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劍斌 蘇茜
【摘 要】以校內現代制造技術中心的內涵建設為例,闡述將“6S”管理模式引入實訓基地的意義,并從管理制度文化建設、生產環境文化建設、專業技術文化建設等方面探討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中“6S”管理模式的具體實施。
【關鍵詞】“6S”管理模式 高職院校 實訓基地 內涵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175-02
實訓教學對職業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實訓基地是職業教育實訓教學的一個重要載體。在經歷了十來年的基礎建設之后,高職教育實訓基地無論是規模還是設備數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經歷了數量上的蓬勃發展后,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再以興建場館、增加設備數量為主要特征,如何規范實訓基地的運營,營造實訓基地生產、服務、管理的企業化實訓環境,把企業車間的生產管理、工程案例、責任理念和職業經驗引入學校教學,在基地運營中培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養成質量及服務意識等內涵建設才是關鍵。
一、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中引入“6S”管理模式的意義
“6S”現場管理是國際上先進的現場管理工具和現場管理方法之一,是品質文化、人的現場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礎,是投資少、原理簡單的管理模式。它由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5S”現場管理發展而來?!?S”是指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以豐田公司為代表的日本企業推行“5S”現場管理取得了成功,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以海爾為代表的一些企業又增加了一個項目——安全(SECURITY),就變成了“6S”現場管理。通過“6S”管理模式,可以規范現場作業,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空間的占用,減少浪費,提高商品效率和工作效率,從而可以促使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競爭力提升。
通過引入“6S”管理模式,可以促使實訓基地的物品擺放有序,標識清楚明朗,學生再也不用費時費力去尋找工量具,從而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通過經常性的清掃、檢查,不斷凈化工作環境,可以避免污物損壞機器,維持設備正常運行,大大降低設備的報修率,有效控制生產、實訓運行成本,使得產品質量有保障,從而能夠改善學校實訓基地的形象。而且通過引入和實施“6S”現場管理,學生不但可以更好地學到專業技術,還能學會“6S”管理方法,形成嚴格遵守現場管理制度的良好習慣,提高職業素養,為今后找工作增加籌碼。
二、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中“6S”管理模式的實施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文化建設、生產環境文化建設、專業技術文化建設等方面內容。本文主要以現代制造技術中心為例,闡述在這些方面的建設中如何實施“6S”管理模式。
(一)管理制度文化建設
管理體系對一個企業影響深遠,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所以實訓基地也應按照ISO標準、“6S”管理制度進行質量管理、現場管理體系建設,并形成制度文件。制度文化有利于明確基地職能,培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養成質量及服務意識。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對現代制造技術中心現有的規章制度、運行機構和機制進行了認真梳理,修訂了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的實施細則、技術規程,制定和完善了實訓基地和實訓教學過程的“6S”管理方案、實訓基地“6S”管理的實施細則、學生行為“6S”標準、實習崗位職責、質量標準、設施設備維護保養制度等文件,使安全生產教育制度化。
(二)生產環境文化建設
1.功能區域劃分。現代制造技術中心擁有數控車床、數控銑床、加工中心、數控系統原理機、快速成型機、線切割機、電火花機、注塑機、搭載式光學照相系統單臂三維測量機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現代制造及培訓設備近60臺,用于CAD/CAM的計算機120多臺,設備種類較齊全。從實用性及模擬生產環境的角度出發,設備的陳列、環境的布置盡量模仿企業的布局,分有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電加工實訓及CAD/CAM實訓等十大功能區。其中數控加工區,從下料到加工、檢測、裝配、調試,工藝流程十分清晰,因此設備按工藝流程布局;數控維修實訓區,則按檢測、維修、裝調等技術模塊布局。特色鮮明的布局可以引導學生明確學習階梯,易于了解掌握工作流程,吸引學生追求高技能。
2.實訓場所現場管理。對實訓場所的現場管理主要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第一,對實訓車間進行整理,按要求區分有用與無用物品,清除閑置物品,從而減少場地、物品的浪費。第二,對整理出來的有用物品進行分類,按方便取用的原則進行擺放,為工作場所的所有物品提供特定位置,在相應位置做出標識,做到“一物一位,物歸其位”,規范基地管理,減少尋找物件的時間及因錯誤使用部件、工具造成的產品質量問題。第三,通過每天清掃及時發現問題,如設備和儀器、儀表等物是否積塵過多,是否有油、液泄漏現象等問題,以便查明原因及時對問題加以修正,降低故障發生率,同時也是對設備和儀器、儀表等物進行維護保養的過程。第四,通過設定標準保持清潔并定期分層檢查、監督,維持整理、整頓、清掃所創造的優良工作環境。第五,通過嚴格執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標準,使學生養成自覺遵守實訓場所規章制度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及素養。第六,通過以上步驟,即“5S”管理,使實訓基地管理標準化、規范化,從而實現第六個“S”——Security,即安全生產。通過“6S”現場管理,也就是通過安全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最終實現生產(實訓)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3.可視化管理。可視化管理又稱作目視管理,主要是對實訓場所內的工具、物品等,通過定位、劃線、掛牌等方法實現管理的可視化,起提醒、警示作用。通過建立技術產品陳列展柜,并標注有關的結構、技術原理、加工方法、技術發明人等說明,將技術流程、技術思想、技術人物典型事跡等圖文并茂、直觀地展示出來,便于理解產品結構設計、制造流程;將實訓的關鍵項目、工藝、生產過程用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對每天的工作任務及實訓流程、方法、注意事項等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成為學生求知的參考。此外,還通過用表格或圖片的形式表達基地內各種設備的技術參數、功能特點等,使學生在學習操作設備之余,對設備結構、類型、功能、特點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提高學習效率,不需要額外花時間就能有效拓寬知識面,激發學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三)專業技術文化建設
專業技術文化建設是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之根本,所有的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高技能、良好的職業素養。我們在實訓內容的安排上強調結合工程實際,選用典型工作案例為教學內容的藍本,注重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實訓作品與生產產品相結合,傳統工藝與新技術、新工藝相結合,以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真正應用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減小學校所教與企業所用的差距。在實訓教學形式上,采用一體化項目教學,在“所需”與“夠用”之間找到平衡點。參照企業生產管理模式,師生按企業車間崗位扮演不同角色,如擔任一線操作工、工藝員、質檢員、工段長、技術主管、車間主任等,實行上下班考勤制度。強調動手能力訓練與職業習慣、工作作風培養相結合,實訓教學與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考證相結合,入廠教育與生產(實訓)全過程管理相結合。此外,實訓考核評價體系成為學習企業考核管理模式,考查的不僅是專業技能,還有職業意識與職業道德等。
三、結語
實訓基地的內涵建設不是對實訓基地的硬件進行更新換代或簡單的重新擺放,而是通過把企業車間的“6S”現場管理和責任理念導入實訓教學,使企業文化和實訓基地文化相互交融,幫助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充分了解企業文化,并從設備陳列、環境布置、產品特征、工藝流程、制度標準等多方面營造實訓基地生產、服務、管理的企業化實訓環境,提升實訓基地整體管理水平。同時,通過產學合作,加大校企共建力度,把企業的工程案例、生產管理模式和績效考核體系與實訓教學相結合,實現基地設備、運行成本、工作效率、師資的最佳配置,并在建設過程中不斷進行調整,提升實訓基地的“軟實力”和特色,實現基地建設“質”的飛躍,提高職業教育的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周尚利.“6S”管理在實訓室管理中的應用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5)
[2]王召鵬,徐通泉.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內涵建設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