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
摘 要:矯正不良習慣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當今,部分小學生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中不良行為的表現較為突出,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深入了解學生,探明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內在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兒童心理活動規律和個性、年齡特點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矯正。
關鍵詞: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矯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259-01
如何有效矯正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呢?筆者下面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尊重中傳遞愛意
對學生而言,自尊是無價的。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由于經常會受到成人、教師的斥責、懲罰和其他同學的恥笑或歧視,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老師和同學存有戒心和敵意,但他們又很需要教師的諒解和同學的尊重信任。因此,教師要注意情感的培養,親近他們,真誠的關心他們,用感人的身邊事、身邊人教育他們,更要發揮班集體的力量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只有當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心和善意,體驗到集體的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人的信任感,樂于接近教師并且接受教師和同學的幫助,緊閉的心扉才會打開。
二、誘導中點 燃激情
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往往聽慣了訓斥,學會了檢討或其他應付的辦法,所以教師的一般勸說、批評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師能抓住某些學生感興趣的事件激起他們的情緒波動,而后給予啟發誘導,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這種經歷往往會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不良行為習慣轉化的拐點。例如,有這樣一位同學,因愛拿別人東西經常受到同學們的猜疑和嘲笑,這一次有個同學的《新華字典》一下子找不到了,大家又懷疑到他身上,他非常不安,因為確實不是他拿的。當我看到這種情形時,沒有立即下斷語,而是告訴丟字典的同學放學回家后再好好找找。第二天早上,我剛踏進教室門口,那位丟字典的同學低著頭,輕聲對我說:“老師,我的字典在家里找到了?!蔽衣牶蠼K于松了口氣。為了讓這位“丟字典”的同學吸取教訓,也為了幫助受到同學懷疑的那位同學樹立信心,我建議“丟字典”的同學鼓起勇氣向全班同學說明事情的緣由,而后再向被冤枉的同學真誠的說聲“對不起”,當這一幕在教室里上演時,教室里迸發出一片掌聲,被懷疑的同學眼角濕潤了。從次這位同學拿別人的東西總要事先打個招呼征得對方同意后方可,徹底改掉了愛拿別人東西的習慣。
三、寬容中喚醒自律
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時,對犯錯誤的學生一個寬容的提醒眼神、一個寬容的敏感動作,一句寬容的暗示話語遠比采用訓斥責備的方法管用得多。有這樣一位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次測試數學成績超不過40分,但這次卻意外地考了65分,有學生公開向我諫言:“成績是抄同桌的。”此言一出,立即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附和,說實話,我也有點不太相信。當我的目光移到他身上時,看到他漲紅著臉欲解釋又恐不被人信任的無奈神情時,我沒有以懷疑的態度質詢他,卻對全班學生說:我們的監考是嚴肅的,考風也是端正的,他遵守了考試紀律,我相信成績是真實的,不信的話,下一場考試讓他單獨座,證明給大家看!我很自然的一段話使他很感激。
接下去一段時間的學習里,他課上眼神專注了,發言也漸漸地多了,人也精神了很多。轉眼到了另一場考試,我給他單獨安排了座位,可他依然考合格了。我大聲向全班學生宣布這一個消息后,全班同學震驚了。我再次看到他眼中閃爍者感激,我沒有就此結束,而是找他交談:你的進步很大,證明你是有學習潛力的,可為什么大家一開始不相信你呢?他誠懇地說:“我過去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的也不扎實,同學們自然不相信我,可自從老師給了我這次機會,為證明給大家看,我時時暗下決心管自己,自我感覺學習有進步,現在對數學也漸漸有了興趣,感謝老師對我的信任?!?/p>
可見,寬容是師生緊張關系的“潤滑劑”, 能震撼和洗滌學生的心靈,對喚醒學生的自律意識會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
四、懲罰中激發責任
教育不能遠離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懲罰區別于體罰,它是在關愛的前提下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矯正的強制措施,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健康成長。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懲罰就別具一格:罰犯錯的學生寫作、畫畫、罰做好事。我們在懲罰學生時不妨學學蘇霍姆林斯基,并動用點心智,當學生有不良行為表現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動機可一反常態保持緘默,甚至忽視學生,給其心理壓力;也可以暫時禁止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一個星期內不準那些喜歡打乒乓球的學生打乒乓球;還可以采取“自食其果”的方法讓學生消除自己不良行為帶來的消極影響,如在墻壁上亂寫亂畫自己搽干凈;損壞公物按價賠償。這樣做能使學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懂得不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是會害自己的,甚至還要付出代價。學生一旦有了對自己懲罰的經歷,他們才能對教訓記得住,想得深,才能對不良習慣有警覺,改得快。
五、賞識中有的放矢
賞識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身上的可愛之處,發現孩子的“興奮點”,認準矯正不良行為習慣的“最近發展區”,就能找到矯正的突破口。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教師能捕捉學生身上轉瞬即逝的“閃光點”及時予以表揚就能迅速拉近師生距離,如果再能從正面出發積極擴大戰果,創設情境,讓犯錯誤的孩子有所作為,伴隨而生一場積極的心理體驗,去淡化和排除其消極體驗,學生就能放下包袱,行為回歸到規范的軌道。當然,初步的矯正與良好習慣的形成尚有一段路要走,小學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不良習慣往往會反復發作,這就需要教師有股恒心,有股韌勁,巧妙利用家校的合力,針對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在不良習慣的反復發作中著力矯正。如在班上建立《學生進步記錄》;學校和家庭間實現教師和家長“短信通”;教師向家長寫<<表揚信>>等方法都能有效遏制學生不良行為的發作,促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