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194-01
目前,中學歷史教學出現了一些新的改革趨勢,即從過去的單純依靠教師死板的滿堂灌教學,逐步轉變為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也采用了一些掛圖、幻燈等教具進行直觀教學,從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認識。然而,由于每一章節的每個部分不可能都采取這種方式來展現當時的情境。因此,要想每節課都充分再現歷史情境,真正做到輕松、愉快地教學,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如何徹底地改變這種修修補補的教學模式,充分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課的樂趣,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從中培養他們理性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筆者談談一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如在講第18課《兩漢經營西域和對外關系》一課時,我告訴學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在講到張騫帶著100多人剛走出漢朝邊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時,學生為張騫的安危擔憂;當聽到匈奴人想讓張騫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幾年,而張騫始終保持漢節,忠于祖國時,學生被張騫臨危不懼,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繼而聽到張騫終于找到悔會逃出時,學生又為之歡欣鼓舞;當再次得知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從大月氏返回漢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時,學生又一次為張騫的命運擔憂;當知道張騫好不容易在經受13年的磨難之后,終于和另一個人回到了長安時,學生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對這個故事具體情節的生動描述,不但使學生產生了極大興趣,尤如身臨其境,為張騫的命運時憂時喜,同時又加深了對張騫這個歷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張騫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感動。這樣以情感人的教學,使學生對張騫在歷史上作出的重大貢獻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課文中提出的“張騫對我國歷史上作出 了什么貢獻”的思考題。
二、拓寬重要史實、史料,重視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拓寬,就是要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的知識范圍作出適當的延伸和補充。對現行中學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這是由當前高考改革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也是由于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決定的。因此,教學時必須針對具體情況予以補充和更新。
史實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現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認識而補充一些 必要的史實。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將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開辟和圈地運動的有關史實給學生適當介紹和補充。再如,講秦統一六國時就有必要將秦的“遠交近攻”策略給學生適當介紹,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史料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認識。如講西漢初期休養 生息政策的結果時可引用《漢書。食貨志》的有關文字來說明西漢初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情況。“至武帝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史料的補充要重視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理解和認識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分析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或影響入手。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理解和認識的深度。
中學歷史教材在敘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影響,或對其進行評述時,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有時往往不夠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教學時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必須予以挖掘深化和補充,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準確的認識。如《中國古代史》教材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只敘述了它“促進了秦國封建經濟的發展,使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使學生認識不到商鞅變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差。商鞅變法限制工商業者的活動,不但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也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并且,商鞅變法棄絕文化,倡導君主獨裁,對當時和后世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如通過比較19世紀60年代封建國家掀起的向資本主義學習的三大改革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而對其結果不同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日本明治維新是在經過武裝倒幕基本肅清封建幕府勢力的基礎上實行的比較全面和廣泛地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改革,結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辱的弱國走上強國之道;俄國1861年改革雖然宣布廢除封建農奴制,但改革很不徹底,保存下來的農奴制的殘余勢力嚴重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俄國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洋務運動則是在沒有對封建制度作任何觸動的情況下僅僅單純地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軍事技術,因此沒有能使中國走上富強,中國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國家。出現以上三種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們對新舊兩種制度所持的不同態度所決定的。
四、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搞好課堂討論的核心問題
討論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和誘導,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要特別鼓勵學生對書中或前人的一些傳 統觀念提出大膽質疑,對前人尚未揭示的規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處,得出的某些結論不盡成熟,甚至走入“誤區”,教師也要滿腔熱情地肯定其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誤區”,變不足為 圓滿,變錯誤為正確,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如在討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時,有學生將我國目前的經濟困難與美國當年的經濟危機等同起來,認為要照搬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此,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資本主義的發展史,著力揭露美國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認清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接著,筆者在實事求是地介紹我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難之后,啟發學生暢談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目前的經濟困難只不過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過程中的陣痛,是局部的、暫時的,與美國當時的經濟危機呈現的“大蕭條”、“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