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茶道”是一條始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繁榮約兩個半世紀的國際古商道。這條古商道從中國福建武夷山起,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內蒙古,一路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然后由東向西延伸,橫跨西伯利亞,繼而通往歐洲和中亞各國,全長1.3萬公里。
中俄“萬里茶道”,以漢口為起點,借道漢水北上,過河南,進山西,越大漠,至今俄蒙邊境的恰克圖,繼而經莫斯科、圣彼得堡,貫通亞歐,堪與絲綢之路相媲美。清咸豐初年,晉商在恰克圖賣出的茶葉總額達到600萬盧布以上,占中國所有輸出到恰克圖商品的98%。從17世紀到19世紀,晉商與俄商交易的重點在茶葉貿易上,所以當時的中俄貿易之路被稱為茶路一點都不為過。中俄“萬里茶道”由晉商開辟,在19世紀中葉之前,綿延萬里的茶葉之路也一直由晉商主導。
中俄茶葉貿易之路,在歷史的風風雨雨中持續了近200年,為推動中俄經濟貿易關系及我國內地種茶業、茶葉加工業和運輸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中原地區和俄西伯利亞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加深了中俄文明的交流。數百年歷史中,茶葉之路一直起著亞歐大陸之間交通線和融匯點的作用,亞歐兩大洲的人民正是通過一件件商品的交換,使雙方的文明得到了充分的溝通與交流。
漫漫茶路駝鈴聲
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沒有先進的運輸工具,茶路運輸貫穿中俄,在中國境內經過八省,山西茶商把能夠運用的交通工具用到了極致。遇到水路,就雇船裝載;遇到旱路,就靠牛、馬、駱駝運輸。夏秋兩季以牛馬為主,據當時資料記載,從張家口到庫倫,馬隊行進40天以上,牛車需要60天;冬春兩季運輸就要靠駱駝,大約35天抵達庫倫,之后渡河到恰克圖。茶葉貿易繁盛期間,茶路上駝隊繁多,一隊隊的駱駝、一個個的商隊形成了非常壯觀的景象。
茶路的起點——福建武夷山,那里的茶葉經由晉商帶到俄羅斯,使武夷山聞名國際;茶路的終點——俄羅斯恰克圖,從普通的要塞發展為當時的大城市;茶路途經的下梅、歸化、庫倫等地無不成為熙來攘往的集貿中心。晉商所經之地,商業、金融、物流無不繁榮。在產茶地,茶農們對晉商翹首以待;在俄羅斯,從沙皇到貴族再到平民,都興起飲茶之風。
這條貿易通道,促進了當時國際間的經濟交流、文化交流,還推動了沿線城市帶的興起與發展。近年來,中俄兩國學者們興起了重走“萬里茶道”的熱潮,茶路文化的影響延續到今天,追思歷史文化的潮流方興未艾。
大盛魁買茶民謠記錄了大盛魁小號商人從福建武夷山買茶運到草原的過程,對于研究“萬里茶道”和茶葉貿易的情況很有價值。歌謠為:
南方買茶到北邊,萬里販茶萬里難。
武夷山,買茶尖,雇上腳夫把茶擔。
一離茶山四十里,這才來到崇安縣(今福建武夷山市)。
再裝小船轉大船,九江(江西)到達漢口(湖北)邊。
馱馬拉到花園口(河南),接著渡過黃河岸。
進太行,雇騾腳,前往太谷和祁縣(山西)。
歇歇腳,交貨忙,茶磚駝運到口外(蒙古高原)。
“萬里茶道”與內蒙古
“萬里茶道”作為一條商道已經不再有昔日的輝煌,但是,它以茶葉貿易為主線,涵蓋茶葉的栽培、采集、加工、運輸、銷售各個環節,其伴生的文化現象在沿途留下了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比如與茶葉相關的作坊、倉庫、茶肆、古道、驛站、橋梁、碼頭、會館、寺廟等,在這條文化線路沿途的各個節點都有體現。這些文化遺產兼具地域性和多元性的特點,見證了中國明代以后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對于研究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交通運輸史和國際貿易史具有重要的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內蒙古是“萬里茶道”的重要地區,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做好“萬里茶道”內蒙古段的保護,并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于貫徹“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升我區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意義。
在全區文物古建筑中,與“萬里茶道”沿線有關的文物建筑包括:召廟、寺院、關帝廟、清真寺、公主府、衙署、商號、客棧、驛站、車站、長城、關隘、古道、舊街區、古民居、賽馬場、博物館等。
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有大盛魁總號的店面、銀庫、商店、伙房等遺址。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晉商,以大盛魁商號最為有名。大盛魁采購茶葉時,由它設在武夷山的小號直接到產地采購。據調查,大盛魁經營出售的茶葉名牌為“三九磚茶”,即每箱裝39塊磚茶,此茶頗受蒙古草原地區民眾的歡迎。大盛魁裝磚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有一箱裝36塊的,名“三六茶”,專銷張家口旅蒙商;有一箱裝24塊的,名“二四茶”,專銷歸化、包頭等地。大盛魁每年運往蒙古、烏里雅蘇臺、科布多等地的“三九磚茶”約4000余箱,每箱值銀十二三兩,總值達五萬兩銀左右。
大盛魁極盛時有員工六七千人,有商隊駱駝兩萬峰。大盛魁的駝隊,每峰駱駝可以馱拉400斤茶葉,隊伍日行80里,從歸化城、張家口出發,過陰山向北進草原;或沿著“張庫大道”到庫倫,再到買賣城、恰克圖,每年清明出發,往返庫倫需半年時間。
“萬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國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二連浩特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陸路口岸,在“茶葉之路”中國境內段處于樞紐地位,該市建立了國內首個反映“茶葉之路”和“驛站文化”的主題博物館。
“萬里茶道”申遺之路
“萬里茶道”由南至北長達萬里,縱貫整個中國,作為文化線路,涵蓋的文化遺產資源不可勝數。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認為,“萬里茶道”是中國茶葉向俄羅斯及其他歐洲國家出口的大動脈,如今在俄羅斯還有當年莊園、宅院等遺跡,僅莫斯科一地當年茶葉莊園就達200多處。加強對“萬里茶道”上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工作,對促進中蒙俄的全方位合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2013年9月,第二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在二連浩特市舉辦。會上,中蒙俄三國達成“萬里茶道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共識,簽署《萬里茶道共同申遺倡儀書》等十余項協議,并共同發起將“萬里茶道”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倡議。
2014年10月,在武漢舉辦的“中俄萬里茶道城市市長高峰論壇”上,“萬里茶道”中俄兩國沿線城市市長簽署了《中俄萬里茶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武漢共識》。根據《武漢共識》,中俄雙方將根據聯合國《世界遺產公約》,對“萬里茶道”上的歷史遺跡進行保護,并在歷史資料收集、知識產權保護及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等方面展開合作。
為加強“萬里茶道”內蒙古段的申遺工作,2015年初,在全區文化文物工作會議上,自治區文化廳、文物局把“萬里茶道”內蒙古段的文物調查、保護、申遺基礎工作,列為2015年以及今后幾年全區文物工作重點,予以部署安排。
(作者系內蒙古展覽館館長)
責任編輯:張 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