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友
摘要:穴位注射療法,是中醫的經絡-腧穴理論與西醫的藥物注射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療法。經臨床運用證明,其效果優于單獨使用針灸或肌肉注射,為使更多獸醫從業人員認識、了解并運用這項技術,本文就穴位注射在動物疾病防治上的研究和應用做一簡要綜述。
關鍵詞:穴位注射;中獸醫;臨床;機理
中圖分類號:S853.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4-0035-02
在經絡、腧穴、壓痛點或皮下陽性反應物上,適量注射液體藥物,以預防、治療各類疾病的方法叫穴位注射療法,因所注射用的藥物,多為液體,故又稱水針療法,其注射液采用麻醉性藥物者,則稱穴位封閉療法。本文就穴位注射在動物疾病防治上的研究和應用綜述如下。
1 穴位注射簡介
穴位注射療法,是中醫的經絡-腧穴理論與西醫的藥物注射法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療法。20世紀50年代初期,巴甫洛夫的神經反射學說在中國普及開來,該學說的三個原則“機體的整體性,機體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和神經論”與中醫整體觀念相一致。在許多人眼里,穴位注射療法的理論依據與“神經反射學說”的原理是同根源的。20世紀60年代隨著“赤腳醫生”的實踐和推廣,注入穴位的不再只是藥物、注射用水、普魯卡因,還有空氣、氧氣、自身血液等,用針也由傳統的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演變出來現代的不銹鋼針。在治療機制的探討上也逐步脫離了神經反射學說,轉而系統地運用中醫傳統理論和現代醫學的理論來闡述。
獸醫臨床治療很早就有穴位給藥的理念。明代《新刻馬書·明堂歌》“草慢嚼不響,鹽擦玉堂血(穴)”;清代《大武經·針穴詩》“瘟疫雜感,泊搓山根(穴)”。盡管那時候人們已經注意到了在某些特定穴位給藥能收到很好的療效,但局限于沒有注射器,所以穴位給藥的方式一般是外抹。
隨著動物穴位注射研究的深入,各種動物的穴位圖譜也逐漸精確、完善。臨床發現,許多藥物穴位注射能呈現出傳統給藥途徑的藥理作用,且產生的藥理作用的速度和強度在同等劑量下與靜注相當甚至超過,顯著優于皮下或肌肉注射?,F在穴位注射廣泛應用于動物免疫、治療等方面。
2 穴位注射的臨床應用
一般供肌肉注射的藥物都可作小劑量的穴位注射。西藥制劑如抗炎類、維生素類、免疫類、代謝類等藥物;中醫制劑如清熱解表類、解毒消腫類、祛風除濕通絡類、補益氣血類等藥物?,F在穴位注射已廣泛用于各類疾病的治療。
2.1 免疫
我國的獸醫研究工作者依據針灸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臨床經驗,開展了疫苗經穴位注射增強免疫保護作用的試驗研究。有研究表明,后海穴免疫效果最好,為動物穴位免疫最佳穴位。
2.2 疾病治療
(1)由于胎牛過大、胎位不正或母牛盆腔窄小,導致生產時間過長,使坐骨神經、閉孔神經及骨盆周圍肌群韌帶受到高強度壓迫和撕裂,造成分娩后后肢不能站立。有研究者選用百會、腎棚、腎俞、腎角等穴位,注射鹽酸士的寧的方法,一般3~6d 90%以上能自行站立。國內外對針刺穴位的效應與神經系統的關系有許多研究,一般認為針刺穴位的效應對神經系統有一定的依賴性。但有學者通過切斷臂叢神經的小鼠和搗毀脊髓的大鼠穴位給藥后,與對照組進行藥效學比較,得出了了穴位給藥藥效與相關的外周神經和中樞神經完整性無明顯的關系。
(2)風濕病。大家畜的風濕癥在寒濕地區、冬春秋三季較為多發。中獸醫稱其為痹癥,是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穴位注射在風濕病中研究較多,藥物選擇的面較廣,除注射常規的抗生素,抗組胺等藥物外,還有使用蜂毒、蛇毒,治療手段也多樣化,常輔以電針、針灸。
(3)血液。有學者報道,足三里、豐隆兩穴位注射復方丹參液對高脂血癥大鼠降血脂作用明顯。研究者采用啞門穴注射自制冰片液,結果表明,穴位注射和電針刺激均可促進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但穴位注射更有效。
(4)自血療法。自血療法廣泛運用于獸醫眼科、產科、外科等,是將患畜自身的靜脈血注射入相應的腧穴中,利用血液中豐富的血細胞、抗體等在較長的吸收過程中維持對腧穴的刺激,更充分地發揮經穴治療的作用。自血刺激穴位后可引起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有學者研究表明,自血的非特異性刺激作用會引起網狀內皮系統的反應,最終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菌及中和毒素的作用。
3 穴位注射的理論研究
關于穴位注射的機制,迄今還沒有突破性的進展,沒有一個公認的理論支撐體系?,F階段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3.1 穴位藥效的藥物特異性
研究中發現多種中西藥物經相應的穴位注射均比傳統的肌注或皮下注射效果好,與靜脈注射相當,呈現了快速、強大藥效快、效果好的特點。在穴位注藥的臨床療效報告中,有人認為穴位注入注射用水或其他與疾病無關且無特異藥理作用的藥物(如VB6、VB12等)與特異性藥物(如抗生素)同樣有效,這個問題涉及穴位注藥是否具有藥物特異性。對這一問題,相關研究人員展開研究,結果證實穴位注射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不產生明顯的藥理作用,如用VB6、VB12作穴位注射時并不呈現出原本沒有的鎮痛、鎮靜抗驚的作用,其作用與穴位注入注射用水或單純刺激穴位相仿。
3.2 穴位藥效的循經特點
據學者的研究,用同一藥物以相同劑量注射于不同經脈線上的穴位,會產生強弱不等的初始藥效反應,如同劑量呋塞米(furasemide)分別注于小鼠“委中”、“內關”、“三陰交”三個穴位及靜脈,結果顯示“委中”穴注入呋塞米后1 h內排鈉利尿作用強度與靜注呋塞米沒有明顯差異,而明顯強于“三陰交”與“內關”注藥組,“三陰交”與“內關”組間無明顯差別,但穴位注藥組排鈉利尿作用均比對側注射蒸餾水對照組強。用大鼠的實驗結果基本相同。穴位藥效的循經特點佐證了中醫的藥物歸經理論。
3.3 穴位藥效特點的機理初探
3.3.1 藥效與局部吸收 藥物穴位注射產生快而強的藥效反應與靜注藥物相仿。按照藥理學原理,藥效與血藥濃度或靶器官藥物濃度呈正相關,穴位藥效反應是否意味著穴位局部血管豐富吸收迅速使血藥濃度或靶器官濃度很快達到了有效水平呢?在大鼠“三陰交”穴、靜脈、肌肉、“內關”穴注射呋噻米研究其排鈉利尿作用時發現,在給藥后“三陰交”穴組排尿量與靜注組相仿,但血藥濃度遠低于靜注組,排尿量明顯高于肌肉組與“內關”組,但血藥濃度仍略低于肌肉和“內關”組。許多直接的證據顯示穴位注藥后出現快速、強大的初始藥效反應并不依賴于藥物在穴位局部迅速吸收作用于靶器官,與血藥濃度無明確相關。可能有穴位本身受藥物刺激后產生某些生理和生化的變化,使信息很快地到達效應器發揮作用。
3.3.2 生化機理分析 從藥理學作用的一般規律來說,受體后作用也是藥效發生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涉及第二信使的參與,在邵政一的研究中觀察到“內關”穴注射胰島素后小鼠血清cAMP水平的明顯下降,而“足三里”穴注射后cAMP水平明顯上升,兩組cGMP水平均明顯下降。Cr3+,V5+預處理后對“足三里”、“內關”穴注射胰島素分別產生增效作用的同時兩組cAMP水平出現相反結果,即“內關”穴組cAMP呈現上升,而“足三里”穴組呈現下降,而兩組cGMP水平仍呈明顯下降。表明AC-cAMP,GC-cGMP系統部分參與了穴位注射胰島素的信息傳遞,兩者的差異也進一步提示了“內關”穴、“足三里”穴本質的不同。
3.3.3 穴位藥效與血藥濃度 血藥濃度是藥效及其強度的關鍵性因素,是藥物劑量與效應相關性的基礎。那么,不同途徑給藥時藥物效應如何?若穴位藥效與靜脈注射相當時,穴位注射的血藥濃度與靜脈注射者是否有別? 穴位藥效與血藥濃度的關系如何?周愛玲的實驗小組,就這一問題深入探討,將NIH小鼠分別以穴位和靜脈注射的方法,注入胰島素、硫酸阿托品和速尿后,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磷光分光光度法測定血藥濃度,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尿K+、Na+濃度,分析穴位藥效與血藥濃度的關系。實驗結果可見,胰島素、硫酸阿托品和速尿穴注后5~15min時血藥濃度都遠遠低于靜注者,但藥效卻與靜注者相當,穴位注射快而強的藥物效應并非藥物自穴位部位迅速大量吸收的緣故。再之,等量藥物注射于不同穴位,穴位間血藥濃度無明顯差異,但藥效強度不同,此點表明穴位具有辨別接受藥物的性質,不同的穴位對藥物刺激的反應性不同,同樣表明穴位藥效不完全決定于藥物的吸收作用。因而可以肯定,穴位藥效如此迅速強大尚有一般藥物吸收作用以外的作用途徑和機理。國內學者李鐠認為,穴位注射給藥,可使藥物沿經絡直達病所,減少了藥物作用過程中不必要的“消耗”。穴位藥效實驗研究在人們面前展示了一個新的現象,即血藥濃度低于靜脈注射,卻可獲得與之相當的起效速度和藥效強度,并顯示了穴位注射的藥物特異性、無機離子的增效性和劑量依賴性及穴位相對特異性。藥物穴位注射研究是穴位—經絡—臟腑相關學說研究的一個“入口”,穴位注射產生快而強的藥效其中介機制和途徑是什么?尚有待進一步研究探索。
3.3.4 經穴的類半導體特性 穴位藥效既具藥物原有藥效學特性,又具有見效快的優點,在未吸收或未達有效血濃度前即產生強大的藥效,且該藥效可與無吸收過程的靜脈注射相匹敵。這種既快速又強大的初始藥效與血清、靶器官的藥物濃度無明顯相關,也與神經系統(外周與中樞)的完整性無明顯相關,提示了穴位藥效與經絡參與有關,從穴位藥效的特征可從中探索經穴的本質是經絡研究的一個新的突破口。在邵政一小組的研究中表明穴位注藥不僅保持了藥物原有主要藥理學特性而且呈現了穴位的相對特異性,這種相對特異性似與藥物歸經相關,這種穴位相對特異性也與它們穴位點及相應經脈線上微量元素含量不同有關。微量元素的改變,提示了穴位相對特異性與其微量元素含量不同有關,微量元素構成了不同經上穴位不同性質的半導體性(N型或P型),從而對不同的藥物產生信息放大作用,使藥效增大。這種經穴半導體特性又在不同經上穴位對三價Cr3+或五價V5+預處理產生不同的穴位藥效增強作用中得到了進一步證實,是否全身所有的陰經和陽經均具備上述的性質(N型或P型),值的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