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結東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4-000-01
摘 要 黨政辦公室工作雜亂無章,事無巨細,費神又費力,還看不到成績。筆者于黨政辦公室工作二十余年,亦有此困惑,總體感覺履行黨務、行政中的各項服務和輔政職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從鍛煉智商情商、當好“兵頭將尾”和堅持絕對忠誠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當好參謀助手。
關鍵詞 黨政辦公室 參謀助手 作用
一、錘煉智商情商
黨政辦公室是單位領導班子的“參謀部”、“智囊團”,黨政辦公室人員是單位領導的“耳目”、“左右手”,所有成員要成為領導信得過又喜歡的參謀助手,就必須注重智商和情商的錘煉。
智商,是指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要積蓄智商,黨政辦公室人員應當博讀廣記、深學苦鉆、拜師求教,熟練掌握本職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通過不斷積蓄智商,消除本領恐慌,力爭成為行家里手。二要用好智商,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黨政辦人員要邊學邊干,活用所學,干出成效。許多辦法,只有在實干中體現,許多問題,只有在實干中解決,許多理想,也只有在實干中實現。要善于起草領導的講話稿、重要文件、有價值的決策建議,得到領導的認可和賞識。要善于運用聯系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為單位領導排憂解難。要善于運用計劃→執行→檢查→修正PDCA模式進行質量管理,促進管理規范化、精細化,提高工作質量與效益。
情商,是指處理人際關系中在情緒、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質。辦公室人員雖然各有所長,但未必都有足夠的情商,只有智商高情商也高者,才能讓人既佩服又喜歡。因此,黨政辦公室人員不僅要埋頭苦干,而且要善于交際,必須胸懷寬廣,為人樂觀,外表謙和,內心強大。與每位領導相處都要輕松自如,融洽無間,堅持自信而不自大,情感豐富而不違規,熱情為領導提供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服務,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不能因領導喜歡而狐假虎威。
二、當好“兵頭將尾”
黨政辦公室“首腦”崗位的特殊性和承上啟下的職能,決定辦公室人員是“兵頭將尾”,其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領導的形象、單位的聲譽和事業的發展。因此,擺正位置,不空位、不錯位、不越位,充分發揮“兵頭將尾”的作用,是對黨政辦公室人員的必然要求。
一要當好群眾滿意的“公仆”。做到心中有民,心中有責,深刻認識脫離群眾的危險性,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告誡,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既要準確向群眾傳達上級的工作方針、政策,又要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民需,既要對群眾彬彬有禮、和風細雨,又要及時解決群眾企盼的急事、小事。
二要當好領導信任的助手。要全面了解領導的個性特點、工作習慣與方法、工作思路和決策意圖,留心領導平時的講話要點,把握領導的思想脈搏和思維走向,從而為領導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要站在領導的角度分析、處理問題,謀劃工作要精細,落實工作要跟進,出主意層次要深,獻計策措施要實,“參”到點子上,“謀”到關鍵處。
三要當好辛勤耕耘的“黃牛”。辦公室崗位平凡,事務繁瑣,應急任務較多,要求很高,來不得半點疏忽。這就要求辦公室人員必須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切實做到常事常辦,急事急辦,特事特辦,要事快辦,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把平凡的工作做精彩,把不可能變為有可能,相信辛勤耕耘必有豐碩的收獲。
三、堅持絕對忠誠
黨政辦公室人員身為黨的干部必須對黨忠誠、對事業忠誠,這是對辦公室人員政治品格的必然要求,是堅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的重要方面,也是配合領導正確決策、促進事業興旺的重要體現。
一要深入督查調研,對領導安排部署的工作,辦公室人員要有專人跟蹤督查,追蹤問效。督查過程中遇到阻力,要設法解決,不打“退堂鼓”,對于敏感性、傾向性的問題,要核實清楚,不留“尾巴”,對于工作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要找到癥結,不為利害關系所制約。
二要如實匯報情況。向領導匯報工作督查調研情況要實事求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能有半點虛假,也不能出現差錯,既要報喜又要報憂,不好大喜功,不搞浮夸,反饋情況要善于系統歸納、總結、提煉,從大處著想,從小處著眼,從細處著手,提交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的匯報材料,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價值、可采納、能見效的金點子。
三要敢于提醒領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事者迷、旁觀者清的情況難以避免。辦公室人員要在學習欣賞領導的長處、優點的同時,要對領導的糊涂或短處要直言不諱,敢講“逆耳”之言,不當好好先生,不“和稀泥”。提醒領導時要把握時機、場合、分寸,避免“多嘴多舌”當眾揭短“火上澆油”。善意的提醒不僅僅是幫助,也是責任,甚至是“救人”。
參考文獻:
[1] 鐘聆.淺談如何發揮企業文秘人員的參謀助手作用[J].廣東科技,2014(18).
[2] 胡海濤.淺談辦公室人員發揮參謀助手作用應具備的五種能力[J].東方企業文化,2012(10).
[3] 黃浣塵.提高學校黨政辦公室人員工作積極性的幾點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