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 ? ?要】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是近年來幼兒園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都是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的活教材。如何就地取材,怎樣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則是我們精心創設活動區,巧妙設計活動內容的關鍵。
【關鍵詞】農村 ?幼兒園 ?活動區域 ?創設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6
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教育上的環境,在教育的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孩子所處的環境便是教育的“教材”, 園所綠化美化,都是孩子受教育的因素,孩子耳濡目染,日日月月年年,對認知、思想、觀察力、想象力等方面均能產生影響。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園活動區域的創設,是幼兒園環境藝術設計的一個方面。區域活動是為了滿足幼兒按自己的意愿和興趣去從事快樂活動的需要,幼兒在與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真切地體驗著各個角色的情感和態度,表現出極大的快樂和滿足,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對于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集中布置動態的活動環境
農村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教師在選擇活動區內容時,應結合當地地理環境特色,從農村具體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設置各種室外動態活動環境,充分實現園內資源共享。
我園整合農村現有資源,努力體現環境建設的全面性、對象性和層次性,著力讓每一個角落都有生命,讓每一個角落都會說話,真正讓環境體現教育價值。老師們為了讓孩子與環境互動,帶著孩子們利用多種方式種植花草。種子和花苗:多種方式收集;花盆:各種廢舊的塑料瓶、輪胎、籃球等,只要能裝泥土和水都行。在老師和孩子們的精心呵護下,孩子們所到之處,一年四季綠意處處,花開不斷。孩子們在和老師一起對植物栽種、管理的過程中,了解了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順著光線來的方向,植物長得比較好;有些植物不愛喝水;要給植物松土等。自然角里,把各班級搜集的各種糧食、蔬菜的種子集中一起,讓孩子們認得更多;集中種植大蒜、小蒜、小蔥、大蔥、韭菜,讓孩子們對比認識他們的細微不同;集中飼養小鯽魚、蝦、螃蟹、泥鰍、黃鱔等,讓孩子們對照觀察他們的活動。(聯系家長干農活帶上幼兒,讓其親臨大自然,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看看、聞聞、聽聽、摸摸。)挖來一挑粘土,孩子們自己揉泥團,做各種泥塑,待泥塑風干后進行裝飾;收集稻草,讓孩子們編頭發、扎花環、搓草繩等;在玉米成熟的季節,收集許多玉米芯,堆放在一起,幼兒利用玉米芯砌房子、壘高山等;收集大大小小的各種紙箱,拼湊鏈接,孩子們在紙箱里鉆爬,其樂融融。這種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足可彌補農村幼兒園活動室環境設置之不足。
二、建立“玩具、材料、空間就在身邊”的觀念,切實為幼兒創設分區活動的場所
幼兒是活動區的主人,創設活動區應從幼兒特點和興趣出發,建立“玩具、材料、空間就在身邊”的觀念,提供、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一是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二是材料的提供要隨著幼兒的學習內容而變化,即區域的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
設置科學、合理的區域分隔,建構豐富的區域布局,是區域設置中一定要考慮的。區域活動把教室的空間劃分成幾個活動區角,若空間沒有適當的分隔,則容易使孩子感到雜亂無序。老師應充分利用材料,使各個區域活動相對獨立而又開放,各區域既保持通暢又互不干擾。區角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各年齡班幼兒、主題活動需要進行投放。只要材料是幼兒需求的、便于操作的、能激發興趣的,每個幼兒都會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即使是同一活動內容,教師也應考慮材料投放的層次性,以適應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如:同為圖形變變這個墻面區角,小班主要讓孩子認識常見的幾何圖形、顏色和簡單的圖形組合;中班增加幾何圖形種類、顏色,還增加數數、數字的認識、對應找規律等;大班則滲透拼圖、找朋友(計算)等。
三、利用多種材料的誘發作用,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
新《綱要》中提出教師只是承擔著指導者的身份,教師的指導與否關系著游戲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教師該如何指導幼兒游戲呢?教師提供多種材料給幼兒,每個孩子對材料的理解與掌握是不一樣的。如在娃娃家游戲中,穿上袋子的空奶粉桶,有的拿來做背簍,有的拿來做腰鼓,有的拿來踩高蹺,甚至還有的用來做大鼓敲,所以,利用多種材料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同時,孩子們在娃娃家樂園表演故事,分角色時商量、爭論,在制定規則時的堅持和妥協,表演中的相互配合,都為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有利于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活動中,幼兒的能力、興趣往往會隨著活動的進行而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教師仔細觀察幼兒對材料的利用情況及興趣傾向,及時對材料進行調整,使材料投放呈現動態性。教師在觀察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減弱時,就要想到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或材料本身尚有開發、利用的空間時,教師可以策略性地添加新材料,提高操作要求,使原有材料產生新的玩法,引發幼兒新的探索活動,重新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當幼兒對一組材料非常熟悉而失去興趣時,可以把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材料組合在一起,幼兒就有可能創造新的游戲情景,出現新的活動內容。用來組合的材料可以是同一區角的,也可以是不同區角的。當然,園內可以實施資源共享,老師帶孩子們走班制,偶爾兩個班交換半天活動室,開展區域活動,讓孩子保持新鮮感。
區角游戲是幼兒園里眾多游戲形式的一種,老師要學會觀察,根據孩子的需要變換活動內容,增減活動材料,使幼兒保持長久的活動熱情。讓我們利用好區角游戲,讓它真正成為孩子們快樂學習的平臺。讓我們創設最優化的環境,使之更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何艷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教育部,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