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制造2025”所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與“互聯網+”的時代精神具有深刻的內在契合行。高職院校應在這一背景下,建構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方式上應實現虛擬與現實的融合,過程上應實現課堂內外的聯通,目標上應實現層次與結構的多元,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為社會培育人才。
關鍵詞:高職;立體化;人才培養;“互聯網+”
《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建國一百年時,中國制造綜合實力要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顯然,在新的歷史時期,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標準發生了新的變化。對高職院校而言,在“互聯網+”的宏觀語境中,如何使人才培養與學生的技能養成、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提升以及與新時期的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并在此過程中全面促使人才培育與制造產業在生產方式、形態以及未來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的全面結合,已經成為擺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理念的重要手段在于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因此,在新媒體視域中,立足“中國制造2025”的宏觀背景,探究人才培養過程中虛擬與現實的融合、課堂內外的聯通和以及培養目標上層次與結構的多元,必不可少。
一、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和運用
毫無疑問,“中國制造2025”所需要的是能面向未來智能化的制造業的綜合型人才,高職院校在其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就必須以此作為出發點,合理地以“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現實和虛擬的結合,全面培育“智慧型”人才。
第一,實現教學資源建設中虛擬與現實的結合。通過數字技術,將既有的教學資源納入到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標準以及教學體系之中,使虛擬的數字技術與各種教學要素有機搭配,從而豐富教學資源。在對教學資源數字化、多媒體化的處理過程中,既可以優化教學目的,亦能夠發揮系統的優勢,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使其面向未來制造業人才儲備的教學目標能夠得到從一而終的貫徹和實施。具體來說,對于面向未來智能型制造產業所需人才的高職院校來說,首先,要有統一目標下的一體化的教學資源建設方案,堅持智能型、數字化、高技能、強素質的標準;其次,堅持教學資源形式建設的多樣化。既可以有PPT課件,也可以制作動畫圖片、插入視頻文件,以立體化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再次,還可以搭建整合校內和校外教學資源的自主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指引。[1]
第二,實現教學活動進程及教學反饋中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眾所周知,“中國制造2025”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制造產業發展規劃和愿景,其理念和實施方式,已非傳統意義上的機械生產和制造工藝,因此對人才知識結構亦提出了非同往常的挑戰和要求。首先,在教學活動的進程中,堅持數字呈現、立體闡釋的原則,實現啟發式教學。傳統制造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機器奴役著人,人有被異化的挫敗感。與之相適應,傳統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也掉入到類似于工業生產的機械模式中,人才培養過于機械化和程式化。因此,與制造產業的未來愿景相適應,高職院校的技能人才培養,應立足于智能裝備,教師以服務的角色、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知識內容,通過講解、呈現和練習等立體方式,實現知識的傳播。其次,在教學反饋的進程中,搭建互動平臺,實現知識延伸。作為培育未來制造業勞動者的高職教育,既要能在教學中創造問題,同樣也要提供可以讓學生探尋問題、解決問題的平臺,因此,這其實有如此內在邏輯理路:在教學中預設問題;建立諸如微博、網站等可以師生互動的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驗證;幫助學生總結問題,明確知識,培育能力點。[2]再次,在教學評價中,建立虛擬情境,在情境中實現學習評價。這也就是說,在學習評價中,改變一考定水平的模式,而是要立足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立體化模式,通過虛擬技術,將抽象、遠離生活的知識具體到實例和未來工作情境之中,使技能人才的培養真正能夠落實到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工作實踐之中去。
二、課內與課外的延伸和拓展
“中國制造2025”的人才需求與“互聯網+”追求開放、持續和互動的思維方式具有本質上的同一性。因此,在高職院校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堅持課堂內外的聯通,就非常重要。眾所周知,長期以來高職教育將學生的學習行為當成認識活動,對學生的培養被置于靜態的教學語境之中,人才培養視角也就游離于社會之外,能力開發僅僅被置于既有的教學設計范疇之內,教學主導一切。在這樣的模式中,人才培養被局限于課堂范圍,實踐資源難以利用、職業角色無從體會、體驗經驗無法積累,學生無法再經驗總結和反思中提升實踐能力。[3]因此,實現課堂內外的聯通,勢在必行。
第一,從現實課堂到數字情境,實現知識延伸。所謂現實課堂,是指師生處于共同語境的課堂教學活動。如上所述,現實的課堂應緊密結合數字化資源的使用,將教材、教案、實驗內容和課后練習等在相關平臺上發布,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對問題的探究。在現實的課堂中,雖然運用了數字技術,但是如果還僅僅停留在對傳統課堂教學的模仿和復制的話,顯然已經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創新的需求[4],實現其數字情境延伸,必不可少。所謂數字情境,就是依托于數字技術,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造適合學習主體知識運用的、能激發其學習欲望的學習背景、學習場景和活動條件。因此,“構建數字環境下職業教學情境教學模式,將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融入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5]是當今后將來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如此,在數字化情境當中,資源“一站式”、問題“情景化”、方式“探究化”、目標“明確化”,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潛能得以激發,創新能力逐漸培育。
第二,從理論認知到職業角色,實現能力拓展。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緊扣“中國制造2025”的愿景,就是要培養為社會服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是更注重于學生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當然,這一過程需要一定是的理論認知——明確這一特點,就必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貫通理論認知到職業角色的轉換,實現學生能力的全方位拓展。首先,在教學引導中,要將專業知識與學生職業規劃相結合。當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雖開設有職業規劃課程,但往往與專業知識割裂,事實上,只有在兩者的結合中,學生才會根據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去了解職業生涯的目標,潛移默化地實現角色的轉換。其次,在心理引導中,將學生角色與職業角色心理建構相結合。因此,時刻關注學生心理的發展,時刻在時代的變遷、技術的進步、國家政策的導向等方面,圍繞課程與技能、知識與運用等問題,以及具體的校內實訓和企業實訓等途徑,建構學生的職業心理角色。再次,在思維引導中,將課堂知識教學方法與現代企業工作和管理制度相結合。在對學生的思維培養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更要將現代企業的工作制度、工作方法以及其競爭與合作機制補充到課堂內容之中,全面培養學生熟悉社會環境、轉變角色的能力。[6]
第三,從校園生活到社會生活,實現情感過渡。無論是處于何種環境,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始終需要以良好情感氛圍的營造為催化劑。一方面,在校園生活中,要以情感作為知識傳播的催化劑。通過師生思想交流、情感共鳴等方式,引導其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方式的形成、確立;另一方面,關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并將校園生活中良好的情感體驗,傳遞至社會生活,培養學生面對未來職業時,陽光、積極、自信的職業情感和社會生活情感。
三、層次與目標的立體和多元
“互聯網+”時代的人才需求與專業和行業的細分密切關聯,因此,在為未來培育和儲備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時候,正確區分不同的教育層次、針對不同對象因材施教、恰當地把握時代的教育環境,并因此確立科學合理的目標,同樣至關重要。
第一,技能立體教學層次的劃分。“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社會分工日趨精細化和協作化,而科學技術發展也將高度專業化和綜合化。這就要求高等學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應當具備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等特點”。[7]與“互聯網+”對人才專業能力的細分及需求相適應,高職院校技能人才的培養,也需要進一步細分,根據學生層次來開展技能教學。首先,在理論教學中,要準確把握學生知識儲備,并劃分相應層級。學生主體千差萬別,資質和后天學習過程也各有差異,很難一概而論,因此,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水平及其持續學習能力,厘清個性差異,尋找形成差異原因,是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教學的基本前提。其次,在實踐教學中,要分層次協調組織基于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各種實踐教學平臺,合理組織各個環節。根據學生實踐能力的不同,適當安排虛擬情境實踐、校內實訓(實訓和實驗等)以及校外企業的生產實踐等不同層級的教學過程,既使學生的學習能夠循序漸進,也能使人才培養能夠避免流于形式而切實地落到實處。
第二,多元智能教學目標的達成。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曾指出,人類的智能說多元的,教學的培養目標也應該契合于這種多元的智能,如語言、邏輯、人際、自我認知等等,各人在多元的智能領域,具有不同的發展程度和組合優勢。[8]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在教學目標的設置時,也應從學生完整人格的培育出發,將學生心智與體魄的全面、可持續的和諧發展,作為高職教育面向未來的一種基本目標。換句話說,高職教育面向未來的高級技能人才的培育,從職業的角度來說,說要培養具有高級技能的人,但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說,則是要培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完整的人,在知識、職業的角色建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并進而以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刁叔鈞.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立體化培養[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6):249-252.
[2]楊軍玉,田會杰. 關于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8(2):160-163.
[3]王 剛.我院學生職業技能競賽體系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8(7): 61-62.
[4]李衛平,宋 強. 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2010(18):163-164.
[5]曹育紅. 數字環境下職業教育情境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7):138-140.
[6]雷晨, 陳永杰. 幫助學生轉換職業角色的教學模式探討[J]. 中國大學生就業, 2006(18):50-51.
[7]分層次教學研究——獨立學院材料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A]. 第十五屆北方七省市區力學學會學術會議(二)[C].大同:2014-08-01.
[8]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新華出版社,2004:6.
作者簡介:
蘇嬋(1982—),女,湖南瀏陽人,研究生,湖南外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作者單位:湖南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