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麗
摘 要: 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實踐過程中對國家的起源、本質、職能和歸宿進行了深入探索,其中包含了馬、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領域和國家間關系的歷史考察。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不僅是馬克思主義關注的重點領域,還是現代政治學、政治社會學、社會學關注的核心領域,正確厘清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并構建國家和社會平衡協調發展的良性互動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思想的,掌握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理論尤為重要。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國家觀 國家 社會
一、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
關于國家的來源,馬克思起初贊成黑格爾的國家是絕對精神和人的理性創造物這一觀點,后來在不斷社會實踐和對國家社會關系的深入探索中發現黑格爾國家觀的顛倒性錯誤,進而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重新界定了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來源于社會。在原始社會,由于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必須從事集體勞動才能滿足生存生活的需要,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實行公有制。原始社會的人們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氏族宗族,組成部落,部落內的人們以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為規范,保持著原始社會向前運行。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的出現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個家庭已能獨自耕作一片土地并保證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人與人之間的生產能力差距逐漸顯現,因而出現了社會貧富不均導致的私有財產,出現了階級分化。原始社會的交往方式與既得生產力不再適應,占有較多生產資料的階級需要尋求一種方式維護自己的利益并獲取更多社會資源,而其他社會成員為了不失掉文明果實,整個社會迫切需要改變原有社會形式和社會關系謀求新的社會發展,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和充當社會矛盾調和物的角色應運而生。
(二)國家與社會合為一體
在國家最初的產生過程中,社會內部不同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甚至出現劇烈沖突,這些階級和集團為了避免矛盾和沖突給自身和社會帶來的毀滅性后果,呼吁一個可以管理社會并代表整個社會普遍利益的機構,國家就是這個機構。在國家運行過程中,國家需要兼顧其他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保證社會正常有序地運轉,以維持階級統治,因而國家充當了調和社會矛盾和管理社會的角色。
然而,國家是在階級社會中產生的,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私有財產建立起來的。統治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為了實現利益的擴大化和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的長久性,因而尋求政治上的統治地位。他們憑借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對其他階級進行剝削壓制,掌握社會話語主動權,控制了本應該代表社會普遍利益的國家機構,表面上進行社會管理,實質上進行階級壓迫統治,使國家脫離于社會并凌駕于社會之上,國家和社會合為一體,社會成為國家的一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將這樣的國家稱之為“虛幻的共同體”,包含國家的階級性和國家具有保護社會各階級利益的社會性的雙重特性。國家正是通過這兩個特性在一定階段脫離并駕馭、管理著社會。
(三)社會擺脫國家的控制
馬克思從國家本質和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出發認為國家具有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雙重職能。統治階級不僅要對社會進行政治統治,還要對社會進行經濟管理,政治職能和經濟職能是兩項國家最重要的職能。
一方面,國家既不能擺脫社會制度完全獨立地存在,又要對社會進行管理。國家對社會管理程度的深淺取決于社會自身發展水平。在社會處于落后發展階段時,國家與社會呈現一體化模式,國家掌控著社會資源的分配,干預著社會經濟發展。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自由經濟的深入推進,社會取得較大發展,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訴求愈發明顯,要求國家放開對社會經濟運行的高強度管理,因此國家為了保證社會正常穩定運行和長足發展,逐漸減弱對社會的經濟管理職能,市場經濟的神話使社會各階級更青睞自由經濟。另一方面,社會經濟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國家對經濟的強力控制并不能促進經濟長久發展,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整合能力會逐漸因為社會經濟順應自身發展規律的不斷強大而削弱,最終社會將在這一方面擺脫國家的控制。這就形成了政治和經濟的二元化,由于國家代表政治,社會代表經濟,政治與經濟的二元化實質上就是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化。國家將經濟管理職能返還給社會,專注于社會的政治管理職能,國家依靠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推動著社會發展,社會擺脫國家的控制獲得了自由發展和自我發育,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平等,提高了社會經濟效率,同時使獨立發展的政治國家日益完備。
(四)國家回歸到社會
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史觀分析了國家的產生和存在,認為國家只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國家既不是從來就有的,又不是永遠存在的。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化是一個無法逾越的社會發展過程,在國家與社會的博弈過程中,國家和社會最終將合二為一,國家將回歸到社會。
國家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工具。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最終也會消亡,隸屬于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最終將和國家一起消失。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的設想,在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社會將打破階級界限,人與人將是無差別的存在,國家這種特殊的公共權力將逐步由少數社會成員手中轉到大多數乃至全部社會成員手中并自覺運用,國家的政治權力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國家將實現與社會的結合,社會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國家的消亡將使國家重新回歸到社會,國家原本的社會管理職能出于維護社會利益的需要將保留下來,服從并服務于社會。“當國家終于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時,它就使自己成為多余的了……”①社會從國家手中收回了屬于自己的全部權力,全體人民成為權力的主人,平等地享有著社會資源、掌握著社會公共權力、參與著社會管理,從而真正實現了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啟示
(一)充分發揮社會的自我管理職能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充分認識到了社會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國家放開對社會的高強度管理,順應社會自身發展規律,讓社會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是國家良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狀況而言,盡管自改革開放以來,政治逐步從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收縮,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幅度明顯縮小,但是國家仍然在較大程度上對社會實行著控制和管理,意識形態領域的強制一元化、社會主流文化和媒體的國家掌控模式、社會經濟運行中的政府干預和宏觀調控、政府對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等都是其具體表現。黨和政府對社會的適當管理有助于社會發展,但是將社會管理等同于政治控制、行政管理,對社會矛盾沖突實行長久壓制,漠視社會的自行解決途徑,將危害國家和社會的健康發展。黨和國家應該充分認識到“社會管理中的社會自治邏輯”②,改變以黨、以政治代替社會的行為,改變把公共權力絕對化和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樹立憲法至上的觀念,改變以往人治傳統習慣。國家通過法律力量和行政力量給社會確立一個自治管理秩序,建立完善的社會自我管理制度和組織機構,讓社會在常態下按照自己的規范和規律進行自我管理,因而充分發揮社會的自我管理職能。
(二)建立法治基礎下的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認為社會發展到較高水平時,會出現國家和社會的二元化,這一二元化是民主制國家發展不可避免的過程,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正確把握這一規律有助于構建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模式。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不斷推進依法治國建設,黨依法領導、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是實現社會經濟依法自我運行、自由發展的基礎,是國家依法對社會進行政治管理的保障,是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保證。國家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依法厘清政府和社會的權責邊界,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政府依據法律行使手中的權力,在充分聽取民意的情況下做出決策,為社會服務;政府依法向社會和基層下放權力、下沉職能,通過公民參與、社會公開等程序明確政府的職責邊界。同時,國家和社會要積極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識和權利意識,及時對政府的決策和行為做出有益反饋,引導公民對國家事務和社會管理的良性參與,逐步形成法治之下的良性互動機制。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的依法領導,推進法治政府、責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規范行政權力,保障高層管理和普通民眾之間的法治溝通渠道,有利于建立國家與社會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三)真正實現人民的有效社會管理
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要充分發揮社會的自我管理職能必須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依托,讓人民切實掌握相應的社會權力,真正實現人民對社會的有效管理。當前,特別是在農村及偏遠地區,由于社會組織缺乏,法治教育不到位,人民表達利益訴求渠道不暢通,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水平很低。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普通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但是很多地方的基層自治組織名義上是人民群眾的自我管理機構,實質上卻掛靠在政府部門之下,未去行政化,沒能有效發揮人民參與社會管理的作用。要想真正實現人民的有效社會管理,一方面作為國家層面來說,必須建立嚴明完善的人民進行社會管理的法律規章制度,拓寬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完善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及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科學方法,保障人民自我管理的有序進行。另一方面,人民應加強對政治文化的學習,了解國家在社會管理、政治參與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培育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感,強化自身政治參與意識,積極主動地通過公民社會與國家進行互動、參與社會管理。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5頁.
②張龍.論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角下的社會管理思想[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參考文獻:
[1]林堅.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理論及其啟示[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09.
[2]張龍.論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角下的社會管理思想[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
[3]陳雪嬌.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5).
[4]賈建芳.馬克思主義社會與國家關系理論及其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14(4).
[5]趙東.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研究[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