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志
摘 要: 文化傳媒走進微時代是一場信息革命,但作為閱讀行為的變革是一柄雙刃劍。微閱讀雖有特定的意義,但對于大學生的深閱讀而言也有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微時代大學生的深閱讀值得探究。
關鍵詞: 微時代 大學生 深閱讀 學習方法
微時代就是當前微民通過微信息產生微動力的微生活時代,文化傳媒具有快速流動、瞬時呈現、扁平迷你、多向交互等特征。無數的網站、微博、社會網絡化服務點(SNS)的林立,很容易導致網民內部分離為大量的小集團。微民只選擇與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同點的集團,形成一個個小的“信息繭房”和回音室。他們只傾聽自己所選擇的東西和愉悅自身的信息,很容易制造偏激的錯誤、過度的自信和沒道理的極端主義。因此,大學生在微時代的微生活中很容易迷失自我:一是對微民身份的過度認同,削弱乃至放棄了作為社會公民的責任;二是對微傳媒的偏執依賴,擠占乃至替代了主流文化的接納;三是對微動力的群體適應,淡化乃至渙散了青年學生應有的敏銳;四是對微生活的熱衷迷戀,簡慢乃至虛化了社會生活的本真。微時代是社會裂變的時代,是激蕩傳統的時代,是文化沖撞的時代,也是重建秩序和碎片亟待修復的時代。這些都給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重新定義的可能,是接受新知的機遇,也是迎接新式的挑戰。那么大學生在微時代究竟如何進行深閱讀呢?
古人云“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想得到發展與成功必須守住根本把握規律。“大學是什么?我為什么要上大學?怎么上好我的大學?”是大學生必須直面且需醒悟的前置話題。毋庸置疑,大學是大道集成的殿堂,是大師薈萃的地方,是大才成長的場所,是大用于世的試驗田,是大夢先覺的文化溫床,是大勢先導的文明堡壘。對于學生而言就是為其提供成長機會和成長平臺的學術共同體。大學生活是大學生塑造精神長相和建立人生坐標的黃金歲月,而閱讀則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與方式。關于閱讀的作用,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太過理想,倒是清朝的一篇小學國文課文說得很接地氣:“一國之民,各有職業;欲營職業,必須讀書;……人能讀書,職業必良。”這里說的是閱讀可以更好地營生。不僅如此,“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可以啟智明理,可以怡情養心,還可以安身立命……這是“為什么要讀書”的老生常談。關于“大學生應該讀什么書”,我在2009年雜談《今天,我們該讀什么書?》(詳見南陽廣播電視報《都市周刊》)一文中說過,營生理財類的、法律維權類的、養生保健類的、文化哲學類的要讀,尤其要倡導職業深閱讀。怎么讀?根據我的理解和體會,微時代需要微調閱讀路徑和載體,微生活可以微觀閱讀旨趣和效果。傳統閱讀的精要在于要堅守,網絡閱讀的優勢需汲取:
一、善學
學習是大學生的基本生活方式。“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其實最終都歸結到“學習”上,博學明辨,慎取篤行;持經達變,擇善固執。善學不僅是一種熱愛學習的興趣,更是一種擅長學習的能力。身處微時代,胸懷大格局。不能一味滿足于、沉溺于微生活,要在大時空中領悟大道、順應大勢,返本開新,學新知新。傳統文化的精華要汲取,對經典的閱讀不能忽視。閱讀文化經典,閱讀自然山水,閱讀專業理論,專業立身,藝術生活,詩意棲息。
二、樂群
社團是大學生的自然組織形式。群團尚義,朋黨示好;結社凝聚志趣,活動涵養性情。微生活圈和微信群提供了信息交流、人際溝通的便利,但虛擬的網絡空間并非本真的生活。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網絡技術,更要有利用網絡平臺的智慧。主動檢索利用網絡資源,不要被垃圾信息覆蓋,不要被娛樂快餐迷惑。微信息繁雜扁平,需要以群為捷徑,循著信息的節點和脈絡,為深閱讀提供導航線索,進而與志同道合者一起,尋根求源,探賾鉤深。
三、精業
專業是大學生學識技能的文化載體。常識不可缺,但術業專攻更重要,這是個體營生、創造價值、實現夢想的學緣根基。以“我”為本、以“專業”發展需要為綱,以開放的心態做好專業化的職場設計,以專業理論與實踐為核心,拓寬與職業相關的閱讀,建立職前閱讀體系,完善職業主題閱讀,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打好堅實的專業基礎和文化墊層。
四、正向
正向是微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微信息傳播于群眾無聊時段和零碎的時間,信源的非主流非權威,信息的自娛性隨機性,瞬時流動的傳媒特性……勢必產生信息垃圾、信息倒錯、信息失真,面對海量信息和便利檢索的網絡優勢,積極陽光的心態,敏銳正向的良知,是大學生微民必需的網絡道德。選擇優質資源,讀經典文化,追學術明星,上權威官網,入專業圈子,接受、傳播正能量。
五、細讀
文本細讀是微時代大學生深閱讀的良方。我曾經倡導“三讀法”和“四與”治學主張。所謂的“三讀法”就是文本細讀需要三個步驟:一為素讀文本,平常心閱讀,憑心性感知,唯愿文本似出我心,找感覺,對錯,好壞,難易等了然于心;二為解讀文本,找尋權威觀點,參考通識解讀,作比較,是非,優劣,得失等成竹在胸;三為悟讀文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出自內心,發乎真誠,合乎常理,出結論,不迷信權威,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順理成章。“四與”主張為廣義的閱讀:與“天”為徒——格物致知,體物益智;與“人”為徒——師人長技,兼收并蓄:與“古”為徒——溫故知新,返本開新;與“新”為徒——學習新知,與時俱進。如此,文本細讀就是對文本進行縱橫系統全面深入的精讀、研讀、悟讀,亦即深讀。
大學生的深閱讀是一個彌久常新的永恒命題,也是一個耐人思辨又值得商榷的話題。總之,深閱讀就是建立主題閱讀體系促進專業或職業發展,面對傳統和經典文化養成文本細讀的習慣,滿足人生志趣、提高生活質量進而促進民族復興所進行的正向專注、深入系統的文化、學術閱讀。其中,善學是深閱讀的前提和主動力,樂群是深閱讀的機趣和微動力,專業是深閱讀的文本或主題,正向是深閱讀的心態和指南,細讀是深閱讀的一般路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