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飛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06 - 0079 - 02
生物學對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因為以往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大多只給學生帶來了一些零散、淺顯的感性認知,而“生物學”是一門嚴謹系統的自然科學課程,需要深入認真地進行學習。學生要想學好生物學,既要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學習動機的強弱對學習過程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開學的第一課是明確學習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的絕佳時期,教師應該抓住這個關鍵時期,精心備課,為學生后續積極地學習更多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開學的第一課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準備。
1 自我介紹
都說“親其師,信其道”,開學第一節課教師可先結合自身特點作一番自我介紹,加速消減學生對教師的陌生感。教師可介紹自己的姓名、自己所在辦公室的位置,這樣方便學生今后與自己聯系。同時更應介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價值觀,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著,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喜愛和公平公正的態度。另外也可介紹自己努力取得的成績和榮譽,讓學生心生敬佩和尊重。
2 學習內容簡介
面對一門全新的課程,學生究竟會學些什么呢?學生其實充滿了好奇,教師可從教材整體出發,介紹整個初中生物學教材主要的學習內容,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又留下一些懸念,激發學生求知欲。
例如,在人教版生物學教材中會介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筆者是這樣介紹的:“關于植物我們要學習與之有關的三個重要生命活動——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人類雖然很聰明,創造能力很強,但是我們卻無法自己養活自己,那我們的食物來自于哪里?那就是植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為食,從中獲取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植物和我們一樣也要呼吸,也要分解有機物,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儲存糧食、水果蔬菜以減少它們體內有機物的分解呢?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就顯得非常必要。我們都知道水往低處流,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通過植物根吸收的水如何能運到高處的樹枝呢?這就與植物的蒸騰作用有關。”
又如關于“人”的相關內容,筆者這樣介紹:“說到人,首先有一個疑惑人類是從哪里來的?下學期我們的第一章第一節就要來學習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了解了人類的起源,可能你還會問‘我是從哪來的呢?相信你一定聽過很多不同版本的回答,在這里我們會給你最科學的答案。馬上大家都要陸續進入青春期,這個時期如何度過?教材中也有詳細的介紹。關于人,我們還要學習人體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相關的知識。”
實驗是生物學科的一大特色,也是最吸引學生的地方。教師可通過展示一些實驗圖片和視頻來介紹實驗內容,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顯微鏡是學生在初中生物學必須會使用的一種實驗儀器,借助它會幫助學生進入另一個更微觀的世界。利用顯微鏡能觀察各種動植物細胞、葉片內部的結構、人的血細胞,還能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情況。此時教師邊說邊展示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相應圖片和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視頻。
又如草履蟲,教師可這樣介紹:“你見過的最小的生物是什么?在這里我們將一起來認識一種只由一個細胞組成的生物——草履蟲,我們將利用顯微鏡來觀察它的運動。”然后播放草履蟲運動的視頻。
3 學習的意義
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學習本學科的意義是非常必要的。此時教師可先聽聽學生們的想法,然后再闡釋自己的觀點。筆者認為學習的意義可以分為這樣兩大類:一類是短淺的意義,一類是長遠的意義。
短淺的,也就是功利性的,有這樣三個方面:① 學業考試,兩年后生物這門學科要進行學業考試。② 為高中學習打下基礎。高中生物與初中生物在很多知識結構方面是相關聯的,可分發初高中教材,讓一個學生讀出高中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其他學生在初中教材中找出相應的內容。③ 為了求職考試。隨著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和影響的不斷擴大,現代公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在很多公務員考試中就有所體現,可呈現某年公務員考試中的相關題目進行說明。
長遠的意義更為重要。一方面在本學科的學習中,教師要開展各種實驗活動,在活動中會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解決各種問題的同時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環保意識。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意識觀念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任何人都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謀取利益。學習應該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知識應該運用到生活中,教師可舉例說明:
[案例1]展示新聞——一家三口為救羊下地窖窒息身亡。如果他們知道儲存在地窖的紅薯要進行呼吸作用,會消耗地窖中的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進而導致密封的地窖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人會因為缺氧而死亡,也許他們就不會草率地沖入地窖。同樣的道理,有人說“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在臥室里可擺放大量的植物,這種說法正確嗎?
[案例2]有時,會看到移栽的樹木根部帶著一個大土坨,有沒有人曾想過“樹木本來就重,為什么不把土弄干凈呢?”如果你學了生物學,你會知道這是為了保護吸水的根毛,根能否成活是植物移栽成功的關鍵。
[案例3]有時人們可能遇上便秘,肚子脹得難受,就會揉揉肚子,那是順時針揉還是逆時針揉?當學習了人體的消化系統,了解到了大腸的走向,就知道應該順時針揉幫助排便(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示意圖)。從圖中還能看到人的闌尾在腹部的右下側,如果你腹部的右下側持續疼痛,有可能是闌尾發炎了。
[案例4]進入藥店往往會看到Rx、OTC這樣的標志,是什么意思呢?紅底的OTC和綠底OTC有什么區別?買哪種安全性更高?生活中遇到緊急情況如何撥打120?靜脈出血和動脈出血如何區分,又該采取怎樣的止血方式?在用藥和急救這一章中,會找到答案。這些知識將幫助人們提高生活的質量。
[案例5]有這樣一則新聞——兩口子雙眼皮,兒子單眼皮,老公在家滴血驗親。如果學習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這一章,你就能進行推理,根本不會上演這樣一場鬧劇。
4 學習方法
弄清了為什么要學,那如何學呢?學生方法很重要。教師可利用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材中《致同學們》里的相關內容介紹學習本學科的方法,讓學生先閱讀再提煉出相應的關鍵詞。另外教師可以這樣總結:學習要“全身心投入”,也就是學習時要充分調動你的身體,眼看、耳聽、手寫、嘴說,還要動腦思考和提問;同時心態很重要,端正的學習態度能助你一臂之力。
5 紀律規則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習同樣要遵守一定的紀律和規則。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先向學生提出幾條紀律要求,例如預備鈴響后立即回到自己的座位,將本節課所需的東西整齊地放在桌面上,然后跟隨課代表認真朗讀課文;在課堂上不做與本節課學習活動無關的事;一切活動遵守秩序;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并按時上交;進入實驗室保持安靜;實驗未開始之前不能擺弄實驗器材;實驗活動期間不得隨意走動;實驗結束后要清理收拾實驗器材、桌面、桌箱及周圍的衛生;損壞物品及時告知教師。
但學生個體之間是有差異的,極個別學生可能暫時達不到某些要求。教師若硬性要求,學生會產生抵觸情緒,另外教師也會失去了解學生的機會。所以提出要求后不妨先征求大家的意見,可以這樣問:這些要求是否合理?結合自身情況,你是否都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是哪些做不到?絕大多數學生都會認同教師提出的合理要求,此時讓能認同的學生將紀律要求記在書上。教師課后問清學生做不到的原因,耐心分析教育后再與之確定適合他的紀律要求,當然這個要求不能突破基本的底線。這樣的做法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是主動的,對師生構建和諧關系有很好的幫助。
總之,相信通過教師的精心準備,開學第一課一定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幫助學生找準學習的目標,增強學習動機,助后續的學習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