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孋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88-03
一、案例背景
我園的陶樂坊是孩子們眼球的關注點,里面的每一次活動都會讓他們津津樂道半天。走進陶樂坊,里面那些具有原始風格的面具、具有原始意味的粗陶制品,總能讓孩子呆呆地看半天,好奇地摸一摸,和伙伴交流著有關原始社會的簡單知識,而對于馬家窯文化時期“漩渦紋尖底瓶”孩子們發表的觀點是最多的。于是,我緊抓他們的興趣點,結合我園的陶藝特色,生成了這節美術欣賞活動《彩陶漩渦紋瓶》。站在美術欣賞角度,我去除了漩渦紋尖底瓶中“尖底”兩個字,使欣賞的指向性更明確。孩子通過欣賞,理解作品中漩渦紋樣的藝術特點,在大膽表述對作品的理解,嘗試運用繪畫形式創造性表現漩渦紋樣的基礎上,提高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
本活動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原則,遵循藝術“表情達理”的宗旨,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將欣賞、感受、創作、一定的知識技能的學習融合在一起,幼兒不僅深刻地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智慧,而且淋漓盡致的美感體驗達到了極致。
二、課堂實錄
下面的課堂“片段實錄”遵循了“以孩子為中心,主動探究學習、主動建構知識”這一理念,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
1、感知與表現
(1)動作表現水的流動。
師:聽,這是什么聲音?
生:水的聲音。
師:水在干什么?
生:流動啊!(個別幼兒激動地用手勢來表示水的流動)
師:水是怎么流動的我們用動作來學一學。(幼兒發散思維,從手的動作模仿發展到身體動作的模仿)
(2)欣賞黃河水流動視頻。師:剛才黃河水的流動讓你想到了什么?(幼兒語言充分表達對視頻欣賞黃河水流動的感受)(3)幼兒用線條和圖案繪畫黃河水的奔騰急流。
2、欣賞活動
(1)初步感受作品漩渦紋飾的藝術特點。
師:這是小朋友畫的流動的水,那生活在黃河邊的古代人他們又是怎么來表現的呢?(利用幼兒繪畫的流水圖激發她們欣賞圖片的興趣)
師:這是古代人用來取水的工具“彩陶瓶”,他們直接把畫畫在了瓶子上。同樣都是畫黃河水的流動,古人畫的和小朋友畫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引導幼兒在觀察比較中嘗試對自己和古人的作品評價,老師的總結有利于幼兒對個畫面整體感的關注)
生:瓶子上有一只眼睛。
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圓形。
(2)欣賞作品中漩渦紋飾的藝術特點。
師:這些圓是什么?
生:石頭
生:蝌蚪
生:貝殼。
……
師:水在流動過程中碰到這些石頭、魚兒,它會停止流動嗎?……
(3)播放鋼琴曲《黃河》A段,屏幕上出現放大的截取后的漩渦紋,幼兒對圖案進行充分的想象。
師:水流動到這個地方,出現的圓中圓是什么呢?
生:眼睛
生:石頭
師:仔細看看,這個圓和旁邊的水流線條組合在一起像什么?這里的水是怎么流?
生:我看像漩渦。
師:你知道漩渦是怎么形成的?(幼兒用手旋轉來表示漩渦的形成)
(4)播放漩渦形成的課件,在提升經驗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師:線條象流動的水,旁邊大大小小的圓象大大小小的漩渦,這種由線條中帶著圓的花紋我們就叫它漩渦紋。
(5)利用奧爾夫音樂游戲幼兒形象地感知漩渦形成和漩渦紋。師:制作這種陶瓶的人主要生活在黃河邊,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黃河水是怎么流動的。(播放黃河奔騰的視頻,為增加黃河一瀉千里、奔涌而出的巨大氣勢,教師配上了激情澎湃的畫外音)
師:看了這段錄象我們來玩一個變漩渦的游戲吧。我們先用身體來變漩渦。
生:我用腳變。(表演示范)
生:還可以用肚子轉。(示范轉了一圈)
(在黃河奔騰的視頻背景下,師生一同想象并進行肢體表現,教師語言引導幼兒隨旋律的高低做相應動作。幼兒的思維非常活躍,手指、手腕、屁股、肩膀等都被他們用來變漩渦。)
師:你們真聰明,想出很多用身體變漩渦的方法,現在我們一起來變個大漩渦。我們現在都成了小水珠,聚在一起就成了一股水流。現在這股水要向前流了!
(在《黃河》B段優美的旋律聲中,幼兒跟著教師手拉手蛇行走,感受漩渦的形成)
師:現在水流到哪里了?
生:流到小河里了。
生:流到山溝里了。
師:現在水要干什么了?
生:變成漩渦了。
師:慢慢的水流得不再這么急了,水面恢復平靜了。
(游戲結束后,教師邀請4位幼兒把剛才走的路線進行繪畫。)
師:誰能把我們剛才走的路線畫出來?
師:你覺得他們畫的象什么啊?
生:蝸牛。
生:貝殼。
(教師即興在幼兒的畫面上添畫)
師:我在上面加了一些線條,現在你覺得它象什么了?
生:海浪。
師:老師和你們一起合作畫出來的這種花紋叫漩渦紋。
(6)簡單欣賞其它類型的漩渦紋。
師:這些花紋就象流動的水形成了無數個漩渦。漩渦紋除了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兩種以外,其實還有很多模樣,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屏幕上出現了6只繪有6種漩渦紋的陶罐圖)
師:現在請你和好朋友一起說說你最喜歡哪只罐子上的漩渦紋?為什么?(生生互動交流自己的觀點)
生:我最喜歡第2只。因為我喜歡漩渦,它很圓。
生:我最喜歡第4只。它象熊。
師:你從哪里看出它象熊啊?
生:這是熊的眼睛。
生:我認為這是熊的鼻子。
師:你看古人多偉大,他們設計出來的漩渦紋除了象漩渦還能讓小朋友想到熊。
生:還象其它動物。
師:是啊,他們真的很能干!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上面的花紋和漩渦紋很象。
師:這個漩渦大嗎?
生:很大。
師:這說明水流動的怎么樣?
生:流的很急,所以就有了大漩渦。
(7)、了解水在祖先生活、勞動中的重要地位。
師: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在這些瓶瓶罐罐上畫上各種各樣的漩渦紋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生活就知道了。
師:猜猜看他們生活中哪些事情離不開水?
生:他們抓住動物殺掉,必須洗干凈了才能吃。
生:殺了魚要用水洗的。
生:早晨洗臉刷牙也要用水的。
……
師:現在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在這些瓶瓶罐罐上畫上各種各樣的漩渦紋呢?
生:他們用了很多水。
生:因為水在他們生活中很重要。
生:這樣很好看。
生:因為水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師:說得真好!從這些瓶瓶罐罐的漩渦紋可以看出,水對祖先很重要。現在,盡管生活很方便,但我們還是離不開水。因此,為了提醒大家節約用水,珍惜水,就把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
3、操作活動
師:這只用泥巴做出來的彩色陶瓶因為上面畫有漩渦花紋,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彩陶漩渦紋瓶。
師:老師這有一些瓶瓶罐罐,想請小朋友幫忙在上面設計一些獨特的漩渦紋。
(大屏幕上重新出現6只畫有6種漩渦紋的陶罐圖,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觀點與想法。)
(播放鋼琴曲《黃河》完整段,幼兒設計過程中教師作巡回指導。)
師:你最喜歡哪一只罐子上的漩渦花紋?為什么?
生:我最喜歡這個瓶子上的花紋。它象蝸牛殼。
生:這個線條象大海的波浪,所以我很喜歡它。
生:這個瓶子上的漩渦紋很大,說明水流得很急,我喜歡的。
師:但我怎么發現這水流到這斷了啊?
生:他沒把線條連起來。
師:是啊,我們說這水是從這邊流下來,一路流過來形成許多漩渦,但如果線條斷了的話水還能流下去嗎?
生:那是死水了。……
三、反思與研究
這節美術欣賞活動讓我深有感觸:打破傳統觀念和教育方式,用心接觸孩子,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僅給孩子的世界帶來鳥語花香,而且也給自己的教育生活注入春的氣息,生命的活力。
1、依托建構主義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幼兒園美術欣賞教育的質量,觀念的更新是關鍵。我們開展美術欣賞,不僅僅是引導兒童學會欣賞中國優秀的藝術精品,更要引導兒童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生,以審美欣賞帶動審美創造,造就一個審美需要滿足的內在生命。《幼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藝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藝術活動過程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注意不要把藝術教育變成機械的技能訓練。”美術欣賞活動就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學應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通常采用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彩陶漩渦紋瓶》欣賞活動正是在此理論的指導下來設計、組織、開展。
活動過程中,教學環節層層疊進,我積極引導幼兒在師幼互激、人機對話的情境中主動探究學習、主動建構知識。譬如,依托視頻讓幼兒了解漩渦,利用游戲理解漩渦的形成,借助課件觀察各種模樣的漩渦紋,采用繪畫創造性地表現漩渦紋樣……。我們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輔助者、資料者提供者。這在初步感知彩陶漩渦紋瓶上的漩渦紋圖案這一環節得到了積極體現。如教師引導幼兒對漩渦紋中線條、圓進行兩次想象,由發散到概括。對于第一次在鋼琴曲《黃河》背景下幼兒的各種猜測與聯想我給予充分肯定。在調動幼兒猜想的激情后,讓他們聆聽水流聲進行第二次想象,這時孩子的思緒一下子被拉進了泉水叮咚、水流湍急、波濤洶涌等豐富的情境中。“如果這些線條代表了流動的水,那旁邊的大大小小的圓又表示的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象就知道了。”漩渦視頻明確地告訴幼兒:“這種由線條中帶著圓的花紋我們叫它漩渦紋。”。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為準繩”,而是幫助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由此可見,仔細解讀《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依托建構主義理論,充分認識陶藝欣賞在幼兒美術教育中的價值,是我們更新教育觀念,進行美術教育改革的重點。
2、巧用多媒體技術,轉變學習方式。欣賞是一個感知與理解的過程,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幼兒主要是從感知作品到理解作品,從理解作品到引起回憶、聯想和想象,從而達到感受作品美以至表現美的質的飛躍。受欣賞對象條件的限制,在傳統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師講解,幼兒感知靜態的、呆板的藝術作品掛圖為主,即典型的“灌輸教學”,幼兒對乏味的欣賞活動興趣不高。如何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轉變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本次活動的開展有力地證明,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美術欣賞學習方式。經過教師的巧妙構思,聲音、圖形、影像被多元結合,幫助幼兒打開眼、耳、手、口、腦等多種感知通道,充分發揮聽覺、視覺、運動覺、語言等多種感官的作用,既促進了教師教育活動過程中“教”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兒“學”的積極性。
化難為易。設計本次活動教案時,我非常重視“漩渦”這一詞匯在活動過程中的地位,因為只有了解了“漩渦”才能理解陶瓶上變形、抽象的漩渦紋樣。可“漩渦”脫離了城市幼兒園孩子的生活經驗,怎樣讓他們在短短幾分鐘內了解漩渦的形成和主要特點,理解這一詞匯呢?“學生的知識學習是一個類別化的信息加工活動(或發現),自己主動形成知識的類目編碼系統的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于是,我采用聲形并茂的漩渦課件來解決這一困惑,課件中動態的畫面和生動的解說詞滿足了每一位幼兒的好奇心,問題的說明形象具體又簡單明了。雖然從未接觸過這一自然現象,但在“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階段,孩子們身體的動作表現、語言描述、畫面表達都顯示出他們對漩渦知識的建構完全是建立在興趣與內需上。
變抽象為直觀。“靈活地對美術作品做一定的技術處理,滿足欣賞活動的需要”是運用多媒體進行美術欣賞的一大特點,這是單純的圖片欣賞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在讓幼兒欣賞各種陶罐上的漩渦紋時,根據幼兒的視覺特點和思維特征,這種三維立體畫的視覺欣賞比純粹的漩渦紋樣即二維平面畫的欣賞困難。把抽象變直觀,從瓶上截取了漩渦紋畫面讓幼兒直接欣賞,這個細小的多媒體技術處理立刻使幼兒欣賞的指向性更明確。如在引導幼兒仔細欣賞漩渦紋尖底瓶時,對于“比比看你這只彩陶瓶上的花紋和你平時看到的瓶子的花紋有什么地方不一樣?”這一問題,幼兒看著截取后放大的漩渦紋畫面,完全從視覺上排除諸如顏色、背景、器皿形狀等因素的干擾來仔細觀察紋樣,這為認知目標“理解與欣賞作品中漩渦紋樣的藝術特點”的達成作了出色的鋪墊,更為“設計··應用”階段幼兒嘗試運用繪畫形式創造性地表現漩渦紋樣提供了創新經驗,這才會出現以下這些令人驚嘆的現代版“馬家窯彩陶罐”。如:
變靜為動。長期以來美術欣賞教育在單純采用灌輸法后帶來了很多遺憾,直接影響欣賞后質的層面“作品創造”的實現。靜止的畫面、靜止的交流,靜止的心靈,給整個課堂蒙上了一層灰布,長此以往,幼兒就會缺乏自我感受和自我加工信息、主動創造的能力,這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精神南轅北撤,最終導致幼兒的審美素質下降,成為失敗教育的典型。因而,在設計本活動時,我給自己提出的教師目標之一是:變靜為動,讓美術欣賞課堂煥發活力,成為鳥語花香的世界,讓幼兒在課堂上神采奕奕,活潑自信。巧妙地整合多媒體信息技術與陶藝欣賞學科,可以使教師、幼兒與藝術作品之間不再是一種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雙向交流的關系。本活動,我結合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營造氣氛與幼兒互動,使幼兒在動態的空間,即優美的旋律、生動的視頻、有趣的奧爾夫音樂游戲等環節中檢索、獲取、選擇、閱讀信息、對藝術作品作出自我的判斷評價。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不僅使幼兒更容易遷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作品的內涵、意義、創作者的風格和表現手法,而且有效實現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的“幼兒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這一育人目標。
一棵枝繁葉茂的樹總會有一些樹葉因為缺乏陽光直射而長得稀疏,而一節精彩的課也總會有一些令人遺憾的瑕疵。本活動中,可能因為我過多地注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景下欣賞教學模式的探究,所以作為一位美術教師在課堂中美術專業知識的體現上有所欠缺,對于漩渦紋樣美術層面的語言指導不夠豐富,如未從點、線、面角度來引導幼兒欣賞漩渦紋的美感;引導幼兒從紋樣的結構、類型層面來欣賞的量不夠等。這些都將在后期進行實施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