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昕
[摘 要] 20多年前,在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發表的“南方談話”推動了改革開放繼續前進。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多年后,在深化改革的攻堅陣痛時期,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全面”引領了全面改革繼續深化。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重讀“南方談話”和研讀“四個全面”,從兩者的歷史背景和深刻內容來看,“南方談話”是“四個全面”的前奏;“四個全面”是“南方談話”的續曲。我們要深刻把握兩者的內在邏輯和本質聯系,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關鍵詞] 南方談話;四個全面;內在聯系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6)06-0084-07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面對社會上對改革開放和建立特區的爭論和疑慮,面對改革開放的理論難題和經濟建設的停滯整頓,改革開放總設計師、88歲高齡的鄧小平先后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順德、上海等地,沿途發表了重要講話,即著名的“南方談話”,明確地回答了多年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諸多重大問題,是繼實踐標準討論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也是鄧小平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勇敢探索。
2014年12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面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提出的治國理政的重大方略和頂層設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將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總體而言,習近平“四個全面”與鄧小平“南方談話”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習近平“四個全面”是在繼承鄧小平“南方談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的重大戰略思想,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頂層設計”,兩者的內在聯系既體現在兩者統一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同時也體現在兩者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的辯證統一上,在理論邏輯與實踐發展的結合中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一、“南方談話”與全面深化改革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波三折,從改革的理論來看,姓“資”姓“社”問題長期困擾著人們的思想和認識,對于改革,人們缺乏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從改革的實踐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實踐皆面臨嚴重的困境。從外部環境來看,蘇東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在低潮中曲折發展,對中國產生了經濟和政治上的影響。如果忽視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那么,思想障礙和實踐困境就無法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難以繼續向前發展。在這種歷史緊要關頭,鄧小平決定視察南方,發表了“南方談話”,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明確回答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困擾和束縛人民的諸多重大問題,推動了改革開放的繼續深入發展。正如黨的十五大指出:“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1]鄧小平提出了“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2] 370的新論斷,認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 370。鄧小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系統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將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納入到社會主義本質范疇。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不僅可以發展生產力,同時也可以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角度,鄧小平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要深化改革的原因。鄧小平認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道路,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2] 371。難能可貴的是,面對來自社會上的種種疑慮和爭論,鄧小平“南方談話”直擊問題、開宗明義,把改革開放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闡述了繼續深化改革的重要性。
20多年后,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推進改革的復雜、敏感和艱巨程度不亞于20多年前。深入改革必然要觸及更多深層次矛盾,必然要涉及利益關系的深度調整,既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又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3]面對經濟發展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特征,首先,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南方談話”關于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產力的思想,認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4]“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繼續充分釋放全面社會創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5]。其次,習近平堅持了鄧小平“南方談話”關于堅定改革意志的思想,就改革的重要性和繼續深化改革的迫切性作了論述,認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的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6],“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6]。最后,習近平還進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7],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了改革脈搏。從“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到“改革是新的偉大革命”;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加強頂層設計”,從堅定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到增強改革的科學性、系統性、協調性,可見,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繼承“南方談話”基礎上的發展和完善。endprint
鄧小平“南方談話”對計劃與市場的問題有明確的回答。鄧小平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2] 373鄧小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突破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具有社會制度屬性的思想束縛和主觀偏見,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經過多年實踐,習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市場與計劃關系的重要思想,認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問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8] 499,“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既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創造制度環境、編制發展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職能”[9]。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到了習近平時期,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社會主義改革也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完善。
鄧小平“南方談話”對整頓與發展的問題有明確的論述,即“治理整頓,我是贊成的,而且確實需要。經濟‘過熱,確實帶來一些問題”[2] 376。“治理整頓有成績,但評價功勞,只能算穩的功勞,還是那五年加速發展也算一功?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2] 377。鄧小平“南方談話”充分肯定了1984至1988年我國經濟加速發展事實,但指出這個期間經濟“過熱”確也造成了一些問題,但是要全面看待這些問題,要正確看待發展,譬如從加速發展和治理整頓的辯證關系出發,首先我們的“經濟發展得快一些,必須依靠科技知識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 377。其次從整頓與發展的關系出發,他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客觀變化,經濟持續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經濟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習近平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10]同時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11]。面對長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難持續,且結構性產能過剩會嚴重造成經濟下行,因而我國經濟發展不能再一味地追求發展速度,而應注重發展質量,通過結構性改革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速經濟轉型升級,達到促進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目的。總而言之,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觀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南方談話”關于整頓和治理問題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二、 “南方談話”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先富與共富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論述。鄧小平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出發,把社會主義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 373。“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2] 142。換言之,鄧小平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角度,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目標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在改革開放中必須要始終堅持的目標。對于先富與共富的問題,鄧小平指出:“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 374讓一些具有發展優勢的地區先發展起來,發達地區支持貧困地區,不斷縮短社會的兩極分化,最終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實現共同富裕是先富后的最終目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正是對鄧小平“南方談話”關于先富與共富問題的繼承和發展,“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認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讓改革成果惠及到更多的人民群眾,進而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實踐中的發展。特別是習近平將精準扶貧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3] 189。顯而易見,全面小康社會就是全體人民的小康社會,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正是先富帶動后富方針的繼承,如此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
三、“南方談話”與全面依法治國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鄧小平“南方談話”對法制思想作了系列論述,提出了“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2] 379的觀點,認為“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民主要堅持下去,法制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2] 189。面對“開放以后,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中國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丑惡的現象”[2] 379,鄧小平在談話中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提出改革開放和治理國家要靠法治建設。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全面依法治國”正是對鄧小平法治理念的繼承和發展。他認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3] 138。并進一步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14]。對于法治與改革的關系,習近平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15]和“全面依法治國要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推進各領域改革發展對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論法治”[14]。由此可見,法治與改革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的,特別是我國改革正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用法治作保障,引領和規范改革的順利推進。另外,全面依法治國也是實現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根據新時期新發展,習近平對于實現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和總體規劃,并對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endprint
四、“南方談話”與全面從嚴治黨
鄧小平“南方談話”對黨的建設提出重要理念。鄧小平提出,“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 379,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在改革開放上決不能有絲毫動搖,改革開放的旗幟必須繼續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必須牢牢堅持。”[16] 7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決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堅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這一點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對鄧小平“南方談話”的一脈相承及與時俱進。
治黨是鄧小平在晚年非常重視的問題。為此,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堅定地提出了“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2] 380的論斷,強調黨的建設在改革開放事業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鄧小平認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于干部和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2] 379,并且指出,“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2] 381。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黨的建設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挑戰。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的觀點,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習近平指出,“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8] 69。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中央出臺“八項規定”,要求首先從中央政治局做起,聚焦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并長抓不懈;連續開展兩次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并結合“三嚴三實”在全黨進行了專題教育活動。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敗斗爭取得了巨大進展并在制度性反腐上有了新的突破,公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及《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規定》,修訂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黨內法規,為依法治黨從嚴治黨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全面提高了黨的建設科學化、制度化水平。總而言之,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是對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理論上的歷史性突破和重大實踐發展。
五、小結
綜上所述,“南方談話”是在準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科學地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礎實踐和基本經驗的基礎上,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的發展路徑和改革的發展脈搏,以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可以說,“南方談話”是鄧小平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最終形成的重要標志。也正出于這一點,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成為了對“南方談話”的時代變化和實踐創新的新起點,反映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重讀鄧小平“南方談話”,感受其當代價值;研讀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會其現實意義。理論是實踐的先導,習近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將戰略目標與戰略舉措有機結合,是治國理政理論在新時期的重大發展和創新,因而必將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向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N].人民日報,2015-03-29.
[4]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9-17.
[6]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1-02.
[7]習近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4-02-18.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9]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15.
[10]習近平.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N].人民日報,2014-12-15.
[11]習近平.抓住機遇 立足優勢 積極作為 系統謀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N].人民日報,2015-05
-29.
[12]習近平.脫貧攻堅戰沖鋒號已經吹響 全黨全國咬定目標苦干實干[N].人民日報,2015-11-29.
[1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會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4-10-29.
[15]習近平.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干 蹄疾步穩 務求實效[N].人民日報,2014-03
-01.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李利林]endprint