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摘 要: 作業是檢測教學效果很重要的環節。要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作業布置是不容忽視。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從初中歷史作業目前布置情況、布置歷史作業該遵循的原則及布置什么歷史作業才有效并能激發學生興趣等方面入手,談談看法和體會。
關鍵詞: 初中歷史作業布置 現狀 原則 有效策略
作業是檢測教學效果很重要的環節。由于實施新課改后,歷史學科實現開卷考,中考分值比重小,在很多家長和學生眼里,歷史是副科、不重要的學科,歷史是一個邊緣化學科。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大多數學生、家長、老師甚至包括歷史教師本人,都認為初中歷史作業可有可無。其實這種做法極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素養,不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歷史作業的有效布置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關鍵,如何布置歷史作業,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初中歷史作業布置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歷史作業布置內容、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多樣性和多元性。就本校而言,平時作業布置,除了課后練習外,還配套完成學校定制的《歷史填充圖冊》或《歷史優化設計》或《歷史新學案》,較少布置探究性的作業。這些配套練習有相當多題目超綱、習題形式陳舊,仍以填空、選擇、判斷、連線、問答為主,問題設計過難,與中考的要求相距甚遠,較難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同時作業布置缺乏層次,不能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布置不同的作業,這樣的作業一方面不能充分考慮學生意愿與個體需要,另一方面不適合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的發展,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二、初中歷史作業布置應遵循的原則
1.作業時間應適量。
初中階段,學科多,學生的學習時間緊。如果課業負擔太重,占用了太多課余時間,將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歷史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作業的價值和功能,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出發,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為出發點,布置適量適度的課外作業。一般情況下,一次課后作業所花的時間,以中等程度的學生為標準,最好是15分鐘~25分鐘內能夠完成。
2.作業內容應科學。
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要科學,要能體現三維目標的落實。還要考慮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愛好興趣,兼顧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做到有的放矢,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提高學習成績。
3.作業布置應有可操作性。
不同班級的特點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課堂生成。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把握,根據各個班級不同的課堂生成,布置不同作業的內容、形式和要求。對于層次較高的班級,布置的作業不能只限基礎知識的鞏固,還應有所拓展,以全方面提高學生能力和歷史知識素養。對于層次一般的班級,則以鞏固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能力為主[1]。由于學生個體在領悟相同知識的水平上有所不同,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要求的作業,以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發展。
4.作業評價方式應多樣。
在傳統教學中,作業的評價往往由教師一人操作,不是對就是錯,這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多元化的,對學生的作業評價方式應該是多元化的。例如,當學生作業書面整潔、書寫端正、美觀時可以評價“你是個做事認真、書寫端正的好孩子”,當學生作業有進步時可以寫“有進步!望繼續努力”。對課外作業可以嘗試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班干部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這種多元評價學生作業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調動積極性,有利于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三、初中歷史作業布置的有效策略
傳統的歷史作業內容大多是為作業而作業,簡單重復、枯燥乏味,缺少合作探究。新課程理念下,一定要做讓歷史作業形式靈活,讓生動有趣的作業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使學生體驗到做歷史作業的樂趣。
1.布置分層作業,體驗成功樂趣。
不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存在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必須采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設計彈性作業,讓不同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2]。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布置不一樣的作業,平時我在布置歷史作業時,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次作業、提高層次作業和拔尖層次作業。后進生完成基礎作業,中等生及以上學生完成提高作業,拔尖學生完成拔尖作業。以七上第11課《秦王掃六合》為例,我分三個層次布置作業:后進生勾畫本課知識點并完成本課知識點的歸納;中等生完成書本及配套練習;拔尖學生寫一篇《我看秦始皇》的歷史小論文。這樣的作業,既讓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吃得飽,又讓拔尖學生消化得了。
2.設計探究作業,培養求異創新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3]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應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通過自己的事件,探究解決問題。教師對作業的選材、內容、形式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事件,緊跟時代步伐。如在學習八下《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8個小組,要求他們根據漳平的實際,用各種方式展示漳平生活的變化。為了完成作業,他們分工合作,拜訪老者、探尋老照片、查找資料、制作幻燈片。這充分調動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了解了漳平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動地的變化,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也培養了學生歸納、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促進了教學相長。
3.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激發作業興趣。
要充分地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作業的形式要靈活多樣。不一定每次都是分層作業,也不一定只局限于書面答題。如可讓學生先收看歷史題材影片《虎門銷煙》《甲午風云》,然后組織學生開展影評,相互交流[4]。也可以讓學生收看電視劇《武媚娘傳奇》、《隋唐演義》等,讓學生說說影視作品與歷史真實的區別。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或歷史遺跡,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認識歷史的直觀性,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可以讓學生完成歷史劇編演作業,讓學生參與歷史體驗歷史,加深對歷史的了解與認識,進而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自主探究歷史。
4.設計活動開放內容的作業,讓學生走出校園,探尋身邊的歷史。
過去那種學生只要一張紙一只筆就能完成的作業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己走進生活,走向社會,收集整理各種所需的信息。如為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歷史社會綜合實踐調查活動,調查內容包括自己縣、家鄉、村最值得后人驕傲、紀念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并鼓勵學生將調查報告選送參加比賽。其中《追尋被遺忘的“鄭和”——王景弘足跡》榮獲地區一等獎,《關于開展“靈地泰安堡”歷史調查的方案》榮獲地區二等獎。通過比賽獲獎,學生增強信心,學習歷史的干勁更足了[5]。
總之,歷史作業設計的改革是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問題,是為了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作業改革要踏踏實實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成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體驗成功樂趣的活動。
參考文獻:
[1]李華琴.小議初中歷史作業的布置與設計原則.快樂閱讀,中旬刊,2013.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4]曹國華.關于新課改下歷史作業的思考.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5.
[5]韓國瑞.新課程下新的作業觀.自然科學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