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海珍 劉小丹
【摘 要】動機減退現象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比較普遍,也是動機研究領域中較新的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列舉了國內外研究者有關動機減退研究的代表性文獻,試圖讓更多的研究者了解和關注動機減退的研究現狀和成果,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動機減退 第二語言習得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18-03
國內外的學者在動機領域做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但這些研究多數局限于動機積極的一面,而對動機消極一面(動機減退)的研究頗少。直到近30年,越來越多的學者才開始關注學習動機減退的現象。在中國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這種動機減退現象更加嚴重。本文主要對學習動機減退的基本特征和國內外發展狀況進行綜述,給予以后的研究者一定的啟示,力圖更加全面地研究動機減退的現象。
一 學習動機減退的基本特征
1.學習動機減退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出現的動機減退在國內的研究中呈現多種不同的翻譯形式,如負動機、去動機、動機削弱、動機減退、動機缺失、動機衰竭、動機衰退等,這表明動機減退研究在我國開始受到關注。事實上,學習動機減退的概念并不明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第一,Demotivation。Dornyei(2001)定義Demotivation為“使人們對某一行為減少或失去動力的具體的外部力量”。此定義僅看到了外部力量,而沒有考慮與學習者自身相關的因素,所以并未得到廣大研究者的認同。日本學者Arai(2004),Falout和Maruyama(2004),Kojima(2004),Sakai和Kikuchi(2009)認為動機減退既包括外部力量,也包括內部力量,如學習者自身缺乏自信或對目的語持否定態度。由此可知,對于學習動機減退的定義并沒有統一的概念。
第二,Amotivation。Amotivation出現得比Demotivation要早,用來描述學習者學習動機消極的一面。Deci和Ryan首先提出Amotivation,他們認為動機減退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某種因素引起的,如失敗的學習經歷或者無助的狀態。
基于對動機減退概念的界定,不難發現Demotivation和Amotivation存在一定的區別。在Amotivation的含義里,學習者最初具備學習動機,但因艱難的學習任務而感到無助或力不從心,導致動機減退;在Demotivation的含義里,學習動機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影響而減弱。
2.動機與動機減退的關系
作為二語習得中的重要部分,動機和動機減退的關系密切。動機作為積極的一面,指動機從弱到強的過程;相反,動機減退作為動機的對立面,由于受到外部或內部因素的影響,動機減退是從強到弱的過程。字面上看兩者似乎是對立的,但從以前學者的相關研究中可以發現動機減退并未從動機研究的理論框架中獨立出來,兩者擁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動機減退的研究是動機研究的一部分。
二 國內外動機減退的相關研究
Champers (1993)首先將動機減退研究引入外語教學領域,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191名學生和4名老師進行學習動機減退因素的調查,發現學生和老師對動機減退的歸因存在差異。從學生角度看,教師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如教學態度、風格等),而從教師的角度看,認為影響因素來自學生的態度、心理、歷史、社會等,但并未提及自身。
Oxford(1998)調查了美國的250名中學生和大學生,發現四類減退因素,包括師生關系、教師對待教學內容的態度、師生間的沖突和課堂活動形式,其中教師因素是主要因素。
Dornyei(1998)的研究歸納出九類因子:教師因素、教學設備不完備、衰退的自信心、對所學二語的負面態
度、二語作為必修課、正在學習的另外一門外語的干擾、對所學二語國家的消極態度、對待周圍同學的態度、上課所用的教材。他的研究結果為后來的學習動機減退研究奠定了基礎,多數研究者以Dornyei的分類作為標準。
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減退因素的探索方面,不同研究者對減退因素的歸因存在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導致動機減退的因素主要可總結為教師、學習者、學習環境和課程四個方面。
1.教師范疇
在我國,對學習動機減退的研究開始得較晚,主要是跟隨國外研究的腳步,結合本國的國情進行相關研究。李艷輝(2004)對120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與教師相關的因素占動機減退影響因素的50%以上,這也印證了Oxford(1998)的研究結果。張哲以問卷的形式對316名大學生的動機減退原因進行調查,發現四類影響因素:教師、學生、環境和教材,其中教師和學習者因素能嚴重減弱學生的學習動機。多數研究表明教師因素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最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次范疇方面:(1)教師的基本技能和教學風格,包括他們的知識儲備、發音等(周慈波、王文斌,2012);(2)教學能力,如教學方法的選用(張立國,2010;饒素芳,2011),教學進度的安排(梁亮,2008),另外,王君和周樂樂(2012)的研究發現,教學能力在教師因素的范疇下影響最為突出;(3)師生關系(劉靜,2011);(4)教師的責任感。
2.學習者范疇
多數研究者發現學生對教師因素的歸因居于首位,但也有一部分學者持有不同的觀點。Rundai(1996)訪談了15名動機減退的學生,發現影響二語學習的主要因素為學習者因素和學習環境因素。Falout和Maruyama(2004)的研究表明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學生對動機減退的歸因存在差異,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學習者的特性能夠影響其學習動機。Kojima(2004)對219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學習者層面的因素是影響動機減退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語言層面和學習環境層面。
在國內有關動機減退的解釋性研究中,可將學習者因素概括為以下幾個次范疇:學習興趣;有效的學習策略(李琳,2013);學習者的自尊和自信(于瑩,2012);對待英語學習和西方文化的態度(廖雪蓮,2014);個人需求和語言焦慮(胡衛星、蔡金亭,2010);過去失敗的學習經歷(劉建華,2011);學習目標不明確等,這些都會對學習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3.學習環境范疇
另一個重要的歸因是學習環境因素,它能間接地影響學習動機,例如教學設備的簡陋、嘈雜的環境、父母的期望等,都能削弱學習者的動機。Ludwig(1983)的研究將同學的影響、教科書的內容以及第二語言學習的強制性作為動機減退的來源;Ushioda(1998)訪談了20名學生,發現他們將語言學習上的成功歸因于自身或者內部因素,而將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的影響;Sharififar和Akbarzadeh(2011)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伊朗的53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課堂環境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最大。在中國,學習環境因素也經常被提及,由于研究對象和課堂環境存在差異,潘正凱(2009)的研究表明學習環境因素的影響最突出。與學習環境相關的因素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學習環境(于佳凝,2011)、教學設備、班級大小等。
4.課程范疇
在對學生的動機減退因素的調查中,課程因素也多次被提到。在Falout和Maruyama(2004)的研究中,低分組的學生將課程因素作為影響動機減退的原因之一;Sakai和Kikuchi(2009)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656名中學生進行調查,共歸納了五類影響因子,且學習材料和內容的影響最大而教師的影響并不突出。
在國內,課程因素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討論:第一,教材的設計和內容(饒素芳,2011);第二,考試成績的高低(劉建華,2011);第三,教學內容。除此之外,課程設置和課堂特征也應包括其中。
三 建議和啟示
對比國內外學習動機減退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雖然動機減退研究的領域及角度比較多,但是仍存在較大不足,而且缺乏創新性。研究對象方面,主要集中在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應該讓研究對象更加多樣化,有關研究生和初中生甚至小學生的動機減退研究相對較少。另外,把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的人也比較少,同時,也應更多關注農村學校的動機減退現象,有利于縮小城市與農村教育質量的差距。研究內容方面,多數研究只關注學習者動機減退的成因,缺少與其他變量的結合(如性別、社會背景、家庭教育、成績等)。另外,應多關注英語學習與ESP相結合的研究。
四 結束語
本文列舉了國內外有關動機減退的研究成果,目的是讓讀者清晰明了,理清研究的相關內容。眾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教師因素是影響動機減退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師要根據教育方針和政策做出適當改變,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總結國內外動機減退的研究成果發現,我國的動機減退研究仍然存在著許多局限和不足之處,這對今后的動機減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