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敏(河北省保定市唐縣教育局,河北 唐縣 072350)
?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張紅敏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教育局,河北唐縣072350)
摘要:對于小學生而言,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至關重要。良好的閱讀教學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迅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閱讀;興趣;能力;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是任何教師的分析都代替不了的閱讀實踐。”為此,閱讀教學的目標必須時刻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著眼于學生的全程發展,全面發展,從學生實際出發。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大家淺談一下。
小學生閱讀能力在語文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快速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所謂的“語文綜合能力”說白了就是語言表達、理解、認識的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長期的“語感”訓練,培養“語感”,快速提升“語文素養”,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我們要在閱讀教學的詞語比較中培養流暢感,在語言想象中培養形象感,在朗讀訓練中培養情趣感,在篇章理解中培養意蘊感,以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快速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創造思維能力和閱讀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注重把語言練習和思維練習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同步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良好的閱讀思維能力素質,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時代的需要。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不健全,不會如何全面地看待問題,還不能夠全面認識事物的本質。那么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不但引導學生深思閱讀要點,培養思維的深刻性;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多鍛煉學生綜合閱讀思考,培養思維的全面性;并且指導學生學會變換閱讀角度,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創造性的能力。
(三)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思維的特殊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使大腦中浮現一幅幅的情景畫面,變成一幅畫面浮現在頭腦中。例如,教師教學《荷花》一文,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幾種不同形狀、不同姿態的白荷花和碧綠的荷葉,色彩清麗,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潔、高雅的本色。教師依據這個材料制成鮮活的課件進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瞧,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開放時的樣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著碧玉盤似的綠葉,透過荷葉的縫隙,一枝枝荷花從水里探出頭來,就像穿著潔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風中亭亭玉立。它們當中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則微露笑臉,含苞欲放;有的還未綻開,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這是多么生動的一幅荷花圖啊!同學們,你們聽了老師說的話有什么感想呢?老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用圖畫的、音樂的、表演的藝術直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仿佛看到,也聽到,整個心靈感受到,在學生眼前再現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荷花的形狀。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感受到了荷花的美,進而理解了作者所寫出的荷花的種種特點。
(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教材中優美的語言文字、精妙的文體結構,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審美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成功的閱讀教學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更有助于我們完成“育人”的重大使命。
閱讀能使人積累知識,培養本領,陶冶情操,進行相關知識、情感、態度的交流,讓人身心愉悅。那么怎樣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們對閱讀感興趣了才能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開展多種形式比賽激勵小學生閱讀。利用講故事、猜謎語、接成語等各種形式的比賽,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參與進來,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大力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本領,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語文是有聲語言,讓孩子們大聲的讀出來是學會閱讀的第一步。特別對于剛剛起步的小學生來說,大聲的朗讀十分必要。低年級的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很薄弱,他們的思維只停留在形象感階段,他們對詞語的理解還是很困難的,此時的對他們將詞語的意思,顯然十分枯燥。如果我們先適當的點撥一下,在讓孩子們大聲的朗讀出來,把語氣也一起帶出來,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這樣對于理解文章的內容就相對比較容易了,抽象的文字更加直觀形象了。
(三)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并重視閱讀感受的體驗。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對于語言內容的理解,不僅需要聽懂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的意思,還要能體會包含在語言中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作者不說白的、比較含蓄的細膩情感。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在感受中留給學生發現的空間,在發現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四)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學貴有疑”,知識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能抓住重點,抓住關鍵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種能力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閱讀中要提出自己的疑問,要探討疑難問題。閱讀應是開放性的,閱讀不僅在課堂,也在課外,如圖書館、網絡等。閱讀應是挑戰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張揚個性,要有創新。閱讀還應是實踐性的,要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方法進行綜合運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總之,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所以豐富的積累、良好的語感,全部通過閱讀來實現。
參考文獻:
[1]漫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華少年帥瑜;2016-04-15
[2]入情、動情、移情、抒情——《荷花》的教學設計.2011
[3]淺談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科學中國人王菊梅;2014-04-25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