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89年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頒布生效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又陸續制訂了多部關于環境保護的單行法律法規和條例,逐漸形成了以環境規劃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許可證制度、環境監測與污染申報制度、環境收費制度、現場檢查與限期治理制度、污染事故報告和處理制度、環境資源的綜合利用制度等為基本制度的一套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環境法基本制度也是環境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環境法律規范的貫徹實施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當前我國正面臨著空前的環境壓力,伴隨著中國粗放式制造業擴張達到極限,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達到5000美金這一中等發達水平的時候,中國同時也進入了環境壓力高峰。那么在環境污染空前嚴重的今天,我國的環境治理是否跟上了腳步?
關鍵詞:基本制度;可持續發展;政府監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水污染、土地污染以及PM2.5等熱門詞匯的興起也反映出居民對于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作為環境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法基本制度對于我國環境污染的防治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從我國當前面臨的嚴峻的環境形勢出發,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淺析我國環境法的基本制度。
一、環境法的實施情況
事實上,我國環境的污染與治理問題由來已久。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駛入快車道,與此同時環境的破壞幾乎與經濟同步,在“唯GDP論”觀念的影響下,環保法的執行力度明顯不夠,存在著政府監管缺失,不作為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環境保護法》及其各部門法律法規修訂和完善的過程中形成的環境法基本制度也未能嚴格的執行。另外,由于立法背景和執法力度的因素,我國環境法所確認的基本制度間相互分割甚至抵觸,配套性差,特別是污染防治與資源保護的法律制度之間相互割裂,各成體系;各項制度之間缺乏協調,如總量控制與濃度控制的沖突、分散治理和集中控制的矛盾、各項制度適用范圍不夠明確統一、內容規定較原則,缺乏配套法規,缺乏操作性。
二、環境法的基本制度
根據《環境保護法》第12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擬訂環境保護規劃,經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后,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因此確立對環境的規劃制度為的是使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在環境保護中,規劃有著重要作用,是在環境保護中貫徹預防原則,防止污染從而改變被動治理的根本措施。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也應在其中做好協調作用,應做到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同步,切不可因為增長地方經濟而盲目的犧牲環境。而與此相關聯的便是在環境保護規劃中事先做好環境影響的評價,這就要求在進行建設活動之前,要對建設項目的選址、設計和建成投產使用后可能對周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報批。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尤其對于大型工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稍有不慎,便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例如前蘇聯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由于缺乏完善嚴謹的事故防治措施,導致核事故發生時搶救措施不力,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環境災難,其不利影響至今難以消除,因此我們當以此為戒,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這里,政府環境主管部門做為監督機關也應當切實履行好監督義務,為環境保護把好關。
作為環境惡化、資源匱乏的應對方針,我國提出構建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其制度和法律保障便是要構建相應的資源環境綜合利用制度。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于能源的也需求持續增大,不可再生資源的匱乏也逐漸成為妨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在此大背景下,提出環境資源綜合利用制度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以煤炭資源為例,我國蘊藏著大量的煤炭資源,但近幾年來無節制的開采使地表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煤炭為基礎產業的工業城市也遭受著嚴重的空氣污染,更重要的是隨著煤炭的枯竭,這部分城市的經濟發展逐漸陷入困境,如若將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那么必將拓寬城市經濟發展思路。因此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問題是當今及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煤炭在開采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煤灰、煤渣、廢氣、廢液都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但如若將其合理利用,不但會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帶來利潤的增長,而且會消除公害,有利于環境。另外作為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我國的三峽大壩便是典型的環境資源綜合利用的大型工程,其思路是利用長江的水源的落差進行發電,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水利發電為我國節省了大量化石能源,除此之外還帶動了長江流域的航運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長江流域的生態平衡。可謂大型工程中的環保典范。
三、環境保護,政府負責
說到底,環境保護的問題的主要職責還是在政府,尤其是環保部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在實踐中證明是行不通的,我們當前應該摒棄“唯GDP”論的觀念,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進行。政府部門應當強化責任意識,加強監管和懲罰力度,杜絕行政不作為,上級行政機關也應確實履行好監督職責,來防止地方保護主義的現象。在環境法相對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加強執行力,對嚴重損害公眾利益的環境問題及時解決和處理,在司法和執法實踐中來逐步推進法律的完善。環境保護,政府是主角,因此,作為公眾利益的維護者,政府一定要對公眾的環境擔負起莊嚴的職責。我國的環境法基本制度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制度做出選擇和安排,我們要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架構環境資源法律制度,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資源法律制度創新為有效率,講公平,能從根本上防治污染和防止環境破壞的法律制度。
現如今,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早已被政府提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只有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進生產工藝,完善環境領域法律法規和政府執行力,才能切實推動國家長期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李摯萍.我國環境法基本制度的總體評價和未來走向.現代法學.
[2]江平.《中國土地立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阿榮(1981—),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現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法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