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摘 要】校本課程能夠結合學校內外環境以及師生自身特點,充分將學生的自身特點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應用在農村小學作文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體現農村學生的生活特色,為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理論依據和學習規范。
【關鍵詞】校本教材 農村小學 作文教學 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107-02
農村的廣闊天地為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使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很好的發展前景,我們要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向并以極大的熱情充分利用現有校本課程資源和不斷開發新的校本課程資源,深化農村作文教學改革,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一 校本教材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的現實需求
農村小學作文教育一直是農村語文教育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很難將課堂學習,尤其是作文寫作與自身的生活經歷相結合,導致作文的內容空洞,很容易人云亦云,甚至有明顯的模仿痕跡。其實農村孩子的課余生活比城市孩子更加豐富多彩,有更多的生活經歷可以作為作文的素材,而教師在課堂上抱著書本或是練習冊對學生侃侃而談,很容易將課程講得毫無生機可言,教師教授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形成惡性循環,使得二者都非常苦惱。
為什么一些公開課上的作文課,大家聽了課后都叫好,事后卻不能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或者是偶爾用一用可以,經常地用則做不到。原因就是它好看不好用。你想想,平時的常規作文課,教師不可能花大量的精力去設計一堂容量大、課件花哨的課。語文老師本來負擔就重,也沒有時間每堂課去做這樣的準備。所以,要想讓語文教師在負擔繁重的情況下上好一堂作文課,沒有簡單好用的抓手是不行的。而有利于作文教學的校本教材就是這簡單好用而有效的抓手。
二 校本教材應用于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老師從旁進行引導,因此教師的能力需要提升,同時教師需要有適當的工具,需要學校和教師挖掘校本教材,充分結合書本與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制定針對性強的授課內容來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按照上述的教材制定理念,下面對成功的農村小學作文校本教材進行介紹和分析。
1.校本教材的開發
校本教材的制定要依托學校所處的具體環境,挖掘農村的特殊資源,讓學生在課余充分感受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所帶來的快樂,學會用心體驗,在享受快樂的同時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積累成學習和寫作的素材,充分發揮農村生活的優勢和特色,用文字描述和記錄下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生活樂趣,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的作文素養。總體上說,校本課程開發主要有四個階段:需求評估、確定目標、組織與實施、反響評價。
第一,制訂方案,明確目標。校本作文教材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根據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來作為教材開發的基礎。校領導和相關管理人員要重視開發方案,組建相應的校本教材開發小組,指定相關人員,要求相關教師要積極投入、主動參與。同時要制訂詳細的編寫方案,并不斷修正方案,為達到目標而努力。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成立了由校長和學校骨干語文教師共同組成的領導小組。由領導小組帶頭,制定開發方案的總目標和總體思路。小組內成員具體工作包括需求分析和資源分析,明確編寫目標,選定參考資料。由于大部分教師是在本地出生并長大的,對本地的風土人情知之甚詳。
第二,選擇內容,確定要素,凸現特色。校本課程必須通過一定的內容實施來實現培養目標,學校最根本的目標是給學生心靈的自由,讓學生在實踐中參與命題
的基礎上構筑具有運河文化特色的作文體系。
負責教材開發的教師小組首先搜集與本地風俗文化相關的文章,前期準備搜集到100余篇相關文章,包含當地的文化、歷史、任務、風俗等,體現了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和系統性。在此基礎上對教材的主題進行確定,在經過組內成員討論和領導小組的審查后,將編寫教材的主題定位在家鄉的民風民俗、美麗風光和歷史名人這三個方面,確定了教材在學生作文寫作題材設計方面的基本框架。把農村田園風光、水鄉景觀、農家新居編入教材,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把家鄉的名人編入教材,讓學生學有榜樣;把農家傳統風俗編入教材,陶冶學生的情操。
然后確定編入教材目錄的篇章。首先由教研小組的老師研究和討論后根據材料確定目錄結構和具體教材內容;然后經過校本教材的公開實驗課,由相關部門的專家和教師聽課并提出意見,邊實踐邊修正;最終經過專家的階段性驗證和資源擇優等步驟之后將確定的教學資源編入教材內。教材按年級階段分,可分為低、中、高三級;按內容分,可分為鄉俗、鄉人、鄉韻三個層次。各篇具有自主性、實踐性、社會性的共性,但每個篇章又不失其特色,各有側重。
2.校本教材在農村作文教學中應用的效果
校本作文教材在學校投入使用后,反響良好。教材的針對性和鄉趣性十足,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啟發,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從內容上看,學生能走進生活,留心觀察,捕捉寫作素材,內容具體,且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從情感上看,學生情感流露較真實,且能表達自己強烈的愛憎。同時校本教材的開發過程給了研發小組內的教師以充分的鍛煉,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帶動了校內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整體提升。
校本課程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應該按照以下步驟實施:首先在校本課程中創設情境,并且由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和鼓勵學生在領略豐富多彩的農村自然生活的同時,養成認真觀察和隨時隨地用心感受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并且試著用自己的話來對身邊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進行描述;然后在此基礎上,將生活經歷和身邊事物逐漸形成寫作和學習的素材,學會將課堂學習的知識與自身的經歷相結合;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熱愛生活,從生活中找到學習的快樂,帶著興趣學習并最終回歸到為生活服務。
三 校本教材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應用的總結
1.學生寫作能力躍上新臺階
在開發和應用校本作文教材的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了,寫作的能力較先前有了質的飛躍,寫作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從作文內容上看,學生能走進生活,留心觀察,捕捉寫作素材,內容具體,且能展開合理的想象;從情感上看,學生情感流露得較真實,且能表達自己強烈的愛憎;從結構上看,安排較合理、完整,有始有終,學生每分鐘書寫的字數較先前提高了5~6個,平均每生在限定時間內所寫作文字數提高了72.7%,學生們的思維敏捷,70%的學生能在30分鐘內完成一篇四五百字的作文,學生作文能力躍上了新的臺階。同時,校本作文教材成了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學生從周圍的現實世界中找到了包羅萬象、至善至美的大自然,那初升的太陽、雨后的彩虹、絢麗的晚霞、濃郁的鄉風民俗……無不讓人激動、震驚。平靜而又瞬息萬變的生活,他們的心和著運河的脈搏生機勃勃地跳動。“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課外。”我們鼓勵孩子們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為孩子創造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導他們走向神秘的大運河。孩子們在作文的天地里快樂飛翔。
2.校本作文教材的開發鍛煉了教師,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創造潛能,提高了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強化了反思意識,使其在體驗成功的快樂的同時,積極、主動地向“專家型教師”靠攏。許多老師結合教材的開發實際,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的教學論文。
四 對校本作文教材的理性思考
在校本教材開發過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目標,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條件,學校的特色形成是結果。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學校的優勢和風格,進而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形成特色。我校校本作文教材的開發與實踐才剛剛起步,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筆者有如下思考:辦學特色是校本教材開發的基礎,校本作文評價是教材開發不可缺少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要求課程開發者要把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起來,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