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斌



摘 要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為指導,通過“揣”大綱、“揣”教材、“揣”練習、“揣”能力,用心設計,精心策劃,努力使“重復”變為生動積極的“再現”,最大限度地提高復習效果。
關鍵詞 初中生物 復習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06 - 0074 - 03
1 “揣”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和復習計劃
磨刀不誤砍柴工,復習前的準備是不容忽視的。教師首先要“揣”《福建省初中學業考試大綱(生物)》和寧德市的考試說明,明確考試指導思想、命題方向、考試方式、考試范圍、考試內容和試卷結構,特別是考試內容、題型、難度系數和試卷結構等,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其次,教師要依據考試知識內容和目標要求,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避免出現前松后緊、囫圇吞棗的情況。教師還要根據考點,編制復習提綱、階段練習、綜合練習、模擬試卷等復習材料。
2 “揣”教材
教材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和主要載體,因此,教材必然成為考試命題的重要依據。復習的首要任務是以考點為目標,教材為依據,“十大主題”為主線進行復習。
2.1 重視各主題中重要概念等核心知識的落實
中考命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知識與能力并重,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要具備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力建立在基礎知識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因此夯實基礎知識是搞好中考總復習的首要任務。為了提高課堂效益,教師要根據復習的具體內容采取不同的復習方式幫助學生完成復習任務。如:“科學探究”的內容滲透在初一、初二的四本教材中,理解科學探究和科學探究能力是中考要求。此主題的考點如表1所示。
此主題的各考點要求為Ⅱ理解層次,復習時如果只進行考點解析,沒有具體實例,不僅乏味,而且比較抽象,學生不好掌握。筆者通過一道結合各考點的探究題,以練促學,通過加強理解記憶的方式進行復習。
【例1】 八年級生物興趣小組為了探究“溫度對金魚的呼吸頻率有無影響”,取6個同樣燒杯分為A、B兩組,他們設計了探究方案(表2)。
請據題回答下列問題:
(1) 此生物興趣小組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查做出假設的能力)
(2) 該探究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考查對實驗變量的分析)
(3) 重復實驗,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考查評價證據、數據的可靠性)
(4) 步驟②中B組不做任何處理,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考查對實驗過程的分析)
(5) 如果步驟②中A組不用水浴鍋隔水加熱,而是加入熱水使水溫均升高至10℃(先加熱水,后放入金魚),保持恒溫。B組不做任何處理。這樣的設計合理嗎?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考查對實驗方案的評價和實驗過程的處理)
(6) 若水溫高,金魚的呼吸次數多,你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
(考查根據實驗現象推理實驗結論的能力)
學生自主完成此題,然后教師逐一講解,解析考點內容,并指導學生重點掌握問題的提出,假設的作出、對照實驗的設計、實驗變量的控制、實驗結論的得出等考查點。探究題的考題背景變化多端,但都是圍繞考綱中的幾個要求。總之,在指導學生中考總復習過程中,教師應以不變應萬變,始終牢固地把握好關鍵的幾個重要考點,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每個主題中最重要的概念整理出來,進行講解、強化訓練,并靈活應用。
2.2 重視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要點進行條理化、系統化的梳理,重新構建知識體系
新授課的知識脈絡是縱向的,從一個已知原點出發到達一個新的知識點。復習課的知識脈絡一般是橫向的,通過對比歸納,把散落在不同章節的相關知識點聯系起來。生物知識點多、知識比較零碎,復習課最有效的復習記憶方法是使學生學會自主構建知識網絡體系,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如在復習生物圈中人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組織細胞的呼吸作用等內容聯系起來,構建出如圖1所示的網絡。
通過圖示方式進行知識的梳理,把各個系統間復雜的關系形成可視化的網絡,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也能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在復習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示范這種知識網絡構建和記憶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模仿,一段時間后讓學生自行繪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其掌握生物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其能夠更靈活的應用知識解答問題,從而使復習的效率事半功倍。
2.3 重視教材中重要插圖的識記和理解
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教師要重視對課本中一些重要插圖的識記和理解,同時可通過將課本插圖適當變形,以考查學生對圖的理解與應用。如“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這考點包括的具體內容多,題目也靈活多變。正確理解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是掌握好此考點的關鍵。根據心臟的心尖朝向左邊,最厚的心壁是左心室的壁等特點,判斷心臟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根據血流方向判斷四個心腔和相連血管類型;根據心臟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理解并熟記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只有透徹理解了心臟的這些知識,對心臟和血液循環有關的識圖題,才能分析圖示內容靈活解題。
【例2】 圖2表示人體血液循環途徑的一部分,請結合圖形回答問題:([ ]內填序號)
(1) 圖2中表示左心室的是[ ];[⑩]表示的血管是________________。
(2) [①]、[②]中流動脈血的是[ ]。
此題對左心室的判斷,可以根據左心室是體循環的起點,送血到全身各組織器官的特點,判斷④是左心室;⑩表示的血管可以根據其與肺部相連,血液流向心臟方向的特點,判斷⑩是肺靜脈;經過肺部的血,氧含量增加,判斷②中流的是動脈血等。學生只要理解掌握了心臟的結構特點和血液循環途徑,分析理解了圖形的意思,就可以很好地解答問題。
2.4 注重聯系實際,培養應用書本知識解釋或解決生產、生活或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中考命題越來越重視體現“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理念,試題的素材越來越側重于聯系生活實際問題。近年來各地生物中考試題,越來越多地涉及低碳生活、環境保護、人的健康、一些生物學原理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等問題,這類問題的顯著特點是“題在書外,理在書內”,解答的基礎仍是熟練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與能力。教師在復習時多舉生活中的實例,多通過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農業生產等問題,達到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教師只要不照本宣科,克服死記硬背的毛病,引導學生多關注現實生活,多聯系實際,養成活學活用的良好習慣,具備一定的拓展外化能力,是能解決好這些新問題的。如“在移栽樹苗時,為了提高成活率,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玉米的果穗上常有缺粒,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樣彌補不足?”“園藝師如何培育出在同一株上開出不同顏色花朵的菊花?”“酒后駕車有什么危害?”……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可用到生物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歸納與整理,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這樣學生才能在歸納、比較中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識點。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對之前沒有弄懂的知識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這樣既不會讓學生覺得復習知識是“炒冷飯”,也能使學生對各個知識要點融會貫通,從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物課堂的復習效率。
3 “揣”練習
3.1 精選練習,強化訓練
在復習中精選一定數量的題目來訓練是非常必要的。事實說明,并非做題越多,效果越好,要避免搞“題海戰術”。訓練題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宜少忌多,宜精忌濫,宜廣忌偏,要通過做一題,達到“學一片、帶一片”的效果。“十大主題”復習后,再進行綜合練習,綜合練習以各縣市中考試卷為主要參考。
3.2 模擬考試,實戰演練
要想全面了解學生對考點知識的掌握程度、知識拓展的運用能力以及解題能力等存在哪些問題,模擬考試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選擇質量較好的中考試卷分階段進行模擬考試。每次模擬考試,認真分析試卷,統計試卷中各知識點學生的得分率,通過得分率了解學生對各考點掌握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方向。精準、細致的試卷知識點分析對今后進一步復習起到一個良好、正確的導向作用。
3.3 精評試卷,補缺補漏
評講試卷是最好的再次補缺補漏的時機,一方面學生是帶著問題聽課,注意力比較集中,另一方面,從暴露出的問題進行講評,針對性強、強化性高。對于學生答題時暴露出的問題,尤其是錯誤率較高或帶普遍性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地給學生指出來,引起學生重視并及時改正反思。必要時,還要進行專題復習,補充講解,反復強化。教師在試卷的講評中,可以圍繞題目涉及的某一核心知識,再聯系多個相關的知識,進行“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的訓練,甚至讓學生嘗試改編題目,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打破知識點單一的思維定勢,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知識之間的遷移,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效果。
4 “揣”能力
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在考試中的丟分,不是因為完全不會,而是因為馬虎或缺乏解題技巧。在平時的訓練和測驗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使學生養成冷靜答題的習慣,并教給學生一定的解題技巧,如:答題前要仔細審題,注意捕捉題干中的重要信息,特別是一些關鍵的字詞(正確的、錯誤的等),要做到逐字逐句地認真推敲、斟酌,要學會避陷阱、破定勢,排除題干中無關信息的干擾,準確完整地領會出題者的意圖,然后認真作答。
總之,復習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多“揣”才能更好地了解考綱、理解教材;練習才更有針對性;復習的方法手段才能更適合學生;復習的效果才能更好,從而使生物復習課收到理想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