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
【摘 要】語言是知識的載體,是思維的外殼。我們時常注意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議論少,這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以至于出現學生“問而不答”的現象。所以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孩子奠定數學思維的基石。
【關鍵詞】數學語言 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6-0185-02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可見,數學語言的教學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否則會導致學生因沒過好語言關而學習起來困難重重。萬丈高樓平地起,培養兒童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從小抓起。下面就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談談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敢說”
1.消除膽怯心理
我們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情況:一些學生因為害怕答錯,不敢舉手發言。要么冷眼旁觀,要么在靜默中等待老師們的“沙場秋點兵”。如果我們教師能以一個伙伴、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心情變得愉快、思想變得放松,就敢于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想法而無所顧慮,使課堂在不經意間,進入了和諧的狀態。
2.使用賞識性評價
教育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對說的好的同學稱贊道:“你說的太棒了”對膽怯的同學鼓勵說:“沒關系,大膽說出你的想法。”說錯了也不能打斷、制止孩子的話語,而應安慰說:“想一想,再來一次。”老師親切的話語讓每一個學生都感覺到,老師對他們充滿了信任和期盼,增強了學生語言表達的信心,為大膽“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及時使用賞識性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
3.鼓勵大膽說話
課堂上我們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講話。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面對微笑,耐心傾聽,并適時予以鼓勵,如“說得好”“不要急,慢慢說”等,并要求全體學生注意聽,給說得好的同學予以鼓掌或送上小紅花,教師對每個學生發言都應予以充分肯定,激勵學生喜歡“說”,有信心“說”。在課堂答問、與老師談話時,說走了嘴,老師不嗔怪,同學間也不要以此取笑。
二、讓學生“想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如果我們教師能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創設情境,就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興趣。
1.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深入淺出地揭示出新知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歡新鮮事物,喜歡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我們可以把數學題結合到故事掛圖中,這些插圖都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使新數學教材圖文并茂。如果把圖片制作成動態多媒體,學生興趣會更濃厚。
2.創設游戲式問題情境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游戲。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游戲式問題情境運用游戲、兒歌等形式玩中求學,通過對口令、講故事等形式,使妙趣橫生的教學游戲像磁石吸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到學習上。如:在教《10以內的加法》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丟手帕的游戲。游戲前把預先準備好的幾套從1到9的數字卡片發給全班同學,全班同學圍成一圈,做丟手帕的游戲時,捉到誰,誰就站在圈中央,然后必須找出自己的朋友來搭救自己,即數字湊成10才能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根據找到朋友的人數多少,進行獎勵,找到一個朋友,獎勵一顆小五角星,找到兩個朋友獎勵兩顆小五角星,以此類推。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學生能正確計算10以內的加法,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盼望著下一次數學游戲教學課的到來。
三、采取各種形式,讓學生“勤說”以發展數學語言
學生數學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兩天就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日積月累,不斷的訓練和持續的努力。要提高孩子的數學語言能力,就必須從每一堂課,每一件小事做起。
1.分組討論
分組討論是課堂中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等,當學習中有疑難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后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同時也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各抒己見,共同合作,互補互促。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彌合了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完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合理、科學的組織、安排好分組討論,以最大的發揮其功效。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即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別是新授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如名數之間的化法:3元8分=( )分,可讓學生敘述:3元就是300分,300分加上8分等于308分。簡單的兩句話,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使學生掌握思路,并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而班級中的學習困難生,也可在同桌的帶動下,逐步學會敘述,正確地解答。
四、適當有效引導,讓學生“會說”
1.引導學生使用關聯詞進行表達
小學生因年紀小,他們的語言往往是零碎的、片面的,有時甚至是“詞不達意”。但是,他們又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給學生以“示范”,引導學生使用關聯詞進行表達。我在教倒數關系時,用口頭表達兩個數之間的倒數關系:“因為3/4 和4/3 這兩個數的乘積是1,所以就說3/4 和4/3 互為倒數,也可以說3/4 的倒數是4/3 ,還可以說4/3 的倒數是3/4 ,”引導學生使用:“因為、所以、也可以、還可以”等關聯詞把幾種表達方式緊密有序地表達出來。
2.引導學生從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的轉化。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脫口而出的常常是生活語言,我們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加以引導,促進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的轉化。如:在 “長短”的概念教學中,當我出示了實物紅、白兩支粉筆以后,開始學生只能籠統地說:“粉紅的長,白的短。”這是學生的生活語言。為了讓學生能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說話,我問:“誰能把話說得完整一些?”學生又說:“粉紅的粉筆長,白的粉筆短。”這時,我又拿出一支綠色的粉筆,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又說:“綠粉筆短,白粉筆長。”我說:“剛才你們說白粉筆短,現在又說白粉筆長,到底白粉筆是長還是短?應該怎樣說才更加準確?學生們通過討論比較,知道應該說成誰比誰長或誰比誰短。通過引導,不僅使學生懂得了長短是相比較而言的,更豐富了學生的數學語言。
3.讓學生積累數學語言
對于新入學的學生,我們教師要通過實物、圖片、直觀演示、擺弄學具等各種形式,逐步讓學生接觸、認識、理解常用詞語,并逐步積累和使用。如在一年級階段,引導學生說出圖中人或物的數量、分類、比多比少,了解他們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結合認數、讀數、寫數和10以內的加減計算,有意識地讓學生使用“先”、“再”、“然后”、“原來”、 “剩下”、“一共”等常用詞語,進而引導學生區別這些詞語的意思。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要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教師挖掘各種有利因素,并將它持之以恒。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能快樂地學數學、說數學,為孩子奠定數學思維的基石。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3
[2]王珞霞.談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使用【J】.小學數學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