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全
【摘要】小學品德課課程涉及內容廣,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本文就教師如何做好品德課的教學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 品德課 教學思考
小學品德課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歷史、地理、法律等知識,教學目的則在于通過綜合性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公民素養,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社會,并通過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愛的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那么,如何做好品德課的教學工作,本人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對于孩子來說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的良性干預能夠幫助孩子朝著更正確的方向 展。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情況。而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情境還能夠推動學生的良性發展,是當前教育的迫切需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巨大推動力。教學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指導,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能夠使師生情感融為一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小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教育群體,因為他們與社會的接觸不多,無法對很多社會現象進行評判。因此,我們必須利用品德課的教學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顯然,傳統教學模式中平鋪直敘的教學形式并不適合小學生這一學生群體,我們應該采取更為直觀的教學方式,多創設教學情境,讓小學生走進教學活動之中,切身感悟社會現象,同時,讓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為牢固。
在小學品德課的教學中,最科學有效的方法就是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情境,因為小學生對于實習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會有親切感。在品德課這樣貼近生活的科目教學中,更應該在教學方式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從種植到收獲》這一節課,我們可以聯系實際生活,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說說他們所知道的節氣,以及每個節氣的特點和所適合播種的農作物,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另外,也可以利用猜想和驗證來創設問題情境。牛頓就曾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猜想是推動學生思維的巨大動力,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點來創設教學情境。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
有科學研究表明,問題能夠開啟品德課學習意識的培養,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追求問題解決方式的過程中激發自己的創造潛能。品德意識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習慣,關系到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因此,我們應當在品德課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意識的引導下更好地完成品德課的學習。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引入多媒體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品德課學習意識。傳統的教學由于教學方式的限制,不能給予學生豐富的感官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不高,這使得學生不能完全充分的融入課堂教學,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而多媒體擁有豐富的形象,能夠結合動靜,兼備聲色,并且還具有交互性,如果能融入教學并合理運用,必將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教學,將知識活學活用。
其次,我們還應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學生只有學以致用,才能真正認識品德課學習的應用價值。教師應當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社會道德問題,能夠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解決真正存在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怎樣看電視》時,因為這一課題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是比較有興趣學習的,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等方式,教會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和看電視的關系以及學會與父母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學生學會與他人溝通,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懂得謙讓的優良品德。
再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元化評價來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每一個人都有著被肯定的殷切需求,小學生同樣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地給予學生評價,并適當地給予學生表揚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沃土。表揚在小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能夠讓學生在快樂的求知過程中健康地成長。教師應當經常將激勵性的評語掛在嘴邊,經常對學生說“你真聰明”、“老師很喜歡你”、“你做得很好”等激勵性話語,這些能夠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心理影響。
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品德的形成需要借助于學生自身與外界的交互,而中交互需要在各種活動中實現,學生只有居于活動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在活動中 動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交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動腦、動口、動手,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品德,更好地認識社會。
首先,教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參與。教師講課,學生傾聽的方式只能讓學生短時間內記住知識,只有加入一些直觀展示,才能讓學生長久地記得知識,而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則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識。教師重視學生的參與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讓教學效果更好。
其次,教師還必須重視學生的體驗。小學品德課原本就是取材于生活,貼近生活的科目,教學目的也在于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養,培養學生愛的情感,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體驗,加強體驗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品德形成的快樂。只有體驗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豐富社會生活經驗,更好地進行自我教學,最終形成良好的品德。
再次,教師還必須重視學生思維的發展。品德課的教學是面向學生整個生活世界的教學,具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大和年級的增高,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會不斷的提高,教師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創設出符合學生思維特點、思維能力的教學情境和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才能讓課堂活起來,才能讓學生在對課堂的充分參與中增強品德課課的實效性。
結語:總之,小學階段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關鍵,而品德課教學對學生品德的形成也十分重要,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思想,改變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來提高品德課課的教學效果,最終培養出愛父母,愛老師、愛朋友、愛家鄉、愛祖國,同時具備社會生活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青少年。
【參考文獻】
[1]覃俊,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點滴思考[J].學苑教育,2012(03)
[2]崔錫孝,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下),2011(12)
[3]崔錫孝,初探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新途徑[J].新課程學習(下),2011(12)
[4]王婭,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活動新思考[J].新課程學習(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