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輝 賀英
【摘 要】近年,隨著市場導向和國家政策引導,國內高職本科教育發(fā)展迅速,隨之高職本科貧困生也日益增加。本文從高職本科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以團體心理輔導為核心,幫助高職本科貧困生擺脫心理困擾,從而提高貧困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高職本科 貧困生 團體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24-02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jīng)濟轉型和產(chǎn)業(yè)升級換代時期,迫切需要大量高水平、復合型的職業(yè)人才。隨著市場導向和國家政策引導,國內要求開辦高職本科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多省市進行了多樣化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然而,在高職本科教育中貧困生現(xiàn)象隨之凸顯,嚴重影響著高職本科教育的穩(wěn)定發(fā)展,有針對性地做好高職本科教育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辦好高職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有研究顯示,貧困大學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從定量研究來看,圖雅、曾天德等人的研究顯示,經(jīng)身心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試,在總分、總均分、陽性項目數(shù)、軀體化因子分、強迫因子分、人際關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慮因子分、恐怖因子分、精神病性因子分、其他因子分共11個維度上,貧困生某幾個維度或全部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非貧困生,可能存在輕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從定性研究來看,已有研究表明貧困大學生因經(jīng)濟上的絕對貧困造成心理的相對貧困問題較為突出,有學者認為貧困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是:生活上的憂慮和學習上的焦慮使貧困大學生心理負擔過重;過于自尊和敏感,不愿袒露物質上的貧乏;自卑心理嚴重,自我封閉意識強,懼怕交往(尤其是與異性交往);心態(tài)冷漠,情緒波動大,內心比較脆弱,感情容易受傷害。
為了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我院從大學生的基本情況、思想政治狀況、道德狀況三個方面開展調查,發(fā)現(xiàn)我院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思想政治狀況差異較大,貧困生存在心理矛盾、道德滑坡、思想消極甚至偏激等特點;同時,結合我院心理咨詢個案與貧困生日常管理工作,總結出我院貧困大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心理問題及其成因。
一 自卑與自尊并存的矛盾心態(tài)
自卑,又稱“自我否定”。由于經(jīng)濟補給不足,現(xiàn)實生活窘迫,一方面是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致使貧困生及其家庭背負起沉重的經(jīng)濟包袱,嚴重影響了貧困生的學習與生活;另一方面是大學校園文化中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使其引以為傲的優(yōu)秀成績與非貧困生的多才多藝相形見絀,容易使他們重新以消極否定的基調重新定義自我。另外,社會主流價值中貧困大學生被認定為是弱勢群體,大眾的過分同情與憐憫,還有或多或少的嘲諷、蔑視或侮辱等不公正對待,使其產(chǎn)生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不良的社會風氣讓大學校園出現(xiàn)了“拼爹”、炫耀、攀比之風,貧困大學生無法滿足此心理需求,低人一等的不良情緒體驗慢慢在內心深處滋長。因此,諸多因素導致貧困生產(chǎn)生了嚴重的自卑情緒。
自尊感體現(xiàn)在個體對自我價值的一種肯定與認可。貧困大學生作為自我意識已經(jīng)成熟的個體,有強烈的自尊需求,內心非常敏感,不愿過多袒露物質上的貧乏,想通過自立自強改變外界對他們的偏見。部分貧困生自我認識狹隘、個人價值觀老舊,堅信自己是“千里馬”,只是沒有遇見“伯樂”,不愿意把目光投向外界,不能跟隨時代進步而更新自我的認識。
二 焦慮和憂郁
焦慮指對當前或將來會出現(xiàn)的對自我的自尊心、生存環(huán)境、未來發(fā)展等方面有潛在威脅,可能會有某種不良后果出現(xiàn)時的緊張、不安情緒。目前,貧困大學生面臨的壓力如大海波浪,一浪接一浪拍打在他們身上:經(jīng)濟壓力(學費、生活費等)、學習壓力(專業(yè)知識、職業(yè)
技能)、畢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人脈壓力、前景壓力等等。他們需要顧慮的事情太多,精神長期處于一種過度緊張的狀態(tài),影響了日常的學習生活,導致心神不寧、注意力分散,做事達不到預期目標,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自尊心損傷、自信心喪失,失敗感和愧疚感進一步引起憂慮、緊張、失望、不安、恐懼、焦急、羞愧等負面情緒。
三 人際關系敏感
人際關系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影響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有研究顯示,人際關系狀況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由于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例如貧困、社會偏見、過分同情與憐憫,部分貧困生易引起無助、多疑、自我封閉等不良情緒體驗,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喜歡采取退縮、逃避、離群等行為方式來保護自我,同學間的聚會、學校的集體活動或節(jié)假日的結伴外出活動他們都不愿或無力參與,這使他們與身邊同伴的關系慢慢疏遠,同學關系也隨之緊張。此外,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也是影響貧困生人際關系敏感的一個主要因素,一些貧困生內向、羞澀,不善言語,與周圍同學存在溝通障礙,對于同學之間的誤會、摩擦和碰撞不能及時解決,久而久之同學關系疏離,矛盾激化甚至產(chǎn)生敵對情緒。
四 思想偏激
貧困大學生由于自卑、內向、敏感、焦慮、憂郁等特質,內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又極強,學習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讓他們感覺受到極大“傷害”,情緒波動強烈;又加上成長環(huán)境的單一,使自身認識片面、陳舊,人生觀、價值觀跟不上時代的進步,自我意識狹隘,心胸不夠寬廣,導致他們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難免帶有成見與偏見,有絕對化、片面化傾向,缺乏理性的態(tài)度和客觀的標準;愛鉆牛角尖,認死理,喜歡用放大鏡來看待事物中的消極面,極易產(chǎn)生消極厭世的觀念。有時對待不滿意的事情,言辭激烈,莽撞從事,不顧及后果。
五 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
針對我院貧困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再結合我院辦學特色與理念:培養(yǎng)心理健康、專業(yè)知識過硬、職業(yè)技能過強、有理想、有信念的有為青年,學院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來提高貧困生的心理素質,其中最核心的活動是團體心理輔導。借鑒前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jīng)驗,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應激環(huán)境、自我意識、自信心、觀察力、人際交往、情緒調節(jié)、團隊協(xié)作、生涯規(guī)劃八次團體心理輔導來提高貧困生的健商與情商。
此次團體心理輔導評估調查結果顯示,貧困生對團體心理輔導的評價良好,大部分參與者認為參加團體心理輔導是愉快的,活動過程邏輯性強,有目標;團體氛圍友善、溫暖、融洽、輕松、信任、接納;輔導內容有價值,對個體實質性的幫助非常大,能夠幫助他們或多或少地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緒體驗,能夠加深自我認識,增強自信心,增進人際交往,學會一些生活技能,更好地投入學習生活,展望未來。成員們表示:“團體心理輔導讓我學會了很多課堂里學不到的知識,真正感受到了人的多面性,學會了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我在活動里探索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自我形象,引發(fā)了我對人生的思考,其實,無論什么樣的人都可以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自己存活的方式,使我學會了以正確的態(tài)度去面對貧困。”“我從團體活動中看到了信任、責任、團隊協(xié)作,讓我懂得了團結協(xié)作就是力量,增加了對他人的信任,對別人的責任感,學會了去加入團隊,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已有研究顯示,團體心理輔導具有有效性和長期性,我院對參與成員進行了長期跟蹤,對其行為舉止進行長期觀察并定期或不定期進行交心談心,發(fā)現(xiàn)參與者的行為舉止有所改變,學習主動性增強了,與人交往相較之前增多;價值觀也有所改變,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和正確認識貧困,有意識地抵制校園里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
高職本科貧困生的心理特點既有固有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應提高重視程度,充分發(fā)揮心理輔導的功能特性,有針對性地加強貧困生的思想引導,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困擾,從而提高貧困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趙青.以團體心理咨詢?yōu)楹诵牡母呗氊毨睦斫】到逃J降膶嵶C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4):79~81
[2]曾天德.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接納和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12)
[3]牟艷娟.高校貧困生心理素質狀況綜合研究[J].改革與戰(zhàn)略,2006(9):83~84
[4]藍瓊麗、唐崢華、秦小云等.廣西醫(yī)學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9(1):27~29
[5]劉呂高.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及精神扶貧[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5):18~20
[6]胡發(fā)穩(wěn)、宗嵐、李麗菊.滇南邊疆民族地區(qū)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紅河學院學報,2006(1):83~88
[7]鄧雪梅.淺談團體心理輔導提升獨立學院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性[J].延邊黨校學報,2013(2):95~97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