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語用 課堂練習 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A-0074-01
語文教學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這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的認知共識。但在實際操作時,課堂教學中人文性被人為拔高的現象非常普遍,就連課堂練習也是如此,脫離了課堂練習是訓練工具的本質屬性。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從語用角度設計課堂練習,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深挖文本的語用價值
一位學者說過:“只能理解不會運用的語言是消極語言,既能理解又能運用的語言是積極語言。”在設置課堂練習時,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找到語言運用的對接點,實現從消極語言向積極語言轉化。
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周莊水韻》時,一位教師設計了一組課堂任務:①寫一段有意義的話,用上“石橋”“樓房”“樹影”“云彩”“飛鳥”等詞語。②學完《周莊水韻》后,請同學們談談題目中“韻”字的含義。③作者為什么寫三次游周莊?為什么第三次詳寫?這樣的安排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課堂練習設計來看,該教師對學生語用能力訓練的意識還是比較強烈的。在第一個問題中,該教師對于詞語的訓練不過于注重解釋,而用群詞寫話,這是針對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訓練。第二個問題,教師讓學生談文章題目“韻”字的含義,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典型字詞進行多種內涵解讀,這個問題具有較高的語言訓練價值,能幫助學生通過特定語境體會典型字詞的含義。最后一個問題,該教師給出一組思考問題,包含寫作結構、表現手法、作者情感等多種維度的內容,對學生語用能力的訓練更為全面。這一組課堂任務的設計反映了該教師的語言訓練意識,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深挖,尋找到適宜進行語言運用的點,才能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引領
學生學習、積累語言普遍缺乏系統性,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將會迷失學習方向。常見的學習方法有比較法、互換法等,下面筆者以比較法的運用為例,說明如何通過課堂練習促使學生掌握這種學習方法。
在同一主題下比較不同文章的寫法,對于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學習文章的表達手法大有裨益。魯迅的《孔乙己》(語文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和吳敬梓的《范進中舉》(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人物(孔乙己、范進)展開,都深入地刻畫了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迂腐文人的形象,從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尤其是科舉制度的黑暗。這兩篇文章在許多方面十分相似,然而在語言特色方面還是不盡相同,這為二文的比較教學提供了前提。在教學《孔乙己》時,筆者出示《范進中舉》典型片段,讓學生探討:“《孔乙己》與《范進中舉》的語言特色相同嗎?為什么?如果不同,兩篇文章分別通過什么樣的語言刻畫人物?”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發現《范進中舉》是通過傳神的人物對話立體地塑造了范進的人物形象,而《孔乙己》則采用了個性化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充分展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這樣的訓練過程,既使學生加深了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又使學生掌握了對比的學習方法。
三、拓展語言的運用范圍
情境是語言訓練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和制約因素。在語文課堂練習設計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價值取向,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情境。教師要特別注意拓展語言的運用范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語言。
在教學語文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生命之舟》時,筆者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學習,理清了電視解說詞導語、主體和結語的結構特點,然后筆者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傣族孔雀舞視頻,讓學生給其配上解說詞。學生對這樣的訓練任務接觸很少,其操作難度可想而知。為幫助學生順利跨過思維瓶頸,筆者先對視頻進行解說示范,學生觀看特別投入。筆者聯系生活創設了有利于學生表達的情境,學生有感而發。有學生動情地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有豐富的文化表現形式,今天觀看的是傣族最負盛名的孔雀舞,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的最愛,象征著幸福吉祥。孔雀舞在傣族民間流傳歷史久遠,每年盛大節日來臨,傣族人民都會聚集在一起,跳起優美的孔雀舞。”從學生的表達情況看,學生語言訓練效果明顯,有些學生的表現超出預期。
總之,語文課堂練習設計注重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既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也是學生語文學習成長的迫切需要。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