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莉
摘 要:新課改重視合作學習的探討,并重視合作分享學習。小數學教學,更重視合作分享學習,要讓小學生的合作分享學習實現從“形”真正到“神”的轉變,必須培養小學生會尊重、會傾聽、會表達、會說理、會質疑等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學習;合作學習;分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51-01
現在的課程改革特別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探討和研究,但我們有些教師和專家過分指責教師的課堂中“合作學習”形式太多,說是形式大于內容,有的說成是合作學習只有“形式”而缺少“神韻”,或是“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干脆是這種合作“純屬形式主義”,筆者不完全同意這種觀點。
觀察事物的發展,我們首先觀察到的是事物外部現象的改變,即事物外在形式上改變,而當形式的改變到一定的程度后,才會引起事物本質的改變。例如,一個新生兒剛剛降生時,我們能夠感知到的,首先是他(她)的外形,是像爸爸還是像媽媽?體重是多少?哭聲是不是宏亮等外在的形象和一些生物的體征,我們很難,也不可能看出他(她)的真正意義上“人”的內容,他(她)要真正地成為個“人”,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中國的新課程改革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合作學習”是課改“新生兒”,也是課改的“寵兒”,它的成長規律同樣要遵守事物發展的正常規律,即合作分享學習也要經歷從外在的“形”到內在“神”的發展歷程,只是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讓學生的“合作分享學習”從重視“形”,盡快過渡到重視“神”上來。筆者想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讓小學生學會傾聽——這是合作分享學習的基礎
要讓小學生真正懂得合作分享學習的重要性是很難的一件事,孩子嗎,他們特別喜歡表現自己,也就是說孩子絕大多數喜歡講,而且是自己只顧自己的講,不去顧及別人的感受,這也許可能就是人類的本性,“好為人師”嗎!當然孩子還表現在,不喜歡聽別人的講,試想一下,老師講的他們都常常不樂意聽,他們能樂意聽自己同學的無趣的說講嗎?沒有尊重,沒有傾聽,“合作分享學習”只能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肯定沒有“神”。為了讓小學生學會尊重和傾聽,即尊重同學的想法和意見,我們作為教師要重視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1、制定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立出來的。特別是小組進行數學活動時的規矩。如“在小組討論時,也要遵守先舉手后講話;或者是組長(定期和不定期更換)同意后,才能發言;或者是由組長指定順序發言;代表小組匯報的,要由小組成員集體推薦,或者由組長指定,或者由老師指定,等”“小組匯報時,一人發言后,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小組匯報完了,本小組沒有再補充的了,再由其它小組成員補充,或質疑;”……
2、適當培訓。(1)小組內討論或交流,發言的同學可以這樣:“我是這樣想的……,大家對我的想法有意見嗎?還有別的想法?請談一談!”“我贊同你的想法,但還有一點補充,……”,或“我不贊同你的意見,我的想法是……”,或“我贊同你的想法,我還有另一種想法!”……;(2)小組匯報完了,組長可以說“我們小組匯報完了,還有哪個小組有補充的,或有不同想法的,講出來和我們大家分享!……”,“我們組的想法和你們相似,但我們組還要補充幾點和大家分享,……”或“我們有和你們不同的想法,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等等。
二、讓小學生學會表達——這是合作分享學習的技巧
在數學學習中,小學生要真正將自己的想法或成果表達出來,并且能讓同學們理解和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教師可以經常傳授給小學生表達的一些技巧。如,讓學生結合實物,結合操作的過程,或結合圖片,或結合線段圖,或結合實驗,還可以結合自己手勢或體態語幫助自己講解、表述,或表述自己的成果,還可以請自己小組內同學幫忙,一起匯報解釋,……
例如,我讓學生分享“9+5=?”想法時。如果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強,就讓學生口頭講自己的算法;如果學生講不出來,他是用小棒湊十的,我就建議他上在臺前,借助實物投影邊擺小棒講自已的想法:從5根拿1根小棒放到9根小棒里,合起來是10根小棒,把他們捆成一捆,(指一捆)10根,加上(指著4根)4根,是14根;如果有的學生用“分與合”的方法的,我就建議他可以借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式子,結合式子講自己的想法;如果學生是通過數手指的,我就建議他站起來,邊數手指邊講解自己的想法;如果學生是數小棒得到的:學生可以結合數小棒進行展示,(從9根的左邊開始)一、二、三、……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有的也是數小棒,但比前一個要簡單:(他用手圈畫了一下9根小棒)說:“九”,接著數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三、讓小學生學會質疑——這是合作分享學習的深入
小學生能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想法,學會如何和老師、同學交流,學會正確地、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展示自己的成果,這些都表現出學生合作分享學習,已經從形轉到了神。當然,只有當學生學會了質疑,這才表明學生合作分享學習進入深水區。學生能針對別人的想法進行質疑,不僅說明學生在認真傾聽,而且在認真思考,并與自己認知進行對比、融合,從而產生判斷、疑問,能提出問題,還是一種創新的思維表現。
例如,“用4個同樣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有多少種不同的拼法?”
在匯報展示時,第二小組展示出如上圖的四種拼法。
第五小組學生舉手質疑:“1和2應該是一種拼法吧?因為從它們的一個頂點出發的三條棱都是4、1、1!”
第二組一個同學反問:“如果是建房子,建這樣兩種房子的方法是一樣嗎?很顯然不一樣,所以1和2是兩種不同拼法。”
第一組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我認為1和2同一種拼法,因為拼成1后,只要用兩手夾著(用兩手比劃)豎起來就成2了,不需要重新拼。”
第四組一個同學激動地站起來說:“我同意第二組觀點,1和2兩個長方體的底面積不同,高也不同,所以,1和2是兩種不同的拼法。”……
我們相信,當小學生學會了尊重,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表達,學會了講理,學會了補分,學會了質疑的時候,他們的合作分享學習,就真正從“形”轉到“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