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麗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選用切實有效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和學習知識,而不再是一提起上課就興趣索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自由學習的目的。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自主學習 教學策略
所謂“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在國外有一個有趣的閱讀現象叫做“杰克現象”,一個叫杰克的學生在學校常常抱怨閱讀枯燥無味,不愛讀書,卻在家里非常喜歡閱讀,即使面對同一篇作品,同學在課外就可以讀得津津有味,而選在教材里可能就沒有什么閱讀興趣,針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傳統的課堂中充斥著教師枯燥繁瑣的講解,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而很少有機會自己思考,從而形成一種抗拒心理,而在課外學生可以在某些閱讀中享受自己的情感體驗,享受讀書的樂趣,“杰克現象”很大程度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心理健康課而言,要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就必須從學生著手,改變這一現象,而攻克這一現象最主要的方式是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使他們成為自我成長發展的主人。
一、根據實際情況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學生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差異性,不能普遍要求學生達到同一個水平,對于每一節心理健康課來說,只有指定正確的目標,才能實現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首先,目標不是老師要求的,而是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老師意見設定的,學生在學習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而不同的學生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如人際關系交流問題、學習環境適應問題、情感問題等,在解決某些學生自身特殊問題的同時要把握的是學生整體需要引導解決的問題,如新生剛入學時,協助他們解決環境適應的問題,面臨重大考試前,幫助學生舒緩考試壓力,使他們沉著應考。而在日常課堂中可以由學生自行探討學習目標,自己想要達到目的的欲望會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其次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目標進行微調,求大同存小異,尊重每一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發展狀況,面臨同樣問題時,不同學生可能存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教師一定要尊重個體差異性,盡可能挖掘學生的潛能。
二、通過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心理健康課的首要目的不是解決學生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通過創設相關的心理情境,造成個體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影響學生心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在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解再精彩生動,都無法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只有通過自身的感受和直接體驗,才能真正在他們的腦海里留下抹不去的印象,因此,從這個方面說,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以學生自主體驗探究學習的教育。要使學生真正理解書本中的知識,就必須將理論聯系實際生活,從學生的問題和矛盾出發,通過師生之間的詢問交流,引導學生從心理上改變認知,讓學生自主地思考體驗心理變化,從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考試之前,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降低自己學習效率的事情,可能有些學生一想到考試就恐慌,或者總覺得自己并沒有真的準備好迎接考試,教師可以先從考試的目的性開解學生,詢問學生學校為什么要考試,是為了把學習不好的學生揪出來還是只為了檢驗大家這一學習階段的學習成果?當學生意識到考試其實是給自己一次檢測自己的機會并且幫助自己查漏補缺的時候,關于考試前的恐慌就會相對少很多,而對于那些總覺得自己準備不夠的同學,老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張紙對折,在紙的左邊寫自己覺得準備不好的地方,右邊寫自己針對這些做了哪些努力,如一位學生在紙的左邊寫英語閱讀很差,總是拿不到分,而右邊寫了每天都堅持做兩篇英語閱讀,做題效率比以前高,在紙的左邊寫課文沒有背熟,右邊寫每一篇要背的課文都背了三遍以上并且把容易寫錯的字都標注出來,這樣在一些具體可見的努力里,學生考試的時候會比以前更有自信更放松,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是一種合作探究關系,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行解決遇到的心理問題,師生之間共同自主學習探索,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能力、健全學生人格的目的。
三、啟發學生,相信學生,因勢利導
心理健康課相比于其他課來說更要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想說就說,甚至一些矛盾的不合常理的想法,也是被課堂接受的,而有時候這些想法恰恰能成為教師引導學生的很好契機,站在學生角度幫助他們思考那些不合理的或者說不好的想法,從根源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過于擔心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把知識講解得面面俱到,實際上老師講解得再細致也不如學生自己探索學習來得印象深刻,因此,心理健康課的課堂重心并不放在知識傳授上,而應該放在學生能力培養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通過鼓勵、贊揚等手段,讓學生找到學習成就感,從而更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學生自身體驗為主的教育,因此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學生內心的認知沖突和矛盾出發,引導他們完成內心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建全新的心理健康課堂。
參考文獻:
[1]姚曙光.課堂教學的心理環境及其優化的幾點思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綜合版),2005(03).
[2]黃漢.從優化課堂心理氣氛對新課程標準心理健康領域的探討[J].體育師友,2003(02).
[3]方雙虎.論課堂心理氣氛及其營造[J].教育科學研究,2002(10).
[5]屈智勇.國外課堂環境研究的發展概況[J].外國教育研究,2002(07).
[4]宋廣文,竇春玲.課堂教學心理氣氛及其教育作用[J].教育科學,1999(02).
[5]崔文.論課堂教學心理氣氛[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