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瑞祿++潘勇
摘 要: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小學時期是學生形成良好品質和個性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變得非常迫切。語文教學擔負著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本文闡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 心理健康 小學語文教學 滲透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但是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而且是小學生進步和發展的趨勢。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但能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實施,而且能大大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下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及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進行探討。
1.通過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學研究明確提出,學生學習的強大內驅力是學習動機,并且學習動機對學生學習結果與學習態度有著直接性的影響。所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應當引導學生保持良好情緒。具體來講,教師對待學生應當和藹可親,激發學生良好學習情緒,實時排除學生不良情緒,實現課業和學習的減負,肯定學生的長處,特別針對學困生而言,實時發現他們身上的優勢,在適當的時候給予贊賞,注重激勵他們。并且,教師應當借助文本、生生、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使教學課堂切實變成激勵生活和學習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例如,教師教學《藍樹葉》這一篇課文的時候,能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啟發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現象進行回憶:當時的你或者他人是如何做的呢?你或者他人會是一種怎樣的體會呢?將來碰到這樣的事情你會如何處理呢?等等。在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可以冷漠無情和自私,要懂得寬容他人。讓學生明確只有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才可以增強自信心,歸屬感,以及安全感。
2.通過講解課文主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知識分為五大方面,即愛自己、愛人民、愛自然、愛祖國、愛科學。教師應當有效挖掘愛的主題,通過教材中愛的要素激發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情感與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教師講解《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的時候,能著重啟發學生體會課文當中聾啞青年專注、勤奮、執著、認真的良好品質。并且,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演示聾啞青年看魚和畫魚的情景,讓學生不但可以感受作者觀察能力的敏銳,還可以感受聾啞青年熱愛生活的情感、做事認真、執著勤奮的良好品質。如此一來,不但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和主旨,而且能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聾啞青年身殘志堅的意志,實現學生心靈升華,激發學生情趣。
3.通過布置課后作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業不但是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情況進行驗證的一種手段,而且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方式。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教師僅視作業為教學的補充,布置大量作業,不但使學生的大量課余時間被占據,而且難以提高作業效率與質量,最終往往適得其反。近年來,盡管社會要求實現課業負擔的減輕,教學改革也要求實現學生課業負擔減輕,實際上常常難以達到減負的效果。繁重的課業負擔不但不利于對小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最終難以讓學生提高自身學習趣味性和體現自己的長處。為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安排課后作業,從而有利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注重在減負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教師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應當實施差異性方式,要求不同層次學生做類型不同作業,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所有層次學生都可以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完成作業,提高作業質量。二是教師安排作業的時候,應當實施精選精練策略,針對一種類型的題目,選擇有價值和代表意義的練習內容,使學生在高效的練習過程中學會有關內容。并且,教師設計課外作業的時候,還應當增加實踐內容。例如,寫作文時選用貼近生活實際的題目,使學生可以寫出自身的真實體會。只有如此,才可以實現學生學習負擔減輕,才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非常多的方式,語文課堂好比一塊肥沃的土地,只要教師開發和耕耘,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洗滌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精神、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等,最終讓學生變成生活和學習中的強者。
參考文獻:
[1]梁鐘欽.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1).
[2]王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激發與培養策略[J].新西部(理論版),2013,(11).
[3]胡榮裕.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藝術素材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