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荔
【關鍵詞】小學生 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04-03
幸福是一個古老的哲學話題,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圖時期。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是心理學界重視個人生活質量研究的一個明顯標志。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倍受重視,主觀幸福感也逐漸成為衡量人們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的一種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幸福感的形成和培養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和行動,正逐漸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國內幸福感研究大都集中于理論探索,實踐研究不足,尚未形成較好的操作模式和有價值的成果,從目前對幸福感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外研究較多地集中于對成人的幸福感研究,而在對學生群體的研究中,又多集中于大學生,其次是中學生,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非常少,可以說是一個空白。本文從小學生學校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我市八步實驗小學的學生進行主觀幸福感的調查,在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進行問卷調查與統計的基礎上,考察了小學生幸福感的一般狀況,探討影響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培養和提高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設性意見。
一、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內涵
幸福是人類難以割舍的永恒情結。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個體認識到自身需求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幸福感是一種心理感受,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幸福感的強弱也不同,當你愉悅地享受正在做的事并真心地接受自己、欣賞自己時就是感到幸福的時刻。那么,小學生的幸福又是什么呢?對此有許多說法,但筆者認為:學生的幸福,應該是其合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包括安全、休息和睡眠等生理需要,求知、自尊、愛和審美以及自我實現等精神需要,這些需要得到逐步的滿足和提升,就是學生的幸福。學生的幸福感來源于學校、家長、教師的關懷,以及求知愿望的滿足、學習成功的體驗、自身成長的認同、生命價值的肯定,因此,應讓學生體驗快樂,收獲滿意,實現價值,得到幸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把學生的幸福作為教育的核心目的,讓學生在教育中充分享受幸福。
二、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與狀況
(一)調查方法
當前,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本研究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隨機整群抽樣,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本校的學生進行了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調查,試圖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
筆者分別向本校低中高各個年級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7份,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80人。調查問卷采用自編的《小學生幸福感調查問卷》,樣本分布兼顧了性別、年齡及區域,基本符合隨機抽樣的原則。問卷共設25道題,其中23道為單項選擇題,涉及對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壓力等不同情況下的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此外有2道開放式選擇題,答案有多項;最后讓學生給自己的幸福現狀打分(共0~3分、4~6分、7~8分、9~10分四檔)。
(二)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情況
1.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幸福感的調查中,90%的學生感覺自己很幸福,10%的學生感覺自己不幸福。在為自己的幸福現狀打分環節,只有6%的學生給自己打滿分(9~10分),90%的學生給自己打7~8分。在多項選擇題中,在對幸福感的理解上(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5個),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最多,其次是“有幸福的家庭”“有很好的人際關系”,這說明學習成績的好壞深深影響了小學生,且小學生希望自己得到認同和關愛。在“哪些因素最有可能增加你的幸福感(選3項)”這道題中,選擇比例最高的是“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庭和睦,父母相親相愛”“舒適的學習環境”,說明親子關系很大程度影響了小學生的幸福感。調查還發現,小學生的幸福感存在年齡差異,高年級的學生幸福感比低年級的學生幸福感低;男生、女生在幸福感上也存在著不同,男生的幸福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的幸福感得分。
2.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1)親子關系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在問卷中,在回答父母陪伴的時間時,89%的學生選擇了“父母很少陪伴”;在回答“父母經常陪你說心里話嗎”時,91%的學生選擇了“很少”,也就是說,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多、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越有利于小學生感受到幸福。在回答“父母的教養方式”時,選擇“父母嚴肅、暴躁,凡事他們說了算”、與父母關系緊張的學生,幸福感得分低。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一部分來自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這部分學生明顯感到自己不幸福。可見,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的和睦感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相關,家庭越和睦的學生感覺到越幸福。
(2)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相關。問卷問到“你和同學的關系”時,有93%的學生表示與同學的關系很融洽,只有5%的學生與同學關系緊張;在師生關系上,有10%的學生和老師關系非常好,80%的學生表示和老師的關系一般,與老師沒有特別的相處。這表明,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越好,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就越高。
(3)學習壓力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學習壓力與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聯系。在調查中,91%的學生感到自己的學習壓力較大,94%的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87%的學生覺得每天的作業量很多,并且越高年級的學生越覺得作業壓力大。小學生的學習壓力越大,體驗到的愉快情緒就越少,幸福感也會越少。
(4)睡眠時間、玩耍時間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睡眠時間、玩耍時間與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在調查中,80%的學生表示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6~7小時。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自由的玩耍時間可以讓小學生體驗到較多的積極情緒,從而感到幸福。
(5)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與小學生幸福感的描述性分析
在調查中,當問到“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嗎”時,只有16%的學生選了“非常有信心”,11%的學生“經常有感到郁悶沮喪的情緒”,由此可以看出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感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相關。
三、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教育
1.家庭環境是影響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它不僅給學生提供物質生活條件,也給學生提供精神生活條件。調查顯示,親子關系、教養方式、家庭關系與小學生的幸福感有著重要的聯系。親子關系是小學生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系,是滿足小學生生存需要、依戀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安全需要的重要人際資源。調查表明,在家庭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對小學生的幸福感有重要的影響,父母常常與孩子保持心靈的溝通,可以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從而促進孩子的安全感、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讓小學生較易體驗到舒愉的情緒。
2.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基本一致
父母的教養方式作為家庭方面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人格形成、心理健康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父母的理解關愛對小學生的幸福感有積極的作用,而不正當的教養方式則起著消極的作用,因此,父母要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實際上,親子關系也屬于家庭人際關系,對孩子的成長具有特殊的意義,并對孩子心理成長有著直接、關鍵性的作用。有的家庭,父母因為忙于生計而將孩子交給祖父母撫養,孩子成了留守兒童,這樣一來,孩子與父母幾乎沒有溝通,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心理上顯然會有殘缺。
(二)學業負擔
1.小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活動
調查表明,學習壓力與小學生的幸福感顯著相關。當前,學生的學習成績仍是衡量他們個人價值的重要指標,所以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幸福感較低。學習成績對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不僅產生直接影響,還通過學習體驗產生間接影響:學習成績好,在學習過程中就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感,這樣的學生主觀幸福感較高。
2.睡眠時間、玩耍時間對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重要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睡眠時間、玩耍時間與小學生的幸福感呈正比例,長期睡眠不夠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減少學業負擔、保障小學生擁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幸福感。
3.考試焦慮影響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考試焦慮與小學生自我認識、人格特點、應對方式以及父母教養、學校教學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近年來,小學生的考試焦慮問題日趨嚴重,陳世平(1995)曾對766名中小學生進行焦慮狀況調查,發現中小學在某些方面具有嚴重焦慮現象的人數為21.54%,從人數比例來看,小學生明顯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這是以前所沒有注意到的,基礎教育部門應引起重視。每個兒童都應該擁有快樂的童年,但對考試的擔心以及由此引發的對自身、對周圍環境的消極評價,不僅影響了小學生對幸福的體驗,同時也不利于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師生關系與同伴交往
從本次調查可以看到,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影響著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小學生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它們對小學生具有重要的社會支持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有利于小學生對學校產生愉快的情緒,可以為小學生提供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支持與幫助,增加小學生的歸屬感、自信心等,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幸福感。有良好師生關系的小學生,容易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并對學校生活有較高的滿意度;而融洽的同伴關系對小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提高作用,有利于小學生愉悅情緒的形成。
四、提高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一)在校園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在價值多元的社會里,學校教育可以借助課程與活動,并依靠校園文化的隱性載體引導小學生的價值觀。學校作為人才發展的搖籃,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符合小學生成長的活動形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感受到愛,在愛和關懷中感到生命的美好,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創造力,讓他們擁有美好的情感去思考自己能為世界做些什么。校園生活是學生幸福感形成的“精神家園”。
(二)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1.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父母要與孩子一起玩、一起學習、一起發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之間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看成與自己一樣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去決定和選擇與自己相關的事務,一些家庭事務還可以與孩子一起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從而建立和改善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改進教育方法。
2.父母要重視榜樣示范作用
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家庭和父母的教養。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父母首先自己要起榜樣引導作用,在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以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和引導孩子的發展,而不是以刻板的說教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以身作則的潛意識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心靈中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三)在學習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1.在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幸福的因素是可以發掘的。首先,可以在學科教學內容中找到幸福的因素;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小學生尋找幸福感,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幸福的體驗。
2.讓學生多一點選擇
學校或家長在安排學生課余生活的時候,要征求學生的自我意愿與喜好,從學生的自我需要出發,允許學生在能掌控的基礎上自主安排。當我們把權利給予孩子的時候,孩子才能自覺地履行義務,只有建立在平等協商、自主選擇基礎上的教導才能激發學生內心的學習熱情。
3.讓分數多一點“人情味”
學生對分數本來就非常看重,如果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沒有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片面強調分數的重要性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因此,教師和家長應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更多看重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現,而不應把進步僅僅定義在分數上。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