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東
【摘要】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 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學習興趣 教學質量
興趣是知識的入門。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我結合新編初中歷史第一冊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一些體會。
一、講究開頭,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 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 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如 我在認真分析教材第1課《歷史告訴我們什么》時,通過認真分析教材內容和結合當前形勢的特點后認為:這 一課首先要告訴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應做怎樣的人。所以講這一課時,我這樣開頭:“同學們,你們一定 聽過或讀過許多歷史故事,看誰能講出秦始皇、曹操、秦檜、劉胡蘭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人物?他們是怎樣的人 ?”這一問題的提出,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少學生七嘴八舌在議論。我先后叫了幾個學生來回答,但他 們的答案都不夠準確。這時,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別屬于那個時期。在學生聚精會神地聽時,我板書第1課課 題《歷史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歷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劉胡蘭,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遺臭萬年,象奸臣秦檜,長跪地上向人民請罪。”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劉胡蘭》、《 秦檜》的插圖。進而激勵學生:“我們學習了歷史,就應懂得怎樣做人。我們應當做象劉胡蘭那樣的人,有遠 大的理想,高尚的氣節,將來才能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這樣的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講好插圖,引發興趣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學生興 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 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過教師講解,既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 。如第8課《戰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 ,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講好《商鞅舌戰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 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 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的認識,也為以后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起到這個作用,我在講課時,讓學生看《商鞅舌戰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 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 中,學生全被吸引往了,達到了引發學生興趣的效果。
三、巧設疑問,以疑激趣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 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我在講授第19課《昌盛的秦漢文化》第一目 “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我國發明的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對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時,我作了這樣的設計,我先提問:“同學們都知道,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哪個同學能夠說出首先發明紙的國家和時間?”當學生作出“中國”和“西漢 前期”的正確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個問題:“有誰知道我國在紙發明以前用什么作書寫材料?”有同學回答 “龜甲、竹木簡或帛”后,我簡要向學生介紹在紙張發明前我國書寫材料的變革:殷商-主要是龜甲和獸骨, 也有銅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銅器;春秋-竹木簡盛行,并開始用帛書寫;東漢-竹木簡和帛仍是重要的書寫材料。繼而我又提出第三個問題:“與紙相比,竹木簡和帛的缺點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后,我指導學生看彩圖(圖27)“漢代木簡,”指出這就是漢代以前的書。看到這種用繩子串 木簡做成的書,引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時我又加上一句話:“要是你們的書包里的學習材料還是木簡的話 ,該有多少木簡?會有多重?”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議論紛紛,都感到紙的發明太偉大了。這樣一環扣一環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了興趣 ,又掌握了知識,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的偉大意義。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 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 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