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福
摘 要:本文針對“互聯網+”行動計劃,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提出應用技術大學的標準和特征以及應用技術大學教學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基本思路和做法。為加快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互聯網+;教學模式改革;產學研基地
一、時代呼喚應用技術大學
2015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 “互聯網+” 行動計劃。明確了“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體制增效升級。計算機類專業人才是“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的主力軍,如何培養計算機類應用技術人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二、應用技術大學的標準和特征
建設應用技術型大學,我們要深刻理解應用技術大學的標準和特征。應用技術大學的四個標準,產教融合,職業導向,開放銜接,以學習者職業發展為核心。五個特征,強調以學生的價值為中心,注重教學內容方法的創新;深刻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和創業;開放辦學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重視教育的平臺建設,通過“互聯網+”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集成式教育的能力。
三、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加快應用技術大學建設進程
對照應用技術大學的標準和特征,我們的差距是以流程與環節作為評價體系,對教學效率與結果評價不夠;教學過程中工程實踐內容嚴重不足;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落后時代需求。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強頂層設計,依據社會需求,針對企業崗位需求,按照“重基礎、精方向、面向行業、突出應用”的理念,重構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根據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做好教師的課程定向工作,根據教師的課程定向,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培訓和實踐鍛煉,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進程。
四、加大課程建設力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程是教學的最主要載體,是教學改革的核心,課程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教學目標,以基于問題、案例、項目實施為載體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修訂課程教學大綱,摒棄每門課程獨立建設的模式,注重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各門課程之間的相互支撐。根據軟件開發項目和工程案例的需要,把硬件基礎課程、開發工具課程、計算機系統有關算法和方法(包括數據結構、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技術)等課程有機地整合起來,以系列課程或課程群的形式開展課程建設。推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分別采取參與式、討論式、研究式、案例、項目實施等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與教學質量。同時,引導更多的學生參加學科競賽,通過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五、加強產學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通過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形成校企合作舉辦專業、共建教學資源、合作培養人才、合作促就業的局面。合作的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大綱、編寫教材;二是采取選派教師到企業參加工程項目的培訓;三是聘請企業的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來校上課;四是實現校企共建課程,把真實的案例、項目貫穿教學全過程。五是引進企業和有關高校的微課和慕課,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推進課堂建設改革。六是加強考試模式改革,加大實踐考試內容的比例,尤其是采取機試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七是大力開展實訓工作,在企業項目經理的帶領下,采取項目驅動的教學模式,用企業真實項目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通過實訓為培養專業工程師和提高就業質量奠定了基礎。
以上是本人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和探索,也是本人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僅供參考。
(作者單位:大慶師范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