對人均收入優勢,排入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前5名,棲霞區處于中等水平,浦口區和六合區分別為43 687元和42 591元,排在中后,而溧水區和高淳區以40 685元和40 588元排在南京市后5名。
聯系各區域的實際發展狀況,從休閑農業數量、規模及經濟效益來看,總體與各區域的社會經濟情況基本一致。江寧區、棲霞區、六合區和浦口區主要吸引主城區及城郊結合區域的本地客源,溧水區和高淳區則結合自身地理位置和經濟狀況,以南京本地和周邊鄰近城市或省區為客源目標,打造雙方向市場,發展現狀良好,發展潛力較大。
3.3交通條件交通條件在經濟活動的區位選擇中一向起著重要的作用,優越的區位和便捷的交通是發展休閑農業的先決條件。休閑農業的教育、體驗和觀光等功能需要游客親身感受,而游客希望盡可能減少旅途時耗,以增加在景區停留的時間,緩解路途奔波中的疲勞。因此到達休閑農業地的時間、距離和可達性是影響游客出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區的交通條件對休閑農業空間分布和集聚程度影響很大。從休閑農業觀光地建設角度來看,旅游道路交通網必須滿足農業生產、農產品觀光采摘、環境保護及果園職工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園區內部道路也應與外部道路合理銜接,溝通內外部關系。另外隨著自駕游的興起,周末選擇“農家樂”休閑的家庭數量也日益增多,因此休閑農業項目主要在公路交通便利的地區分布。
隨著南京市郊道路交通的快速建設,休閑農莊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江寧區近年新建的大塘金“農家樂”村和黃龍硯“農家樂”村,就是在區政府投資修建道路之后建成的;江寧區、浦口區和六合區的休閑農業區也呈現明顯的沿城市交通線路、高速路、省道而建的分布狀態。道路交通的快速建設不僅促進了農業休閑觀光的發展,也為農業生產、農副產品銷售提供了有利的社會交通條件。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南京市的私家車擁有量已有148.56萬輛,增長迅速,且增勢不減,這也為越來越普遍的休閑農業自駕游活動提供了更私人、更便捷的交通條件。此外,地鐵線路的開發、村鎮公交等公共交通的建設也使市中心與市郊的溝通更加快捷,聯系更加密切。
3.4農業資源休閑農業是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村為空間的對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農業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或限制著休閑農業的發展,對休閑農業的產業集聚存在著一定的影響,被稱為“第一性先天優勢”。而新經濟地理學強調歷史和偶然事件中經濟活動的區位決定方面的重要作用,這使得傳統的比較優勢退位,一些產業在某個地區的形成并不是由于該地區的要素稟賦優勢所致[10]。休閑農業的產業分布可能也存在這種情況,隨著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資源可能不再是關鍵因素,但仍然不容忽視。
南京市郊地處長江下游中部,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相得益彰。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充裕,無霜期長,光熱雨與植物生長發育同季,且山丘河流兼備,為發展有機蔬菜的生產及桃、梨等經濟林果的種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綠化度較高,鄉村生態良好,已擁有若干成熟的蔬菜生產基地、生態果園、自然生態園等發展休閑農業的優秀資源和堅實基礎。
以典型調查走訪地區為例:①南京市高淳椏溪鎮藍溪村,山水優美,生態自然和諧。特色鮮明的古民宅、古井,天地戲場,宗教廟宇,油菜花、紅楓林共構怡人畫卷,極具山水、田野、村舍、廟宇和諧共生的意境美;②南京市江寧區“五朵金花”之一的東山香樟園,包含有香樟園、親水園、垂釣園、梁武廣場4個功能區,樟林茂密,水系縱橫,既可輕垂魚竿放松心情,也可觀光采摘品鄉土美肴;③南京市六合區的各個休閑農業開展地區,可利用面積充足,農業基礎較好,已擁有比較成熟的蔬菜生產基地、生態果園、自然生態園等發展休閑農業的優秀資源,農業資源豐富,鄉土氣息濃厚;④溧水洪藍鎮的山凹“農家樂”村,山林優美,梅林萬頃,竹海十里,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油桃、李、板栗等果樹漫山遍野,土菜美味可口,農副特產豐富,四季皆有不同體會。
總體來看,南京市郊擁有充裕的具有豐富農業資源的地區,景觀特色顯著,休閑氛圍良好,利于遵循自然原則,緊密結合科學性、休閑性與藝術性,為“反城市”的農村休閑度假村的建設提供優質資源,給游客帶來新鮮體驗:安靜改變生活節奏和提供放松的機會;接近自然、陽光與森林,提供人文關懷;由運動和游憩帶來活動的變化;與生活圈和工作圈之外的人群交往;發現別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3.5政府政策近年來,南京市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始終堅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為前提,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諧發展”為原則[11],先后出臺了《2014—2018年南京市休閑農業市場前景調查及開發運營策略研究報告》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程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文件,站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高度,明確南京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科學發展思路,提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目標要求。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紛紛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建設新農村的途徑,加大了政策資金扶持,形成了休閑農業產業大發展的濃厚氛圍,吸引著各類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源向休閑農業產業集聚。而且,城市及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投資建設的,良好的設施環境會對休閑農業企業形成較大吸引力。此外,以政府為主導開展的休閑農業節慶活動(如南京的農業嘉年華)可以提高本地休閑農業的知名度,通過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休閑農業的市場需求。這些都促進了休閑農業集聚區的形成和發展。
在政府指導下,南京市目前已培養了一批“農家樂”集聚區,并且加快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旅游景區、生態旅游示范區和自駕游基地,積極支持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湯山翠谷、六合九九艷陽農莊等爭創省四星級休閑農業旅游點,并且著力打造以“南京鄉村旅游節”為重點的休閑農業旅游節慶活動,打通更多特色旅游線路,積極通過網絡平臺,刺激南京市休閑農業市場的開發和擴大。
但是,政策的執行在現實中受到人際關系的考驗。村鎮與政府間的關系緊密度是一定程度下影響休閑農莊經營收益指數與平衡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悉,六合區陳家客棧及其周邊休閑設施全部由政府出資修繕,風格統一,功能完善,意在打造當地招牌。然而此處地段欠佳,周邊景觀沒有特色,平日里人跡罕至,因而收入寥寥;據江寧區世凹桃源“農家樂”員工透露,政府為其開發與經營投放了不少資金予以幫助和扶持,然而農莊內自然風光并不出彩,且定價偏高,活動類型有限,吸引力不足,客流量較少;而在提供餐飲的以山子林“農家樂”為代表的一些休閑農莊,提供的時蔬新鮮,菜肴分量足,風味美,且價格合理,卻因村鎮與政府內部關系尚不緊密,至今未能在交通要道設立路標指引牌,使得游客不明路線,抱怨頻頻,休閑農莊的經濟收入也大打折扣。
由此可見,政府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是休閑農業得以長足發展的重要保證。如何規劃投資方向,怎樣分配投資力度,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結語
綜上所述,休閑農業空間布局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經營者需要充分權衡利弊,選擇合適的區位,采用合理的生產經營和營銷方式。例如,注意各點位之間的錯位經營,避免近距離的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此外,政府也應做好相應的扶持工作,在加大對休閑農業投資力度的同時增強對休閑農業產業分布的空間規劃,采取引導措施,促進相關信息的公開透明化。例如,應在重視各休閑農業旅游節點在地域空間上的排列組合和相互作用關系的基礎上,對休閑農業的空間結構進行合理有效的劃分和組織;還應該打破行政的制約,把行政上分屬不同區但地域上相對集中的旅游資源組合起來。這些舉措對促進整個研究區域的旅游總體發展具有必要性。休閑農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其發展是長期過程,如果經營者和有關部門能夠及時針對現狀做出必要調整,休閑農業一定能成為經濟轉型中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吳必虎.上海市民近程出游力與目的地選擇評價研究[J].人文地理,1997(1):17-23.
[2] 馮健.我國城市郊區化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人文地理,2001(6):30-35.
[3] 吳必虎.大城市環城游憩帶(ReBAM)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地理科學,2001(4):354-359.
[4] 胡勇.南京市環城游憩帶旅游開發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5] 王艷榮,劉業政.農業產業集聚形成機制的結構驗證[J].中國農村經濟,2011(10):77-78.
[6] 張廣海,包烏蘭托亞.我國休閑農業產業化及其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0):30-37.
[7]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8] 佟家棟.國際貿易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9] 趙麗寧,歐維新,逄謙.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10.
[10] 殷廣衛.新經濟地理學視角下的產業集聚機制研究:兼論近十多年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成因[D].天津:南開大學,2009.
[11] 南京市政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程實施意見[A].2012.
Study 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A Case Study of Nanjing Suburb
ZHANG Yi-chi, GONG Shao-qi, ZHAO Cen-xi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With the boost of economics and the leap of citizens’ life quality, there have been growing demands for recreation at spare time. Consistent with such situation, leisure agriculture has prevailed.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new industry, it’s necessary to give an insight into what kind of places are liable to take the advantage with the implement of leisure farms. Taking Nanjing City as example, combined with 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 (ReBAM), the basic featur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Nanjing suburb wer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from aspects of spatial effect, social effect, traffic factor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policies.
Key wordsSpatial layou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Leisure agriculture; Nanjing City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與實踐訓練項目:南京市郊休閑農業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作者簡介張亦弛(1995- ),男,安徽績溪人,本科生,專業:人文地理與城市規劃。
收稿日期2016-04-05
中圖分類號S 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2-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