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包頭市昆區創新社會工作模式,率先通過采取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的方式,降低了工作成本,增強了服務實效,產生了“全民公益、全年公益”的裂變效應,促進了社會和諧。
注重結合、全面創新,探索社會工作新模式
昆區把培育壯大社會組織與增強志愿服務實效有機結合起來,采取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的方式,推進路徑創新、標準創新、管理創新、活動創新,探索出一套具有創造性、拓展性、實效性和推廣意義的社會工作新模式。
一是路徑創新——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昆區通過采取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的方式,委托專業的社會組織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改變志愿服務的行政化模式,把社會工作交給專業的社會組織去做,明確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的主體地位,為社會力量提供“自覺自愿做善事”的平臺,動員更多公益人士、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類社會資源參與志愿服務,產生了“全民公益、全年公益”的裂變效應。目前,昆區志愿者隊伍迅速擴大,包括包頭義工、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環保志愿者、法律志愿者等共計8.5萬余人,志愿者人數占總人口數11.18%,長期參與志愿活動的志愿者有3000余人。
二是標準創新——首創“4M”執行標準。針對目前志愿服務標準模糊、缺乏規范的問題,昆區在全國首創志愿服務“4M”執行標準。第一個M是movie(微電影),即每一次活動都要拍攝1—2部微電影,進行宣傳和推介,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實現“志愿服務是感動,更是行動”的目的。第二個M是mobile(移動互聯網),即志愿者的注冊登記、量化考評、活動發布推廣,都通過移動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優勢來推動志愿服務活動,讓志愿服務“觸手可及”。第三個M是market(市場化分擔),即在多方共贏的前提下,把公益成本進行社會化分攤。引入市場化分擔手段,讓社會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從而實現志愿者與志愿者、志愿者與受助對象以及志愿組織與愛心企業多方無縫對接。目前,已與38位商家簽署了合作意向書,成為首批“志愿服務合作伙伴”。第四個M是method(解決方法),即針對不同志愿服務供需雙方的實際情況,專門策劃具體的活動方案,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三是管理創新——信息化+支部。搭建了“注冊登記”“供需對接”“量化考評”“答謝嘉許”四大平臺,推進志愿服務管理的規范化、社會化、專業化。如“注冊登記”平臺實現了利用手機微信方式就可以注冊登記,不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僅如此,昆區還在全國率先提出“志愿者支部”這一概念,“志愿者支部”由企業和相關組織自覺自愿成立,對志愿團體沒有任何強制性制約,只要志愿者人數達到10人以上,每年至少參與2次公益活動,都可成立志愿者支部。心愿公益協會是昆區社會組織孵化園首批孵化成功并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能夠為志愿者和志愿者支部提供專業的志愿服務,一方面解決了志愿者分散管理、缺乏組織性的難題,另一方面解決了企業想參與志愿服務但不知如何參與的問題,每當有志愿活動,就可以通過支部聯系人通知到所有志愿者。從2015年2月7日第一個志愿者支部成立至今,支部數量已達到54個,并全部掛牌明示。
四是活動創新——首批五大主題活動。能夠長期有效運作的志愿服務項目設計,是吸引更多公眾廣泛參與其中的重要保障。2015年,昆區精心策劃推出了衣物再處理、孝心手環、青親港、書香包頭、領養愛心蛋五大志愿活動。以衣物再處理為例,該活動打造了全國首個高標準閑置衣物處理流水線,精心組織自強公益協會的殘友及廣大志愿者參與到上門收取、分揀、清洗、熨燙、包裝等每一環節,讓每件閑置衣物“變身”為精美禮物來到真正需要它們的受贈者身邊,目前已為西藏災區、包頭市貧困人群捐贈心愿禮盒15000余盒。再如,針對老年人組織開展了“孝心手環”志愿活動,目前已申請、登記、免費領取手環10000余條。同時,青親港、書香包頭、領養愛心蛋等主題活動的扎實推進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昆區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的實施,使不同群體的需求實現了精準定位,充分解決了傳統志愿服務活動中供需脫節的問題。
社會工作新模式取得的實效
昆區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社會組織發展,調動社會資源,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以及增強服務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實效,達到了政治、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一是從全面深化改革角度看,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進一步理清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那些承擔志愿服務和社會服務的社會組織優選出來,將社會工作有序交給社會組織去做,使政府從具體的社會事務管理活動中解放出來,有足夠的精力“管好該管的事情”,極大地緩解了政府部門的壓力,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是從激發社會活力角度看,促進了社會組織發展。一方面,為承接政府購買志愿服務的社會組織提供了創業和就業的平臺,提高了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和壯大各類社會組織,尤其是服務于弱勢群體和社會公益事業的社會組織,給予他們成長空間和資源扶持,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區共發展各級各類社會組織1104家,每萬人平均擁有社會組織14.7個,達到發達地區水平。同時,參與志愿服務正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效提高了社會文明程度。
三是從提升社會效應角度看,調動了大量社會資源。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的發展,產生了級數式增長、化學式裂變的倍增效應。如2015年昆區政府僅投入25萬元用于購買社會組織的志愿服務,截至目前已撬動社會資本300多萬元直接支持志愿服務,超過了政府投入的12倍,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同時,志愿服務受益范圍已從昆區拓展至全市,延伸到西藏、尼泊爾等災區,一些領域還參與了國際救援。
四是從方便志愿者參與角度看,形成了志愿服務常態化。志愿者注冊登記更加便捷,讓更多人可以發揮自身特長參與合適的志愿服務項目。同時,建立量化考評平臺,對志愿者工作時間的長短、質量的優劣進行評定,最終評出星級志愿者。通過答謝嘉許平臺,制定標準,志愿者根據服務的時長、星級可以享受到相應的“福利”,如電影票、洗車卡、就餐打折等,大幅提升了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和榮譽感。
五是從增強實際效果角度看,提升了服務對象滿意度。通過創新性活動為各類有需求人群提供了更加人性化、專業化的服務,使政府管理、服務更加精準、更加智能,志愿服務更加專業、更加精細、更貼近群眾,大幅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使志愿服務活動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有效載體。
昆區采取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的探索與實踐表明,培育發展社會組織是基礎,發揮黨委、政府主導作用是關鍵,志愿服務公益性是核心,明確法律責任是保障。這些有益啟示必將推動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的深度融合發展。
責任編輯:康紅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