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威
摘要:閱讀是小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見識的必要途徑,是小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良師益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為學生提供閱讀平臺,為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興趣;閱讀思維;閱讀平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閱讀這一環節被嚴重削弱與忽視了,學生閱讀興趣低下,閱讀習慣沒形成,閱讀方法不科學,其促學的基本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筆者在閱讀教學實踐中,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措施進行閱讀引導,有效地提高了閱讀教學效率。
一、多措并舉導讀,激發閱讀興趣
(1)懸念導讀。小學生具有很強的獵奇心理,喜歡凡事問個明白,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熱情。針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設置懸念引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實現由“要我讀”向“我要讀”的轉變。筆者在《狼和小羊》這一課的教學完成之后,對學生說:“《狼和小羊》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這本書收錄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如蝙蝠的故事、螞蟻和促織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有趣的故事,每個故事又有著怎樣引人入勝的情節?歡迎大家來借閱!”這樣,學生對《伊索寓言》有了強烈的閱讀欲望,紛紛投入對這本書的閱讀中。
(2)示范導讀。教師抑揚頓挫、情緒飽滿的范讀能夠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繼而展開聯想和想象,置身于文章中的意境,與文本、與作者展開情感的交流與互動,產生意猶未盡的效果。為此,筆者十分注重自己的范讀,平時練習普通話,盡量做到字正腔圓、情感充沛,讓學生感覺聽老師范讀是一種享受,繼而產生親自閱讀的情感需求。
(3)故事導讀。每個小學生對故事都充滿好奇與期待。因此,筆者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趣味故事情節的引導,讓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去進行深層次閱讀。例如,在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外國文學名著《魯濱孫漂流記》時,筆者給學生講述了該書的簡要情節,學生瞬時被“大海”“野人”“星期五”“鯊魚”等神秘有趣的情節吸引,進而產生主動閱讀的興趣。
二、拓寬閱讀渠道,培養閱讀思維
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活動拘泥于課堂和課本,就題論題,學生閱讀思維受到了局限,不利于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拓寬閱讀渠道,讓學生到更為廣闊的空間探尋閱讀奧秘。
教材是最好的閱讀教學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進行閱讀拓展,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比如,筆者在《新型玻璃》這一課的教學前,先給學生布置與課文相近的科學閱讀的任務,讓他們通過電視、圖書、報紙等渠道搜集信息,使其熱愛科學、崇尚科學、探究科學。在匯報環節,有學生說:“我想設計一款汽車,它不僅可以在公路上跑,而且可以在空中飛行,還可以在水中潛行。”還有學生說:“我想讓每戶人家都裝上一扇智能門鎖。把家庭每個成員的相貌、聲音、指紋等信息輸入電腦,它就能輕而易舉地識別出來,只要主人觸摸門鎖,它便自動打開,對其他人則不理不睬。”可見,在科學閱讀的引領下,學生的閱讀思維得到了有效延伸與擴展,也更善于建立起閱讀與生活、社會的聯系,使閱讀成為一項更加有意義的活動。
三、開展閱讀活動,提供閱讀平臺
(1)開展閱讀評比。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長處得到彰顯,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同。為了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筆者每學期組織兩次閱讀競賽活動,評比產生出班級的“閱讀達人”,對其給予圖書、學習用品等獎勵,并在班級圖書角進行張貼公示,這樣,學生就有了更大的閱讀動力。通過此活動,實現了以賽促讀的教育作用。
(2)組織閱讀游戲和表演。游戲和表演情境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參與興趣,對于活躍課堂氣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筆者組織學生先進行課文閱讀,在熟悉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學生上臺進行角色扮演,小蝌蚪、蝦公公、金魚、螃蟹、小烏龜、鯰魚,各個形象都被學生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來。在這樣活躍的閱讀游戲中,孩子們對課本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形成、閱讀方法積累、閱讀能力提升的關鍵期,教師要讓閱讀成為孩子們自覺進行的活動,交給學生打開閱讀之門的金鑰匙,讓學生享受快樂閱讀,體驗快樂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