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華
[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德育建設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但就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在培養道德修養方面,德育的實效性較低,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現象,而且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品行的最佳時期,提高初中階段德育的實效性不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在此背景下,本人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結合自身多年從事德育方面的實踐經驗出發,分析當前初中德育實效性差的主要表現,探索提高初中德育實效性的策略,希望能為促進當前中學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及借鑒。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師;學生
一、目前中學德育實效性差的主要表現
根據本人查閱的大量資料,并結合自身多年從事德育方面的實踐經驗出發,調查發現當前中學德育實效性差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部分中學教師思想道德素養較差,不能為人師表
中學教師的專業素質普遍較高,但是教師的道德素養有衰微的傾向。育人為教師的首要職責,教師的思想道德素養不高,勢必影響到學生品德的形成。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模仿教師的言行;視野開闊,由過去單一的價值觀向多元化過渡,因此要加強中學教師的道德建設。
教師更大的責任是擔負著培養和養成學生良好思想品德。部分教師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往往忽視個人品德修養的提升,認為智育與德育沒有必然聯系,缺乏人格魅力,形不成有力的人格感染力和教育權威。俗話說:“正人先正己”,不能為人師表,就降低了學生對其可信度,對德育的實施產生不良后果。部分教師是非觀不明,缺乏人格力量,誤導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發生扭曲,把社會上一些陋習帶到學校,這些都與學生初步形成的道德觀相沖突,導致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比較迷茫;有些教師常常違反德育規律,言談粗俗,更有甚者對學生實施體罰。缺乏愛崗敬業的精神,種種表現,教師在社會上受尊敬度下降,帶來很大的社會負面效應,一些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為人師表存在較大差距,不能有效的實施德育。
(二)沒有真正實踐以德為先,重智輕德現象較為普遍
德育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學校都被推到很高的位置,在各種會議中使用“德育”之類的詞頻率要遠遠高于在生活中真正實踐以德為先。德育并不是戲詞,讓我們用來唱高調,而是需要身體力行的事,所以現實中存在“高開低走”的現象。
學校沒有真正實踐以德為先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學校本是德育的實施者,但是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升學壓力,已經忘記辦學的目的是培育德才兼備的人。德是才的前提,又是孕育才的土壤,才是德結出的果實,所以德才具有因果關系;另一方面,社會輿論也成為學校不能真正實踐以德為先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社會上對學校的評論普遍以成績好壞為標準,有的家長甚至把“成績”和“校風”畫等號,成績好,校風也好;反之亦然。那么,現在有許多重點學校的學生迫于學習壓力,頻頻出現跳樓事件,對于那些成績優異、被視為天之驕子的他們,無視生命的寶貴,也是道德教育的失敗。對于不能想智育一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對于是自始至終貫穿學生整個人生的,所以對學生智育方面的嚴要求可以提高學校的聲譽,但是對學生的人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形成,卻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面前重智輕德現象較普遍,這是家庭和學校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新的歷史時期,家庭成員的組成不再那么穩定,許多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家暴家庭和過分溺愛孩子的家庭中,本身家庭環境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對孩子品德的教育更無從談起。
(三)思想品德課程中普遍缺乏實踐性,課堂與生活脫節
目前使用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課程設置較為合理,但是其內容有些抽象,不夠具體,與初中生的生活不夠貼近,使得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較少的與實踐相聯系,例如,在教學《做自立自強的人》《做意志堅強的人》這部分內容時,作為教師,應該多開展課堂探究活動,從學生身邊典型事例入手,讓學生學會主動提出磨礪自身意志品質的計劃,達到實踐性的目的。本人認為,教材應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不至于課堂和生活脫節,課堂一套,課下一套。
根據 2011 年最新修訂的初衷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必修課程,以實踐性為主要特征,從初中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應注重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在政治教師的指導下,把教材與實際教學有機結合,著眼現實,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但是目前許多思想品德課堂氣氛比較死板,對于學生早已明白的道理采用枯燥的老師提問,學生齊聲回答的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潛意識中使學生形成品德就是用嘴回答,而無需做的事情,所以導致學生在對于方面的實踐能力普遍低。
二、提高初中德育實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班主任自己素質的培養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班級面貌的好壞往往取決于班主任的管理水平、責任心和教育藝術水平等方面。班主任又像是一個家庭中的大家長,面對叛逆期的初中生,他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們如何做人,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塑造學生的獨立人格,這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將來,更關乎一個國家的未來,所以班主任素質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了。
新時代的中學班主任應該注重培養道德情感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健康,關心他們的利益與幸福,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班主任道德情感是對學生工作態度積極、開拓進取的內在動力,通過運用一定道德規范自我評價,而形成的內心體驗。道德情感作為班主任價值觀的基礎,責任感就是道德情感的核心。都知道班主任工作非常瑣碎、細致、需要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從這方面來說,道德情感不像知識的傳授,它更多的是隱形的,績效難以考量,所以班級的風氣往往是班主任責任心的表現。尊重感是道德情感的基礎,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心里不成熟、情緒不穩定,但希望自己擁有獨立人格,受到別人的尊重。班主任要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有耐心的指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行為,有尊嚴的活著。公正感是道德情感的保障。公平正義就像是商品的一個品牌,這個品牌一旦失去信譽,同樣班集體也將處于無序狀態。公正感也是學生對事物認知的評價標準,為了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班主任首先應樹立公正感。
(二)培養初中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對于初中生的德育行為習慣的培養,首先應從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規律出發,即學生的思想品德總是在外界的影響下,同這種外界先入影響所形成的不同的主觀條件,二者交互作用于大腦,產生一定的思想,從而反復支配自己的行為并養成行為習慣的結果。
由于行為習慣的形成是“積久成性”,那么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就應該培養學生在外界影響下,可以先入良好道德行為的能力,從而產生一定的思想并加強其實踐力,最終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在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中,學生可以分析、判斷出善惡美丑的事物,此時應注重加強良好行為的認知,對于學生任何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都需要長期、細致的工作,逐漸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思維習慣,當遇到與其思維習慣相矛盾的情況,學生就會受良好行為習慣的思維習慣的支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事實,但是此時學生并未形成真正的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對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養應沿著知、情、意、行的內在發展順序進行。偶然的良好道德行為還只是停留在知、情、意上,行作為最終目標,必須加強善行的體驗。對于實踐的體驗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加以引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體驗反饋給知,過濾到情,升華為意,從而指導行,最終培養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正確處理德育與生活的關系
無論是德育還是生活,主體都是人。生活是人的實踐,德育是人實踐的道路。德育寓于生活之中。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德育思想中談到,生活即教育,在他看來德育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生活是教育的手段,同時教育又是生活的目的,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同樣是這個道理。教人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變化,因此德育與生活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道德教育就是培養人的道德操守,正像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就是其社會屬性,也就是說人只有在人類的社會中才是事實上的有其社會屬性的人,道德產生是一代代積淀下來的人類文明,德育具有時代性,它服務于這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同時社會生活又反映這個時代的道德特點。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德育作為指南針來引導學生的生活。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倡一日四省,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沒有了健康的身體,一切都歸零,所以珍愛生命也作為初中思想政治課的內容之一。對于第二問主要是從智育方面提出的,智育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有這樣一個公式“成功=1%的天賦+99%的勤奮”,人自身素質和內在道德的提高是通過艱苦的社會實踐活動獲得的。第三問則是側重于情商的培養,與人為善、樂于助人、誠實守信,以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都體現了一個人的道德素養。所以第四問不得不問及道德是否進步,因此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有德無才的人不會對社會造成大的危害,而有才無德的人可能會對社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危害。
(四)建立激勵機制,調動教職員工對德育工作的積極性
我們知道,德育工作需要教師全身心的投入,鉆研教材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等,而因為補課、家教占去大量時間,而無暇備課,更不要說去鉆研教材了。我們懂得,只有調動教職員工對德育工作的積極性,才能取得我們希望看到的良好效果。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和提高教職員工對德育工作的熱情呢?我個人認為必須弄清楚教師在德育的作用并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1.教師在教學環節中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教師應該以愛心和誠心作為教導學生的出發點和前提,對自己的學生施之以愛,曉之以理,動情以理,導之以行;抓住恒心和信心這個教育學生的關鍵點,處理個別學生的反復無常現象行為,要有進行持久戰的準備,切忌不可半途而廢。2.教師要明白自己的角色扮演和自我定位。務必營造和諧的團隊管理氛圍和科學、民主的團隊管理長效機制,在德育個人社會化中,教師必須是一個導引者和參與者而不是一個領導者,更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想象設計和要求去命令自己的學生,而要努力做自己學生的朋友、知己,和他們一起活動、一起學習、一起分享教育。3.言傳不如身教。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人格塑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自己的學生。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注重培養良好的師德和高度的責任感。倘若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務必提前做到。4、班級活動是校園活動和教學活動平臺和載體,使之無縫融合。通過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寓教于樂浸染學生,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社會化過程引導學生,努力做到全員動員,全員參與。
三、結論
總之,中學德育實效性的探索研究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而它的實踐更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初中德育的高效實施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明確和明細了德育研究的領域、任務和對象,但同時也突出了自身的弊端。本人閱讀了大量有關提高初中德育實效性方面的書籍,這使我掌握了不少理論知識,但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對有些問題的分析還不夠深入,有些對策也值得進一步推敲,敬請各位專家評委給予批評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波,中學德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15.
[2]安克忠,在網絡環境下中學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再思考[J].知識窗(教師版),2015-08-31.
[3]李冬,對農村初中德育工作的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4-06-13.
[4]焦春梅,初中思想品德課德育實效性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04-11 .
[5]項永亮,錦州市初中德育生活化研究[J].渤海大學,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