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月真
【摘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追求高效課堂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也是所有老師在教學實踐中追求的目標之一。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的政治教學生活化要求已為老師所接受與執行。但效果不是很盡人意。
【關鍵詞】生活化 有效性 教學資源 信息技術
一般而言,或者說從理論上講政治教學生活化有助于讓學生親近自然、走進社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聽課質量,進而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果--------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而在現實教學實踐中,有的政治課堂容量大、教學資源豐富、案例多,也非常貼近生活,一方面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但往往也伴隨著另一方面即學生對教材的理論依然理解不透,無法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要實現我們理論上的目標即政治教學生活化要真正有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涉及各個方面,必須進行認真、細致、全面的分析與探討。以下是我結合幾年來的政治教學實踐關于上述問題的思考,與大家共勉。
一、備課。
備課過程中要處理好教材資源與教材外課程資源的關系,突出教學資源的選擇性、開放性、有效性、吸引性。資源、素材的選擇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應根據具體知識深度與特點來選擇相應的資源與生活案例。具體而言,政治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在熟悉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有目的、有意識的從豐富多彩的教材資源與課外資源中挑選與教學內容相匹配,能更好說明問題的案例與時政新聞。
現象一:有的老師備課時只是把教學案例局限于教材中的資源,這無疑會減少資源的開放性與吸引性。自然與社會都是千變萬化的,如果我們每天選擇的都是書本上的案例,沒有鮮活的、即時的生活案例,學生的感知與興趣是提不高的,這肯定影響課堂教學的效度。因此,作為一個政治老師在教學資源的利用上必須盡量開發教材外課程資源,特別是最新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以增強教學資源的鮮活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進而實現教學生活化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統一。比如我們在講解“價格變動的影響”時,最好引用最新的某商品物價的變動或最近一時期物價變動趨勢去說明,盡量不要用教材相對“過期的案例”。當然,新教材編寫中有豐富的案例,也很能說明問題,當教師未能找到或生活中沒有更合適的案例時,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好、挖掘好教材中的資源。
現象二:有些老師為增強課堂容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往往讓諸多最新的時事走進課堂,學生感受到了社會生活變化,卻無法實現課堂的三維目標,甚至連最基本理論都沒有講解完。這說明政治教師在選擇資源時不宜過多,絕對不是越多越好-----要把握好一個“度”,根據具體內容進行篩選,有時還可以通過一個案例貫穿整個課堂。例如我們在講授“民主決策的各種方式時,為了更好的區分不同的決策方式之特點,適宜把各種不同的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到滲透同一個熱點或主題中去。
二、運用好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育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到感官跟前”。這一論述說明學生接受知識要遵循從具體、感性再到抽象、理性的過程。而政治理論具有相對枯燥、抽象的特點,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遙遠的拉近,把陌生的變熟悉,把抽象的變形象,把靜態的存在化為動態的展示。我們高中政治教學應經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以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單一、呆板。新課程也提出政治教學要生活化,讓學生走進社會、了解自然。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恰好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因為現代媒體傳遞的信息有圖像、聲音、色彩,圖文聲并茂,視聽結合,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生動性強,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有助于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消除、緩解疲勞,使學生的感覺、感知、表象、記憶、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三、鼓勵質疑問難。
這種體驗無疑存在于政治課堂鮮活的生活案例中,同時也存在于深刻的思考與自我解決問題中。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掌握了充實與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有助于增強生活知識,了解這個開放的世界、發展的社會、人類的進步與憂患等,也為學生掌握政治學科理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边@啟示我們要讓這種基礎過渡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就需要教師有激發學生提問的能力、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致、喚起學生的深刻思考,否則,這些鮮活的材料也會異化為“冰冷”的圖片與文字。作為教師要在展示生活素材后,營造民主的氛圍,鼓勵他們大膽發言、積極思維,尤其要倡導對教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培養學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求索精神與質疑精神,切忌老師“一言堂”或者自問自答。比如講授價格上漲會影響貨幣購買力,進而影響消費水平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物價上漲的積極影響。這樣就可能最大限度的把生活化資源轉化為學生。
四、課堂教學要凸顯情緒的激情力、語言的感染力、思維的邏輯力。
課堂根植于生活,更要超越于生活的教學狀態,建構真實課堂。生活是活的,所謂活是說社會與生活是千變萬化的,動態發展的,而政治學科理論是深刻、抽象的,如果學生未能用書本的理論知識去理解、剖析生活,就生活而生活,就理論而理論,無法實現生活與理論的統一,那么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是無法實現的。理論本身是死的,且相對是枯燥的,因此,要實現二者的統一,就需要教師情緒的激情力、語言的感染力、思維的邏輯力來架起橋梁。”激情源于愛心、激情來自自信、激情還來自志趣、激情來自真理、激情來自真實,作為政治教師,應該擁有這份激情;教學語言,不僅是教學信息的載體,也是傳導情感的媒介。課堂用語是否清晰、簡練、生動,是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直接關系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更應當體現在善于啟迪學生的心智,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完美表達;思維是巧妙的,深刻的,要讓學生帶著思維去分析問題與決問題,老師自身要提高情緒的激情力、語言的感染力、思維的邏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