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摘 ? ?要】美術是中學課程設置中需要學生學習的一門基礎藝術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和個性的養(yǎng)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xiàn)階段的美術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因此,本文主要針對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這一主題展開探討,提出幾點教學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美術 ?教學工作 ?興趣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50
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素質(zhì)教育教學體制逐步取代應試教育登上歷史舞臺,成為現(xiàn)階段我國的主導教育體制。素質(zhì)教育要求中學教育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的發(fā)展為教學目標,這充分表明美術作為美的代表在我國中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教學研究表明中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從而為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個性和人格的養(yǎng)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端正學生的學習心理
不少人認為,美術作為一項藝術類科目,本身沒有考試的束縛,學生不需要面對考試的壓力,不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確,從中學教育現(xiàn)狀來看,學生表面上都非常喜歡美術音樂這一類課程,一聽到上美術課就表現(xiàn)出相當興奮的心情。但從實際上課情況來看,學生感興趣的僅僅是美術課堂而不是美術這一門科目,尤其是中學生對于日常的學習壓力較大,因此學生潛意識里會將不涉及考試的科目作為“休息時間”,因此,美術課也就成了變相的休息課,沒有考試的壓力,有的美術課堂甚至會出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天花亂墜,學生則趴在桌上呼呼大睡的情況。這也充分說明學生對于美術課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我們首先要從自身做起,重視美術這門學科,從而逐漸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糾正,幫助學生真正愛上美術這門課程。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掌握自身情緒,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就是教師的一面鏡子,學生上課熱情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上課情緒的高低,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興趣缺缺,講課死氣沉沉,那么學生也自然而然會受到教師情緒的影響,進而導致課堂氣氛如死水一般,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教師每一堂課都保持高昂的精神狀態(tài),飽滿的熱情的話,那么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也會受到教師情緒的感染,表現(xiàn)出活躍的聽課狀態(tài),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控制自身的情緒,在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出正能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美術這門科目。美術雖然不是考試科目,但中學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個性塑造方面都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人作為高級動物來說,在當今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下,生存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吃飽穿暖并不是人一生的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才是生而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中學生正處在生理與心理快速成長時期,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開始構建并定性,美術對于塑造學生個人品質(zhì),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起著重大的作用,可以塑造出精神境界更加高尚的人。
二、美術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
首先,美術可以結合歷史知識講解。藝術是無聲的語言表達,藝術家通過手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榮譽作品之中,而藝術創(chuàng)作者存在著個性和時代的差異,因此對于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都帶有不同時代的獨特印記,因此在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某美術作品本身的講解,而是要結合其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進行講解,如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這幅作品故事出自于《史記田儋列傳》,教師講解這部作品時可以結合《史記》中的故事進行講解,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完整的了解美術作品,使學生通過一件作品去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個人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次,美術教學和語文學科知識相結合,中學美術作品中收錄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其中包括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而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尤其是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特點主要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教師在美術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詩句對圖畫進行更加形象的概括和介紹,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維活躍度。另外美術作品中還收錄了不少書法作品,如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王羲之的行書,張旭的草書等等,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則是行書中的代表作品,也是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教學篇章,美術教師在介紹王羲之的行書過程中以《蘭亭集序》為代表,既可以讓學生領略書法的美麗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蘭亭集序》這篇文章,一舉兩得。
三、尊重學生的欣賞個性,給學生創(chuàng)作的自由
首先,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一方面,教師盡量不要干涉學生對于美術作品類型的偏愛。藝術欣賞主要依靠人的主觀直覺,學生由于自身興趣的不同,對于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有明顯的好惡心理,有的學生對于注重細節(jié),對色彩豐富的西方油畫情有獨鐘,而有的學生則對于簡單、寫意傳統(tǒng)水墨畫愛不釋手,還有的學生則喜歡真實、立體的素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依靠個人的喜好來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干涉或評判。另一方面,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生活閱歷的不同導致其對于同一件作品的欣賞角度也大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心理,對于學生的不同看法和欣賞角度具有包容心,對于學生錯誤的看法和想法,教師也不能采取一棒子打死的做法,而是要循循善誘,逐漸將學生的思想引入正軌。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自由和尊重,從而提高自身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游戲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對于圖畫的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如以同桌兩人為小組,教師拿出一幅畫,兩人同時觀察,并以三十秒時間為限制,兩人合作對作品中的內(nèi)容進行重復性再現(xiàn),這對學生的繪畫水平不作要求主要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分小組接力的方式進行繪畫傳遞,第一個學生在題板上畫出規(guī)定的內(nèi)容,其他小組成員依次利用圖畫進行信息的傳遞,最后一人通過圖畫猜出規(guī)定的內(nèi)容。以上兩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美術課堂的活躍性和趣味性,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總之,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個性,因此,作為美術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美術的這一作用,從而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會建設培育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