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
摘 要:高中語文選修課本中的文言文閱讀應該在必修課本知識點上再拓展,能力水平上再提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不落入重復必修模式的窠臼,是我們要探求的命題。
關鍵詞:選修教材;文言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0-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23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了必修五冊書中的文言文之后,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那么面對選修課本中的文言文,教師如何走出必修課文面面俱到式沉悶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喜歡閱讀這些古代優秀的文言文,進而體悟其中蘊涵的深邃思想,是每個教師都應認真思索、孜孜以求的命題。
一、精挑細選,取一舍眾
選修教材中文言文篇目較多,信息量較大。作為教師必須在依據課標、高考要求的基礎上,聯系單元目標和文本特色,對諸多篇目細心比較,精心挑選。
(一)選篇目
如《先秦諸子散文選讀》中的大家言論眾多,充滿了卓絕的智慧,充滿了對社會發展和個人行為的深刻洞察,如果每一則都精講細讀,則教學時間內無法完成,若泛泛而談則淺嘗輒止,毫無意義。于是,拋棄面面俱到的無主化教學,抓住重難點,設計選取那些代表各學派思想主張的核心問題,如儒家的“仁義觀”“義利觀”“治學觀”,道家的“清靜無為”“天人合一” ,墨家的“兼愛”“非攻”,在少而精中引導學生體悟先哲思想,聆聽圣賢教誨。
(二)選重點
一篇文言散文往往內容豐富,寫法多樣,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一篇文章中培養學生的種種語文能力。所以找好切入點,以四兩撥千斤,細中見全文。如《阿房宮賦》側重理解借古諷今的創作目的,《秋水》只說其中的道理。
二、誦讀涵詠,浸潤文本
文言文教學尤其要重視誦讀的作用,只有細細讀、反復讀才能在一遍又一遍的涵詠中“每有會意”,理解其中的微言大義,浸潤思想。
(一)舍得讀
往往受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省略讀的環節,一味地讓學生思考,拉著學生按自己對課文理解的思路走,消解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其實,讀是一切理解、感悟、鑒賞、思索的基礎,舍不得讀,去搞空中樓閣似的分析,意義不大。教師要舍得拿出時間讓學生讀,在誦讀的同時布置好明確的任務,以使誦讀高效化。一般可分為預習讀,初步熟悉課本;提出新問題,有疑而讀;重點處再讀一遍,給學生思索的時間;需要品味的語言再讀幾遍,讓學生加深印象。 如此方可還語文課堂以朗朗讀書聲,給學生有無師自通的體悟可能。
(二)指導讀
誦讀不是聲音平平地從頭讀到尾,那只停留在識字的層面,誦讀是心浸潤文本,體悟理解中的情感流露,冰冷的文字才能在學生有溫度的誦讀中煥發生機。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誦讀中通過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來體會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三、師生問答,有章可循
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采用問答式教學方法,無論是師問生答,還是生問師答,都應有明確的目的性,避免無效提問。
(一)教師提問
教師提問時,因為教學目標設計的高大上,所以在沿著這個方向向學生提問時,往往大而無當,“你怎么看待孔子的仁義思想?”“孟子是何如游說君主的?”“項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諸如此類的問題,看似給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其實會亂成一鍋粥。因為此時學生的思維是散而無主,回答也就會飄忽不定。教師設置問題時應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要設置一些針對性強、切入點佳的問題,以達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效果。
(二)學生提問
我們鼓勵學生有疑而問,但是也要加強指導。有些學生隨意發問,不想就問,只是因為不愿自己動手動腦去研究。對于這類現象,教師不能簡單地告知答案,而要逼他動腦。如文言知識的以舊帶新,觸類旁通,對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僅點明方向,讓其自己研究。有些學生思維活躍,提問超越教師預設,這就要求教師提前要備好學生,做好功課,不能打壓學生。如《齊人一妻一妾》中,思維活躍的學生會對“窮得乞討的齊人卻為何有一妻一妾?”產生疑問,質疑文章的可能性,教師可以從生活的合理性和文學的藝術性兩方面來引導學生理解。
四、比較閱讀,激活思維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將對比閱讀引入文言文教學,有利于學生鑒賞與評價能力的形成與提升。
(一)選修必修的比較閱讀
選修課本是建立在必修課本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上的,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學習新的文言文時,可以從思想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和已學的做比較聯系,以溫故知新。可以抓住“對比”的寫法,把《六國論》《阿房宮賦》和《過秦論》放在一起,學習橫向、縱向等對比方法。 可以再讀《寡人之于國》,以加深對《孟子選讀》中民本思想和譬喻說理的理解。
(二)課內課外的比較閱讀
語文與生活同在,它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所以語文教學要有開放性,構建課本與課外資源整合的橋梁,讓語文變得鮮活起來,從而有效拓展學生視野,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如學習《論語》時,在學習了“仁義禮智信”等為政為人的主張后,可以補充介紹“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的關于日常飲食方面的言論,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讀了《孟子》《莊子》《韓非子》,可以補充“揠苗助長”“朝三暮四”“買櫝還珠”等小寓言故事,這是先哲們深邃細想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陳學斌.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2015(45).
[2] 劉陽.對《先秦諸子散文》的教學探究與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4(29).
[責任編輯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