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林
摘要:事業單位的本質是國家組織的服務于社會公眾的組織或機構,是實現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武器。因此,不斷提高事業單位的思想政治意識能夠有效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能夠為社會公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通過對激勵理論視閾下的事業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策略進行研究,旨在有效提高事業單位思想政治意識,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達到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目的。
關鍵詞:激勵理論 視閾 事業單位 思想政治 策略
激勵機制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與人的動機、人的情感、人的意志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機關事業單位政工干部,要善于運用激勵理論,通過不同類型的理論模型,建構不同的激勵機制,可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激勵機制的構成要素
把激勵理論運用到機關事業單位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僅要研究激勵教育的構成要素、激勵模式、激勵方法和原則,還必須設計一個穩定有效的激勵機制。這個激勵機制是激勵各構成要素的總和,它的功能是各種激勵模式和激勵方法的耦合,是一個按照激勵原則有規律運行著的動態過程。
激勵的基礎。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的指導思想,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系列重要理論為理論指導,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把激勵教育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緊密結合起來,激勵廣大職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激勵的關鍵。建立一套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勵體系,將外部的推動力量轉化為機關工作人員自我努力的動力,才能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潛能,從而有效地激勵職工。在激勵教育過程中,針對性地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使他們得到一定價值量的物質利益,對滿足職工的基本需求、改善學習條件,進而激發努力學習是有積極作用的。
激勵的原則。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的原則;堅持正激勵與負激勵相結合、以正激勵為主的原則;堅持內激勵與外激勵相結合、以內激勵為主的原則。
二、激勵機制在現實工作的具體運用
通過對激勵理論的分析整合,可以科學運用激勵手段并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式途徑有機結合,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一)目標激勵。目標是行動的指南,明確自己的行為目標,并把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不斷加以對照,發現自己的不足和不斷縮小到目標時,他的行為積極性就持續高漲。
目標明確。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特征,目標按時間可分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在樹立遠大目標情況下,應根據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階段性目標,將個人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總目標結合起來。
目標要適當并具有針對性。確立的目標不宜過高也不可過低。目標過高,使人感到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一旦受挫容易喪失信心;目標過低,輕而易舉就完成,不利于發揮人的潛能。政治工作者應針對激勵對象不同的需要層次設置不同目標。
(二)獎懲激勵。所謂獎懲,就是通過一定物質或精神方式,對符合管理意圖、達到管理者要求目標的人或事進行表揚,給予肯定評價,用以鞏固和發展其優良行為。懲罰屬否定評價,目的是使其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行為或思想。
1.獎懲要合理、公正、公開。獎懲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要根據具體行為具體對待。不搞無原則的獎懲,要實事求是、一視同仁。獎懲不公正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會使人產生抗拒心理,使優秀者失去進取心,使違紀者喪失改正錯誤的機會,同時還要注意獎懲的時機。
2.要獎懲相結合,以獎為主,以罰為輔。獎勵人的積極行為,而懲罰則是限制人的一些錯誤舉措。從某種程度上講,懲罰的作用要大于獎勵,因為獎勵對一些不求上進的人也許無足輕重,而懲罰則不然,通過懲罰這種強有力的外力,促使違紀者查找違紀的根源所帶來的后果,剖析其錯誤思想根源,檢查自己的錯誤言行,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但懲罰總會給人帶來焦慮、苦惱的內心體驗。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注意獎懲的藝術性和針對性。
(三)情感激勵。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這種需要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當物質需要基本滿足后,此時安全、交往、尊重、成就等心理需要上升到主要地位,受教育者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渴望獲得愛和歸屬感。所謂滿足精神需要,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以尊重、信任、關心、理解等因素為主要的情感投入,以此來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提高激勵教育水平,實現激勵效應的最優化
激勵的效果如何,取決于激勵者、被激勵者和激勵環境三個因素,由于這三個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激勵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一是總結好激勵的事跡。總結是建立在調查、分析、研究、綜合基礎之上的。不重視對激勵實際的總結,不僅激勵本身缺乏可靠的基礎和依據,而且很難產生相應的效應。只有善于總結,才能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激勵的作用,從而自覺地接受它、效仿它,形成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事物順利地向前發展。
二是宣傳好激勵的事跡。宣傳是滿足精神需要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它既可以增強激勵效應又可以感染激發更多的人奮發進取或借鑒自律。因此擴大激勵效應,必須重視宣傳。
三是推廣好激勵的成果。宣傳的目的不僅僅是讓人們認識激勵的事跡,而且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追求激勵精神的效應,從而力爭成為激勵事跡,在此過程中,創造出更大的效益。
四是調整好被激勵者的攀比心態。攀比心是人們在社會比較中感覺到自己的獲利低于別人時所產生的一種消極心理。攀比心如果得不到正確調整,不僅會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影響集體內部成員和集體之間的相互團結。在激勵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公平公正,不偏不倚,要增強激勵的權威性,讓大家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