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1.讀寫課教學
1.1把握教學目標,正確處理讀寫關系。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依據。教學目標把握得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備課時要鉆研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既要關注知識、能力和學習策略培養,又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讀寫課區別于純粹的閱讀和寫作課,教師課前要分析閱讀文章內容和寫作目標的相關度,正確處理不同課型的讀寫關系,恰當把握讀寫目標,合理分配讀寫時間。
1.2優化課堂設計,整合讀寫教學。為了在一節課內完成閱讀和寫作的教學任務,必須優化教學設計。學生通過閱讀既獲取文章內容、理解課文承載的信息,又感知和學習文章中出現的語言現象,更了解和學習不同體裁語篇的框架結構,理解為了使篇章通順使用的連接詞。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取舍需要依據具體情況設計。
2.作業批改采用口頭批改與書面批改相結合的方式
口頭批改主要是面批,即教師給予學生面對面的點評與評價。在批改過程中,可以由學生談談自己完成作業過程中的疑惑與問題,收獲與不足,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拓展學生思路,發現學生的不足,為學生提出中肯的建議。口頭批改時,教師應注意語言的得體與談話語氣,還應充分備課,備學生,做到胸有成竹,言之鑿鑿,不能泛泛而談,更不能空談。這種批改方式一般適用于邊緣學生的個別輔導。這類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對自身學習把握不住優點與缺點,因此需要教師面對面地給予指導與鼓勵。書面批改是教學中最常用的作業批改方式,可采用文字批閱、符號批閱或者分數批閱等形式。在書面批改作業過程中,教師同樣應該注意批改語言因人而異,要恰如其分,比起泛泛的毫無針對性的批語,如Good,Welldone等,應更有針對性、更具體,如“我認為你應該更注重單詞的準確拼寫與語法的準確使用”等。
3.正確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必須合理制作課件,遵循真實性、科學性的原則,不能違背教材知識結構。制作的課件遵循教材大綱,抓住教學重點,不可為了課件而制作課件,避免課件制作得天花亂墜,而缺乏知識論點。雖然需要插入圖片、音樂、圖像等,但不可喧賓奪主、舍本逐末。多媒體課件只是輔助工具,而非教學內容,只有科學合理地使用輔助工具,才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課件要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4.聽力教學策略
4.1預測策略。聽到文章題目可以判定文章的體裁;聽到開頭幾句話就可以得知文章的背景和敘述范圍;從第一段的敘述可以推斷后面情節發展的大致脈絡:這種能力培養應該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對要聽的內容有提前預測能力或對某些問題比較感興趣,讓學生帶著任務走進聽力文本,提高學生聽的興趣。
4.2關鍵詞策略。在聽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抓住關鍵詞,尤其是能表明說話人身份的關鍵詞、表達地點和場合的關鍵詞及相關數字。學生可以通過關鍵詞很快判斷對話者的關系和身份,判斷對話發生的地點等,并在腦海中搜索相關背景知識,進一步加深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如對話中出現了half the price special price on sale,30%off等,那么,對話很可能發生在商店。
5.閱讀教學
5.1形式靈活多變——增強理解。在課文教學這一環節,教師應該向學生推薦多樣的閱讀形式,如齊讀、自讀、分組讀、分角色讀、誦讀、邊演邊讀等。詳細講解課文后,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師不妨趁熱打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將學生帶入意境中。例如,我在講解高中英語教材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百萬英鎊)時,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并且準備了道具,如支票、圍巾和禮帽等,學生分別飾演亨利、奧利弗、羅德里克兄弟及仆人,大家合作表演課本劇,這樣一節課就顯得有聲有色、充滿活力,而且人人覺得意猶未盡。課后我詢問了學生的感受,大家都覺得不僅有效理解了字詞,而且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深層含意。
5.2提前布置閱讀篇目,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信息,對難詞難句進行圈點,在可能的情況下自行解決。有時學生除了閱讀外,還需對文章的創作背景和文化、相關作品和人物進行研究,學生可以利用各種途徑,如網絡資源、圖書館等解決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這樣學生實則進行的是自主研究性學習。在次日閱讀課上,就有關文章提出問題,逐一解決。設計問題時應當由淺入深,從文章細節信息到深層含義挖掘。同時對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的疑點和難點進行處理和講解,加上學生課下對閱讀內容的知識性儲備,可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閱讀的文章。
6.教師不要忽視個別提問
現階段英語課堂上,“集體提問多,個別提問少”的現象廣泛存在。我經常觀察到這樣的課堂場景:教師邊授課邊不斷提問“是不是?對不對”,學生集體回答“是”或“對”等。表面上課堂氣氛活躍,可是教師應該意識到,盡管許多學生一起回答“是!”或“對!”但他們不一定理解教師的講解,有些學生實際上是濫竽充數。這樣的課堂,即使教師最終完成了預設任務,教學實效性也讓人懷疑。新課程理念下,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協調者和監督者,教師不能被學生的齊聲回答迷惑,要學會照顧大局,隨時觀察全班學生的聽課狀態,增加個別提問。通過個別提問,教師可以隨時檢測課堂教學落實情況,可以給個別開小差的學生敲警鐘,督促他們跟上課堂節奏。英語課堂上,增加個別提問能促進學生英語輸出。高中英語單元復習課中,采用大面積的快速個別提問方式,可以督促學生在課外及時復習整理已學知識,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同時活躍課堂氛圍。
7.激發興趣
課標在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教學導入活動中都強調激發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上課之初,教師應把學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學內容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腦力勞動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成了負擔”(蘇霍姆林斯基,2007)。知識需要融入情景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情景是知識的最佳載體,問題是思維的引擎。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經歷、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學習風格等要素有清晰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創設適合學生的學習情境,提出既具有挑戰性又讓學生樂于探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