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澤
為更好地適應國內貿易發展需要,促進國內信用證業務健康發展,規范業務操作及防范風險,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近期修訂并發布了《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下文簡稱“新規”),該辦法將于2016年10月8日起實施。新的辦法相較1997年的版本有較大的變化,本文將對其總則和定義部分做一專題分析。
出臺背景
中國人民銀行早在1997年借鑒國際信用證及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發布了《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該文件歷經近二十個年頭,終于在最近推出了全新的版本,其間國際信用證統一慣例已經歷經多個版本的修訂,國內信用證司法案例不斷推出,且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5年發布了《關于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共18條),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該文件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參照國際商會《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相關國際慣例,結合審判實踐,就審理信用證糾紛案件的有關問題而制定的。盡管從1999年中國銀行辦理第一筆業務算起,國內信用證已走過了15個年頭,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除個別銀行外,大部分銀行均未涉獵該領域。自2009年起,受監管及經營環境如貸存比、經濟資本等壓力的影響,國內信用證受到中小股份制銀行、外資行、城商行等的高度重視。2009~2011年開證金額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34%;2011年,全國國內信用證開證金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2013年已突破兩萬億元。
隨著銀行和貿易商務界對國內信用證的廣泛使用,舊規則的局限性日益凸現,呼吁修改其規定的聲音越來越強烈。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對舊規的局限性問題作了廣泛的調研,在其基礎上推出了新的《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整體來看,新規在信用證的開證主體、信用證的計價幣種、信用證的是否可以轉讓、是否適用于服務貿易、信用證的付款期限、信用證的貿易背景等方面有較大的變化。
總則部分
新規的總則部分在結構上仍然與舊規保持一致,設置在第一章,也保持了八個條文的篇幅,但是其內容有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制定依據有所不同。舊規僅依據人民銀行法,新規還依據銀監法和商業銀行法。新規第一條規定:“為適應國內貿易活動需要,促進經濟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信用證界定及其適用范圍。在信用證界定上,舊規第二條沒有限定開證主體,即僅僅規定開證行,而沒有明確開證主體的具體范圍,即“本辦法所稱信用證,是指開證行依照申請人的申請開出的,憑符合信用證條款的單據支付的付款承諾”。新規則明確限定開證主體為“銀行”,且列舉了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這意味著外資銀行不得開立國內信用證,此種監管選擇對外資銀行有不公平之嫌,筆者認為如果外資銀行愿意選擇此類業務,應該允許其經辦。
在信用證的實質性內容的具體界定上新舊規有所不同,新規規定“依照申請人的申請開立的、對相符交單予以付款的承諾”,舊規則指“依照申請人的申請開出的,憑符合信用證條款的單據支付的付款承諾”。兩者都強調了付款承諾,但是新規避免了循環定義而采用了“對相符交單”,舊規則用了“符合信用證條款的單據支付”。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信用證的限定上,舊規強調了必須是“不可撤銷、不可轉讓的跟單信用證”;而新規則強調了“以人民幣計價、不可撤銷的跟單信用證”,這里表明:新規強調了國內信用證必須以“人民幣”計價,同時刪除了不可轉讓的限制。這意味著新規廢除了舊規限定國內信用證為不可轉讓信用證的狹隘性,接受了實務界的呼吁。
在信用證適用的交易涉及主體范圍上,舊規僅限于“國內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易”;而新規首先將主體范圍延伸至“國內企事業單位”,事業單位也可以使用國內信用證并可受本辦法的規范。信用證適用的交易范圍,則既有貨物貿易,也包括了服務貿易,并且進一步界定了服務貿易的范圍,其含義極為廣泛,即“包括但不限于運輸、旅游、咨詢、通訊、建筑、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廣告宣傳、電影音像等服務項目”。這就大大拓展了國內信用證的適用范圍。
信用證業務的準入、依法合規經營及結算功能規范。舊規第四條明確規定信用證業務的準入事項,并且強調“未經批準的銀行機構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不得辦理信用證結算業務”。新規已經刪除該條,反映了監管機構對于信用證業務無需專門化的審批機制來約束,體現了監管機構鼓勵信用證業務發展的取向。
信用證與貿易、交易合同及銀行處理單據的原則。在信用證與真實貿易背景關系上,新規在總則第五條明確規定“信用證的開立和轉讓,應當具有真實的貿易背景。”這反映了監管者在新時期對信用證真實貿易背景的突出,舊規的總則沒有此項內容。
在信用證與貿易合同的關系上,新舊規均在第七條規制了貿易合同與信用證的關系。但是有些區別:一是信用證與交易合同的關系上,舊規限于“購銷合同”,新規則泛指一般貿易合同;二是新規強調了“即使信用證含有對此類合同的任何援引”,銀行也與該合同無關并不受其約束,這避免了有關當事人基于信用證援引合同而抗辯兩者的獨立性;三是在銀行做出的承諾行為與其他當事人相互關系的獨立性上有所區別,舊規規定“一家銀行做出的付款、議付或履行信用證項下其他義務的承諾不受申請人與開證行、申請人與受益人之間關系的制約”,而新規指向當事人之間關系而產生的請求或抗辯的制約,后者相對更為準確。
定義部分
新舊規的重要區別是新規設置了專章規范“定義”,舊規則分散于各章中,且部分重要概念缺乏定義。這是新規借鑒UCP經驗的重要表現,但是其內容選擇也有別于UCP。
新規設置專章規范“定義”。新規設置了專章“定義”。其內容包括當事人、日期期限、有效地點以及轉運、分批裝運等相關定義。從體例來看,這是對舊規的全新突破,舊規沒有專門的定義章節,而且舊規也基本未對有關概念做出界定。從新規與UCP的比較來看,也有創新之處,新規將定義的專章內容有所拓展,將有界定意義的日期期限、地點以及運輸相關的方式等的界定集中起來。
從當事人角度突出定義。在主體的界定上較為全面,包括八類當事人,即申請人、受益人、開證行、通知行、交單行、轉讓行、保兌行和議付行。而UCP僅規定了通知行、申請人、受益人、保兌行、指定銀行、交單人,同時還對保兌、承付、交單、議付等行為做了專門的界定。新規側重從當事人角度設置定義,但是其他諸如“議付”、“保兌”等重要行為性質的概念沒有集中起來界定,不能說不是一個缺憾。這對定義部分的完整性勢必有所損害。
把日期和期限集中規范。新規在定義部分還對銀行工作日、信用證做了界定。新規在日期和期限定義上涉及了開證日期、有效期(指受益人向有效地點交單的截止日期)、最遲貨物裝運日或服務提供日、付款期限、交單期。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在此處界定了即期信用證和遠期信用證,這里明確以五個營業日為標志來劃分,即期信用證是開證行應在收到相符單據次日起五個營業日內付款;遠期信用證,開證行應在收到相符單據次日起五個營業日內確認到期付款,并在到期日付款。遠期的表示方式包括:單據日后定期付款、見單后定期付款、固定日付款等可確定到期日的方式。新規明確限定信用證付款期限最長不超過一年。舊辦法規定信用證有效期為受益人向銀行提交單據的最遲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但是新規并沒有把信用證有關的重點日期和期限事宜全部在定義部分進行規制,而是側重原則性的界定。
專門界定幾種運輸方式。新規在定義中就運輸方式做了專門的界定。新規將轉運、分批裝運或分次提供服務、分期裝運或分期提供服務等事項在定義中作了規范。轉運指信用證項下貨物在規定的裝運地(港到卸貨地、港)的運輸途中,將貨物從一運輸工具卸下再裝上另一運輸工具。分批裝運或分次提供服務指信用證規定的貨物或服務在信用證規定的數量、內容或金額內部分或分次交貨或部分或分次提供。分期裝運或分期提供服務指信用證規定的貨物或服務在信用證規定的分期時間表內裝運或提供。任何一期未按信用證規定期限裝運或提供的,信用證對該期及以后各期均告失效。
結語
從上述分析來看,新規相較1997年的版本有較大變化,在總則和定義的內容上已經有較充分體現。銀行應該重視國內信用證業務及相關新規實施后具體操作,隨著新規的實施,國內信用證業務將更加規范和切合市場需要,順應國際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的發展趨勢。各銀行機構應該及時組織業務人員培訓新規,并應在內部控制流程和制度建設上跟進,防止違反新規,避免不適應新規的制度和流程對業務發展的不利影響。
(作者單位:中國民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