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中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如何實現高職生“零距離”就業,成為了高職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和探討的課題。本文從高職生管理的角度,探討高職班級引入企業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關鍵詞]高職班級; 企業管理;必要性
中國制造2025呼喚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勞動者,社會產業對于高職教育的培養越來越期待。目前,高職生卻不能完全滿足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這勢必會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如何將高職學生培養成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畢業就能就業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圖從高職班級管理的角度去研究和創新,高職教育有必要借鑒引進企業對員工的管理模式,創新學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
一、當前傳統高職班級管理現狀分析
通過查閱文獻、走訪調查湖南地區的部分高職學校,了解到目前大部分高職學校班級管理主要是沿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一是班級管理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縱向上主要實行層級管理,班主任-班委會、團支委會-學生。橫上班級實行分塊管理。每個班干部按照崗位職責在自己職責范圍內進行管理。二是著重抓好班級常規考核,級日常工作實行量化考核制度。
盡管,高職教育在傳統的高職班級管理模式下取得了較多成功經驗,但隨著社會、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形勢的變化,已愈來愈凸顯出其弊端,主要體現在:1、難以調動學生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潛能不能很好的得到激發。2、培養的往往是少數綜合素質相對較強的干部,大部分普通學生被忽略。3、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不夠,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社會,企業對于學生的評價不高。
通過調研分析,傳統高職班級管理已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和需要,亟待教育者對高職教育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
二、高職班級引入企業管理模式的內涵
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的教學模式已與傳統的高職班級管理顯得不匹配、不協調,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環境呼喚一種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與企業對接的高職班級管理模式應運而生。
對于高職班級管理的內涵,筆者認為:與企業對接的高職班級管理就是在高職班級的管理過程中,通過模擬企業的運作過程,建立班級董事會制度,引入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模擬企業日常考核,采用虛擬工資制,引進企業優秀文化等工作,構建一個良好、競爭、合作、有序、高效的團隊,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企業的需要。
三、 高職班級管理引入企業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高職學校自身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其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將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引入到高職班級管理中是可行的,也是順應當今高職教育發展潮流的需要。
(一)高職學校的發展特色具備了引入企業管理模式的條件,高職學校培養目標的特色分析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這一目標,大力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等教學模式,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和企業工作崗位的需要,使學生成為動手操作能力強,具備較好職業素養的人才。
(二)高職學校專業設置的特色分析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原教育部部長周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改革創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辦學方向。”在高職班級管理中引入“企業管理”,將學生三年的培養置身于模擬企業中,提前感受企業的操作情景、提前適應企業,以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的需要。
綜上分析,高職班級管理亟需引入企業管理模式,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提高就業競爭力,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琴.交通勞模進校園現身說法--職校學生爭做新時代產業工人[N]中國教育報, 2010-04-27.
[2]立軍, 王志龍, 高職“模擬公司制”職業素養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1(6)78-81.
作者簡介:羅美霞(1981-12-),女,湖南岳陽人,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