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全+許元森
【摘 要】以旅游視角來定位大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歸類,尋求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結合的可行性模式,形成旅游業有益的補充更客觀上做到旅游業和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雙重功效。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結合依照市場導向的經營原則,與其他文化設施結合開發,填補當前文化旅游產品的不足,能夠使旅游者欣賞在濱海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豐富的文化內涵,使自然與文化相互融合,滿足當下游客對文化、休閑旅游的需求。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連;旅游產品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44-02一、概念的界定2005年政府頒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非遺的范圍包括:傳統表演藝術、風俗活動、禮儀、節慶、口頭傳統、傳統手工藝技能,要指天文、地理、自然、人文、醫藥等的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還有承載這些內容的相關文化空間。旅游產品旅游產品是旅游業者通過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提供給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與服務的組合,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服務的總和。二、問題的提出大連作為老牌的海濱旅游城市,自然風光一向是旅游的重頭戲,而今旅游業的發展有著從傳統的觀光游覽型向休閑文化型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的人選擇了文化旅游、遺產旅游。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主要指文物、遺址、古建筑等旅游方式,在這些早先新興的旅游中,將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融合其中,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和發展。大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以和旅游結合,一方面實現對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另一方面豐富大連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三、大連市旅游和旅游商品開發的困境近年來一些旅游開發急功近利、保護意識淡薄、開發利用水平低,對文化遺產造成了負面影響,所以在學術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對非遺遺產的旅游利用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大連島旅游業在蓬勃發展了多年,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一是過于依賴海洋文化旅游為主題的旅游制約了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以濱海自然景觀為主的旅游路線,缺乏文化內涵。造成市區文化旅游僅在中山廣場一走而過,游客基本不入市區就走完了全程,與當前旅游者的文化、休閑度假需求不相適應;二是旅游線路游覽僅僅在大連和旅順區,不涉及金州、莊河、瓦房店等周邊縣市的旅游資源,導致了周邊縣市旅游業一直未能發展;三是季節性太強,到了秋冬季節,旅游呈現出一片蕭條景象;四是在觀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轉型的過程中,大連一直沒找到休閑文化旅游的定位和開發,旅游內容和新興的海濱城市拉不開距離,旅游市場進一步被分割和壓縮。從目前大連市旅游產品的開發現狀來看,旅游者的旅游消費包括吃、住、行、游、娛、購六個方面,吃、住、行、游是基本消費,比較穩定,只有娛、購方面的伸縮性比較大,這兩個方面和旅游產品的開發有很大關系。購也衡量一個地區旅游產業是否成熟的標志,發達國家這方面占到旅游總收入的40%,上海、蘇杭購物消費占到旅游總體消費的45%-50%、30%-35%不等,而大連一直在20%左右,這和大連旅游產業極其不相稱。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關系大連對外的宣傳口號是“浪漫之都”,民族民間文藝多彩多樣,包括各種神話、音樂、舞蹈、戲曲、歌謠、皮影、說唱及繪畫、各種禮儀、節慶習俗等,目前大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5項,省級代表作24項,市級代表作75項,可謂是異彩紛呈。本文著眼點在于利用非物質遺產資源發展旅游經濟,論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的途徑。同時經濟收入可使在瀕臨失傳和陷于危機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資金幫助,形成遺產資源的可持續旅游經營模式,最終做到遺產保護和發展旅游產業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目標,同時讓大連單一的海洋風光旅游體驗向文化旅游、休閑旅游過渡,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和文化內涵,滿足旅游者的文化求知需求,帶給游客獨特的精神享受。(一)可行性分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合理利用這個方針說明靜態的保護是不可取,也是不切合實際。在科學的規劃指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的開發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依賴于在旅游產品的設計。旅游產品的設計以旅游市場的需求出發,根據開發有序、開發有據、合理布局和的原則,來突出和強化大連本地區的旅游資源的獨特個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五、結語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的開發應當依照市場導向的經營原則,與其他文化設施結合開發,填補當前文化旅游產品的不足,提升浪漫之都的文化內涵。繼續探討拓展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推動旅游業的發展,有利于大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從而提升大連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強城市的軟實力。參考文獻:[1]彭丹.開發大連市旅游商品的策略探討[J].黑龍江對外貿易,2005,(7):51.[2]劉玉妹,李虹.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2):171-172.作者簡介:張興全(1982-),甘肅天水人,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單位:大連海洋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許元森(1984-),遼寧鞍山人,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單位:大連海洋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