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松
摘 要:隨著新課改不斷的推行,小學語文教師不斷改革創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缺乏活力,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愛好。為此,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特點進行分析,提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注重語言的規范性
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尤其是普通話的表達,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成為學生標準的學習典范。要做到吐字清晰、發音準確,不能含糊其辭。同時,也要注重對邏輯思維模式的培養,學生通過有條理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習的更加高效。在表達情感內容時,要做到準確完整以及簡潔明了。例如,在學習《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學生對科學術語了解甚少,導致在理解能力上產生一定的阻礙。為此,教師要針對科學術語進行詳細的解釋,使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教學語言,進而理解教學內容也變得輕松起來。教師也要注重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深奧的內容淺顯化。
二、重視語言的趣味性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并不是那么簡單。面對年齡尚小的學生,必須做到靈活和機智。小學生生性好動,讓其呆呆地坐40分鐘簡直是一種折磨或者煎熬。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為此苦惱,想盡各種辦法豐富教學活動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衡量其教學是否有效的依據在于學生通過教學是否真正有所提高或者有所收獲。比如,從開始的不懂變得懂了,從不會到會,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等。所以,教師教得好不好在于學生有沒有學到知識。如果學生沒有收獲,那教師的付出就等于是無效的。小學生年齡普遍較小,學習的隨意性較強,很容易就會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從而主動去學習。教師要抓住這一點,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運用科學、合理以及規范的語言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劉曉娜.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求知導刊,2015(06).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