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彬
一、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內涵與意義
人文精神就是人類對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及表現在這種追求過程中的自由本質的展現。人文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致力于探索人的精神出路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歷史。從人文精神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人文精神都把真善美作為自己價值的終極追求。每一個有血有肉、有認知、意志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是人文精神的出發點;促進人類幸福,使人性更美好、社會更和諧,乃是人文精神探討的終極目標和歸宿。
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人文色彩極強的學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培養學生基本的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高中語文課程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我國的語文課程傳承著民族優秀文化,高中語文教材包含豐富的人文精神資源,這些精彩絕倫的典范之作處處都閃耀著絕妙的情思,人生的哲理。入選的文章有許多表現了歷史名人熾熱的愛國之情和對事業、真理的不懈追求,如《蘇武傳》中的蘇武出使匈奴,歷經艱辛而不辱使命,杜甫在《蜀相》中抒發了自己渴望像諸葛亮一樣報效國家,死而后已的愛國情懷,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現了作者在懷才不遇的苦悶中仍然激情燃燒的報國情懷;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則用游山的經歷說明處事、治學都要盡志、深思的道理。有的入選的作品則用美好人性教育學生,這些作品深情滿懷,展現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如《歸園田居》中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由衷熱愛,《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陳情表》中的祖孫情深……這些作品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育學生美好的人性。
反觀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離人文教育越來越遠。由于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只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傳授,偏重知識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放棄了文學作品對學生的感染教化作用,在語文學習上,多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忽視對學生的合作、自主、探究精神的培養,忽視語文學習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三、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策略
1.提高教師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教師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成敗。高中語文教師作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者,除了要具備應有的專業文化知識之外,還要多閱讀人文方面的書籍,不斷獲取歷史文化、政治法律、審美情趣等人文知識,多思考人生的現實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教師要為人師表,充分發揮人格魅力的榜樣作用,用完美的個性,影響學生的人格的形成。
在具體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蘊,創設相關情境調動學生以往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喚起學生的向學之志和向善之志。比如在學習白居易、杜甫的詩歌時,就要引導學生體驗作者對于勞動人民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人文關懷,促進學生心靈和人格的完善。
2.樹立“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樹立“一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又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受到人文熏陶,提高道德修養。
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培植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對話。閱讀其實是一種讀者與文本、與作者的平等對話,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對話教學中,學生與教師有著交流討論和闡述意見的平等地位。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要通過平等對話方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展開交流討論,讓思維在碰撞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平等對話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平等、合作與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3.豐富語文活動課堂,弘揚學生的人文精神。
豐富語文活動課堂,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大意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資源進行二次開發,比如對文本進行改編重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學習《雷雨》可以指導學生改編為話劇進行表演,提高審美能力。
課余時間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綜合實踐課程,諸如舉辦讀書報告交流會、演講會、組織語文社團等,這些活動既推動了學生課內的學習,又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面,在無形中就把經典名著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注入了學生的靈魂深處,對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素養很有幫助。
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時,要兼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征,不要失之偏頗;要防止唯美主義傾向和語文課人文教育說教化傾向的出現。因為,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滲透人文精神必須在語文教育的基礎上逐步深化、培育,不能靠一味政治說教。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曹明海.語文新課程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