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肖增超,韋騎峰
(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0530)
?
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研究
王 勇,肖增超,韋騎峰
(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0530)
[摘 要]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信息傳播方式,逐漸被博物館領域所認可并得以廣泛應用。本文從新媒體是什么、新媒體的表現形式、新媒體的應用價值等幾個方面,對新媒體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進行探討,以期給博物館從業人員和后續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博物館;表現形式;應用價值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信息傳播方式,逐漸在各行業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博物館作為社會文化傳播和公眾教育服務機構,也越來越注重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應該說,新媒體技術使博物館不斷改變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讓文化傳播有了全新的面貌。
對于新媒體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沒有嚴格和明確的界定,學者們眾說紛紜。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認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備創新形態的媒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此外,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比較簡潔,即“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雖然目前對新媒體并沒有準確、唯一的定義,但認識較為統一。新媒體就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它是區別于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和模式,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支撐信息傳播的技術方式和實現手段,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在內的媒體形式都屬于新媒體范疇。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還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不僅如此,新媒體的概念還在于其“新”的特征,體現出新媒體形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不斷變化、不斷創新的。例如,近年逐漸發展起來并得到廣泛應用的微信、微博、移動APP等,都是新媒體的最新展現形式。
國際博物館協會對博物館的定義為:“博物館是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并向公眾開放的非盈利永久機構。它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傳播和展覽”。這一定義明確指出了博物館的開放性和參與性。博物館在收藏文物的同時不僅要為公眾提供展覽服務,還應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吸引公眾參加相關活動,將博物館各項資源與社會共享,給公眾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參與和體驗空間。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所強調的:“博物館建設應由收藏型向參與型轉變,以創新引領文化發展,以共享激活館藏資源”。博物館發展目標的轉變,反映了社會對博物館職能的深層次理解,也反映出大眾要求主動和博物館建立更加密切的聯系。
從實際情況出發,博物館的開放性和參與性容易受環境影響的制約。傳統博物館的展示方式,由于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無法滿足觀眾的個性化需求。另外,很多文物藏品受保存環境的影響,亦不能長時間向公眾開放。新媒體時代的來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矛盾。各種新媒體手段的嘗試和探索,消除了博物館文化傳播的壁壘,使博物館文化的傳播方式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趨勢。目前來看,新媒體在博物館領域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三大類,即數字新媒體、網絡新媒體和移動新媒體。
數字媒體技術的引入,使博物館在展陳形式上更豐富、展陳內容上更完整,能夠更好地傳達出藏品背后的深層次信息,激發觀眾的參觀和學習興趣,從而增強與觀眾的互動交流。例如,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國家館將大家已熟知的國寶級文物《清明上河圖》通過多媒體展示手段制作成動態版向公眾展出。動態的《清明上河圖》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制作,生動展現了城市的晝夜風景,再現了北宋時期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帶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視覺震撼。再有,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館藏書畫珍品《乾隆南巡圖》第一卷《啟蹕京師》而精心制作的巨型動態版數字展覽也正式向公眾開放。數字版《乾隆南巡圖》采用三維建模等技術進行制作,動態再現了乾隆南巡隊伍恢宏壯觀的歷史場景,從而使觀眾更加全面、深入地領略這卷作品的風采。近年,南京博物院基于“彌合公眾與博物館的距離,為未來保留現代個體標本”的理念建設了實體數字館。實體數字館用抽象概念輔以歷史事實的表現方式詮釋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突破了“以展柜和展板為主”的傳統展陳方式,采取“不封死、不看穿”錯層交疊的空間構建手段,集合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維碼等多媒體形式,運用實時摳像、動作捕捉等數字技術,將空間、裝飾、媒體硬件及數字內容結合起來,營造出立體的、豐富的展示效果。一方面,博物館將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數字資源整合,借助移動設備為觀眾呈現多角度的智能講解服務。另一方面,觀眾也可以利用手機將自己想要表達、傳遞的信息推送到數字博物館中。應該說,南京博物院在數字化建設方面,不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都走在了國內博物館的前列。經過兩年建設,故宮博物院端門數字館也于2015年12月22日至2016年1月17日開館試運行。端門數字館主要是運用最新數字技術向公眾概要介紹故宮,通過布設數字文物互動區、數字沙盤展示區、虛擬現實劇場等一系列數字展示場景,把故宮豐富的文物藏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以數字形態向公眾呈現出來,為公眾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故宮的數字之門。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媒體形式,逐漸得到博物館界的認可和應用。很多博物館,特別是省市級重點博物館,都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網站。觀眾可通過登陸博物館網站了解博物館基本概況、獲取最新展覽資訊、預約博物館門票、下載相關圖文資料等。門戶網站作為博物館與觀眾溝通交流的線上窗口,很好地擴展了博物館宣傳服務范圍,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自由交流和意見表達的平臺。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帶動了移動社交平臺的發展。微信、微博作為目前國內最常用的社交平臺,吸引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博物館作為向社會公眾傳播文化的教育服務機構,必然要積極抓住這次機遇。目前,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均已開通了本館微博賬號和微信服務號。
伴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人們逐漸習慣了移動上網的行為方式。以移動APP為主要形式的移動新媒體便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早在2013年故宮就推出了首款iPad應用《胤禛美人圖》,用戶不僅能夠360度觀賞宮廷文物藏品,還可以透過12幅美人屏風畫像窺探清朝盛世華麗優雅的宮廷生活。緊接著故宮博物院又陸續推出了《韓熙載夜宴圖》《紫禁城祥瑞》《每日故宮》等APP,這些APP都是以真實藏品數據為基礎,輔以藝術化的展現形式和用戶喜愛的界面風格,獲得用戶的極大好評。
首先,博物館在陳列展覽中應用新媒體技術,能夠豐富展覽形式,提高整體展覽水平。通過使用音頻、視頻、全息投影、互動體驗、語音講解、智能導覽等多種新媒體形式,構建了更豐富的博物館知識體系。新媒體技術還可以配合傳統實物的展陳形式,使觀眾獲得在傳統展示手段中所無法完全呈現的關于展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等內容。
此外,從博物館的宣教職能出發,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增強博物館宣教服務能力,使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傳統博物館受場地、空間和地域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是遠遠不能滿足所有觀眾的需求。新媒體技術將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并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傳播。當前,數字博物館、博物館微信、微博、官方網站、移動APP等各種傳播渠道,已經為諸多博物館所應用,從而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擴大了博物館的影響力,提高了博物館宣教服務能力。
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手段會不斷地被博物館所利用,其應用范圍也會越來越廣。對博物館來說,新媒體拉近了其與公眾的距離,因此,博物館要充分認識到新媒體的重要性,擅于使用新媒體,盡可能發揮新媒體在博物館領域的價值最大化,從而帶動博物館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李洪光.新媒體在博物館中的應用[C]//耕耘錄:吉林省博物院學術文集,2014.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10
[中圖分類號]G265;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2-0164-02
[收稿日期]2016-05-02
[基金項目]廣東省工業高新技術領域科技計劃項目(2013B01020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