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璐璐
摘 要: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在放緩中趨于平穩,以高耗能、高污染來推動GDP上漲的暴力發展模式被強行遏制,以提升文化軟實力來促進經濟發展的生態模式必將得到強化,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成為當務之急。南京身為六朝古都,文化底蘊深厚,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但是文化軟實力同樣關注于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本文以南京為例,剖析了南京的文化軟實力,同時也關注到其發展中的不足,并據此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文化軟實力;南京;歷史;文化產業
一、城市文化軟實力概念解析
軟實力(soft power)是與硬實力相對的一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通過吸引別人而不是強制他們來達到你想要達到的目的的能力, 其外延涵蓋文化淵源、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民族凝聚力等。
文化軟實力分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區域文化軟實力。國家軟實力主要關注一個國家的政治導向、價值觀念、民族文化等宏觀層面,而城市文化軟實力則是根植于每個城市獨特的發展印跡所延伸出的歷史記憶、文化傳承、精神面貌、市民素質以及這座城市文化對外界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重塑市民的精神面貌,提升城市形象與識別力,增強城市的影響力。
二、南京市文化軟實力分析
熊正德、郭榮鳳構建的文化軟實力四力模型中,提出文化軟實力由文化價值吸引力、文化知識生產力、文化體制引導力、文化產業競爭力四個作用力組成;本章節以此為框架分析南京的文化軟實力。
(一)文化價值吸引力
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吸引力是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逐漸形成的。作為六朝古都,南京厚重的歷史色彩賦予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這種價值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又不斷地在其他附屬品中得以強化。
南京的歷史淵源是南京的文化價值核心,其文化產業發展大都依托歷史得以成形。首先,以最為表象的南京古建筑而言,明代遺存的城墻、夫子廟、雨花臺等著名景區都是南京輝煌歷史的印跡,也以此帶動了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其次,在這個歷史感濃厚的城市,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也彰顯出無以言喻的存在感與自豪感。
隨著時代的進步,南京也在不斷地賦予其新的城市精神,“厚德載物,同進文明”,其依舊著眼于文化立市的根本特色,不僅是尊重歷史、傳承歷史,更多的是銳意創新、發憤圖強、海納百川、包容共濟,追求勇于向前的時代感。
(二)文化知識生產力
文化知識生產力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傳播和運用基礎之上的。文化知識生產力是一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保障。夫子廟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目的是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后在明清時期,依舊是南京的文教中心。可見,南京自古為文化傳播圣地,尊孔孟,信儒教,中國最為博大精深的思想哲學根植于此。
如今,南京依舊是人才培養與人才聚集的首選城市。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一批國家重點高校匯聚于此,培養了一批優質的人才隊伍;同時,南京在人才招攬方面也是獨具匠心,“吸引人才不僅靠錢,而是靠情和境”,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在做客央視財經論壇講到南京吸引人才戰略時講到。人才是核心生產力,越是優質人才對工作環境、生活狀態、人文感情越是注重,能為人才提供如此待遇的城市也必將進一步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別人招項目,南京攬人才”,南京海納百川、文明開放的時代精神為年輕人創業提供了支持性軟環境。
(三)文化體制引導力
文化體制引導力主要通過政府財政支持、政府機構管理兩種宏觀調控方式來實現。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動力源泉。近年來,南京就文化體制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改革,首先應用“考核指揮棒”,深化國有經營化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市場競爭力以引領激勵改革;其次,南京出版傳媒集團整合多方資源,預計在15年內連續出版《金陵全書》系列,力在通過書籍傳播的形式展示、傳承、發揚南京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同時,通過技術創新、數字媒體應用、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拓展多元化業務打開南京文化傳媒的發展思路。再有,南京文物產業憑借其天然的文物價值,在全國市場炙手可熱,但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藝術品的松綁,南京文物產業開始頻頻受創,2013年南京文物公司正式化歸于文投集團,并完成轉企改制,同時重組其他幾家文物產業,積極整合核心資產,形成了影視投資及電影院線產業鏈、高品質演藝平臺、文化藝術品綜合經營、文化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文化大項目投資建設等五大功能板塊,大大釋放了文化創新活力,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成為推動南京新一輪率先發展的強力引擎。
(四)文化產業競爭力
文化產業是文化和經濟緊密結合的產物,是表達城市文化軟實力自身特性和張力的最直接產物,成為開展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重要領域。文化產業一般分為文化產品行業、文化服務行業以及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三大類。首先,南京在文化產品行業逐步進行了國轉企改制,以激發創新意識,增加市場活力。其次,在文化服務業領域,江蘇衛視所引領的文娛影視產業成為南京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柱。非誠勿擾、一站到底、最強大腦頻頻掀起收視狂潮。南京通過媒體途徑直接向外界展示了其內里儒雅、思想深邃又不失朝氣、追尋幸福感的城市精神面貌。第三,旅游產業作為南京文化附加值行業在南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首屈一指,并由此帶動了南京餐飲業、住宿業的蓬勃發展。
2014年7月,青奧會在南京順利舉辦,再次為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里一劑強心劑,直接帶動了南京旅游、休閑體育等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為其文化產業的升級提供了機遇。這主要體現在隨著南京城市形象和服務水平標準的國際接軌和整體提升,必然會吸引世界大批創意精英匯聚,為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這些人才會促進南京文化產業向集群化、規模化轉型升級,為南京文化創意產業研發設計、文化藝術傳媒、策劃咨詢等領域注入新的活躍因子,也必將帶動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大幅提升。
三、南京文化軟實力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資源開發不足,文化影響力有待提升
南京文化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的文化積淀和包容開放的文化傳承,形成了具有多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征的南京文化,這些璀璨的文化中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據統計,南京共有歷史文化資源1500余處,但文化資源開發卻明顯不足。規模以上的文化企業數量偏少,與周邊上海、蘇州等文化產業發達城市相比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格調高雅、品味高尚的文藝創作與表演藝術業發展卻相對緩慢,演出場所經營艱難。
(二)文化產品創新意識缺乏,文化品牌效應滯后
南京的文化品牌較為響亮且豐富,擁有很多世界級的旅游景點。但是景區保護開發不足,還只是停留在簡單的陳列階段,文化品牌承載度較低,陷入“只聞其名,不見其興”的窘境。同時,夫子廟本已供奉祭拜孔子為名,貢院、寺廟等主題建筑卻明顯被忽視,以秦淮河為代表的景區商業化明顯,掩蓋了其應有的歷史價值與韻味。
(三)文化體制導向偏差,文創產業發展不足
以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代表,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集中了大量文化企業,但是集中并不等同于集聚,反而使得產業園區內容匱乏。入駐企業與“創意”、“文化”不搭邊,搭邊的企業又享受不到園區的扶持政策,園區運營商主要依托一般性的物業配套服務和收取租金盈利。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需必備三個要素:其一,大量的閑置老舊物業,可改造后用于平臺的搭建;其二,具備成熟的產業氛圍、規模;其三,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人群。對南京而言,真正缺乏的是規模化、系統化的產業平臺及好的文化創意類產品,也就是說南京的文化體制建設仍存在缺口,文化產業政策引導力不足,平臺搭設不夠,高精尖人才缺乏,導致文化產業發展成為盈利的另一噱頭。
四、政府管理政策及建議
(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可持續性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重在因地制宜,銳意創新,其發展前期需要政府政策的正確引導與資金支持。搭建廣闊的文化產業發展平臺,需要從提供重點扶持性政策為主,然后逐漸過渡到提供市場管理性政策,不斷引導文化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創新產品標示,提升產品質量,打造產品品牌。
南京的文化產業需要深度挖掘,對旅游產品進行重塑包裝,提升歷史價值,但同時要避免過度商業化;同時,對周邊產品進行創新設計,以南京本身特質為出發點,打造南京品牌,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二)創新人才吸引政策,以高精尖人才隊伍帶隊文化軟實力提升
南京在人才培養、人才招攬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比起北上廣,南京的人才隊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人才是建設的核心,是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根本保障,南京作為歷史名城,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但是若沒有人才的充分保障,極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人才是文化傳承的主體,也是文化創新的主體,更是城市形象提升的關鍵。創新人才培養政策,人才吸引政策,以高精尖人才隊伍帶動文化軟實力提升。
(三)傳承發揚歷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文化價值吸引力
南京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南京立足的根本。距今,南京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六項,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名目繁多,這些都是歷史留給南京的寶貴財富,這同時也為南京的文化保護提出了挑戰,包括建筑群的修繕保護、傳統技藝的流傳發揚等。同時,以南京自古以來崇尚教育的求知氛圍引導市民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將其歷史文化內化于心,以良好的市民精神面貌呈現南京的城市形象,提升其文化價值吸引力。
(四)促進經濟發展,為文化軟實力提供保障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蓬勃發展是提升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新常態下,南京必須要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創新發展戰略,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最終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德定.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D].河南大學,2012.
[2]沈紅宇.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
[3]周國富,吳丹丹. 各省區文化軟實力的比較研究[J].統計研究,2010,02:7-14.
[4]陳青霞.文化軟實力視角下的入境旅游目的地營銷[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5]王廷信.城市精神、城市政策與城市文化軟實力[J].藝術百家,2008,(4):1-3.
[6]熊正德,郭榮鳳.國家文化軟實力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9):16-26.
[7]郭霖.南京文化產業發展空間探析[J].江蘇政協,2014,(11):46-47.
[8]程旭.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對策分析[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