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裙
【關鍵詞】三級訓練 閱讀思維 發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45-01
閱讀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訓練學生思維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緊緊依據閱讀教學內容,或搭建平臺,或巧施妙引,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與能力不斷得到提升。但是,在閱讀訓練中,教師往往東抓一把,西摟一瓢,這樣的訓練不夠全面系統。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更為有效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感知層級——發展學生閱讀思維的基點
感知是學生閱讀思維發展的起始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理解文本中句子的意思,并且注重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對文本的初步認知,準確把握閱讀應該注重的要素,為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打下基礎。
在教學《背影》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后,筆者布置了以下任務:1.本文幾次寫到“背影”?每次背影出現時的背景是什么?2.哪次背影寫得最具體、感人?作者為什么把文章寫得這么感人?在這個閱讀任務的提示下,學生經過初讀,發現課文總共寫了4次背影,并且通過對這4次背景的對比,有了更為深刻的感觸,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要以“背影”為題目,而不是以“我的父親”為題目。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閱讀感知,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
感知層級作為學生閱讀的起始階段,教師一定要設計好話題,使學生有明確的閱讀方向,為發展學生閱讀思維能力奠定基礎。
二、理解層級——學生閱讀思維的生長點
理解層級是學生感知思維層面的延展與深入,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理解的過程也是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聯想、想象、判斷等思維活動,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在教學《范進中舉》一課時,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是本課教學目標的難點,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呢?在教學時,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范進為什么會發瘋?”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總結出社會原因:“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禁錮人們思想的工具。”并從范進個人原因方面作了總結:“從20歲開始應試,前后考了20多次,直到54歲才中了舉人,幾十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這種喜極而瘋是可能存在的現象,因為當事人也接受不了,受不了這種驚喜的刺激。”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思考范進喜極而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促使讓學生深刻理解范進發瘋的根源是封建科舉等級制度。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從理解的層面出發,讓學生真正理解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社會根源等,如此一來,才可以真正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三、評價層級——學生閱讀思維的提升點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感知、理解只是初步完成了閱讀的基本任務,要想使學生獲得對所學知識更深層次的認知,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主題、寫法等方面有一個評價,如此才能使學生敢于挑戰權威,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在《故鄉》一文中,作者主要通過對比的手法描寫了二十年來故鄉物是人非的變化,揭露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筆者主要設計了以下問題:“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通過學生對人物的評價,一個有作者影子,并且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就在學生心中躍然升起,促進了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深層理解與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對文本中的精彩語句,如“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思維便真正走向了深處。
可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從感性到理性的評價可以使學生獲得對課文的深刻理解,達到發展學生閱讀思維的目的。
總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閱讀思維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要想使其更加有效,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從感知、理解、評價等方面著手進行,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