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敏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與國際的對話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最基礎的交流語言成為21世紀人們必備的素質之一。雖然無論是街頭的老頭老太還是巷弄中的稚童都能信口來一句Welcome to某某、Hello等,但是顯然都還停留在一知半解、囫圇吞棗的水平,用來調侃還嫌湊合更何況達到與外國友人交流的境界。家庭、社會對英語教育重視程度明顯不高,尤其是在農村,小農經濟仍阻礙人們的眼界,他們認為外國人這輩子都只能在電視里看,還學什么英語?“國也,家也”。透過農村家庭可有可無的態度,就應該初步了解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所以一線教師不得不思考怎樣在農村小學中進行英語教學。
一、家庭環境影響
農村經濟水平薄弱,家庭收入來源單一,有點知識水平的家長管得了柴米油鹽,就管不了孩子的教育,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又普遍較低,對孩子英語學習的問題根本無法給予幫助。現在,市里或者縣城的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英語學習逐漸重視起來。從專業化的英語培訓學校的泛濫就可以看出,對英語教學漠不關心的態度明顯改善。反觀農村,尤其是我所在的貧困縣,如何使家里吃喝不愁,如何發財致富才是家長們的首要目標。在這種家庭意識的引導下,家長們無視英語教育,無視孩子的精神需求,再者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英語學習方面往往無能為力,事實上他們沒有這種意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影響下,孩子不學英語都理直氣壯,這必然會對農村英語教學產生阻力。
理論上家庭環境對農村英語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實踐上,通過我對學校三到六年級學生簡單的英語學習情況的調查得出的結果令人擔憂。調研結果顯示三年級16人,四年級25人,五年級25人,六年級38人,默寫26個字母,三年級只有5名同學,四年級8名同學,五、六年級各9名學生才能全部寫對。“數字”方面三年級沒人會寫,也不會讀,四年級沒人會寫,但有一部分學生會讀,五年級沒人會寫,個別學生會讀,六年級個別學生會寫,一小部分學生會讀。而“人稱”方面,三、四、五年級全班不知道,六年級也只有5名學生知道。
以上就是我縣農村孩子英語基礎知識的真實再現,而通過網絡我了解到,類似的實驗比比皆是,最終顯示的結果不容樂觀。農村小學英語教學方面,英語基礎薄弱已成為普遍現象。
二、師資因素影響
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而英語作為外來文化,中國學生本身卻從思想上就難以接受。這就需要一名專業素質過硬、教學方式新穎的英語老師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看到“外來和尚”的好,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然而這與現有的師資力量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在小學階段,每個學校的教師資源都比較緊張,甚至一名教師身兼多職,著實讓學生切身地體會一把什么叫“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非專業教師教授專業知識,在業務水平,專業技巧、和教學情緒上對教師和影響都是極其糟糕的。一身二用已然身心俱疲,更不用說那些一人帶一個年級的了。教師不等于“哪吒”,我們無法做到一心二用,更不能變出三頭六臂來。英語作為教學的老大難,相較于語文、數學往后推一推也就順理成章。而這一現象帶來的后果是:英語教學地位的一落千丈。
三、社會環境影響
狹義上來說,社會對學生的影響集中在社會教育上。社會教育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的身心發展。青少年活動中心、各種性質的培訓機構可以滿足兒童和青少年的多種不同的需要,英語方面的補習機構更是比比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同時也形成了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然而在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適齡兒童分布不平均、交通不暢等因素使這類培訓機構無法生存,學生的業余生活無非是下河摸魚、上樹掏鳥。
總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為了使孩子盡快脫離英語老大難的窘境,學校應成為三方面相互聯系與配合的最積極的倡導者和組織者,而家庭和社會應大力支持學校工作,只有三者相互結合才能學好英語。
四、反思現在,展望未來
英語作為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第二語種,雖然沒有與語文、數學同等的地位,但學生登人生的高峰,撥開眼前的迷霧也離不開英語。在教學中我根據自己的專業和農村學生的實際特點不斷地自我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議。
1.轉變學生、家長觀念,力求從思想上重視英語。溝通是連接人們思想的橋梁,家長應該盡可能地與孩子多溝通,這種溝通不是單一的,而是相互的、多元化的。只有在學習、生活等多個方面對孩子敞開心扉,提出自己的看法,才能讓孩子真正由一種歸屬感、安全感,家長的關心重視對孩子的成長有促進作用。當然,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教師要經常家訪,及時與家長進行思想溝通,社會更要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如開展農村家長英語培訓等,當然,這不是讓家長成為專家,而是首先使家長重視英語,再讓家長影響孩子,讓孩子有英語夢。
2.教師自我反省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學生健康和諧的重要保證,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保障,老師既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各項指導工作,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理解、熱愛學生。教師要知道,以平等真誠的態度看待學生很重要,不能權威專橫,多鼓勵學生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的看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具有安全感。以討論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想法,營造民主氛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駕馭自己的情緒,正視自身的問題,敢于自我批評,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耐心的教育等。要與學生進行心理互換,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滿足學生的正當需求,啟發學生自省改錯。
對于學困生,老師要更多地給予關注與關愛,我從來不會對他們嗤之以鼻相反總會面帶微笑,不厭其煩,循循善誘,盡量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
3.普及全英教學。小學階段是孩子們言語形成時期,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對孩子們學習英語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之所以語文學習好,無非占著漢語的大語言環境,在平時我們沒有為孩子們創造這種環境的條件,所以只能在課堂上透過教師的組織達到這個目的,只要老師堅持全英教學一定會有潛移默化的變化。
過去的已隨風淡去,現在的正深刺我心,還能痛才懂得思考,未來還要靠我們這些扎根在祖國最貧瘠土壤中的胡楊,樹下的小草還需要我們去遮陰,我只愿留下萬年不朽的殘軀,去遮擋那酷熱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